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典籍英译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分析了典籍英译的现状和影响其对外传播的实质性因素后,在马会娟汉译英"合作翻译"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典籍英译"合作翻译"模式。另外,建构中国对外出版的立体化国际销售网络、拓展对外传播的有效渠道、以及定位目的语读者群体和全面调研国外市场等,都是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必经之路,笔者也作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强调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重要性,而文言文作为我国文化典籍的主要语言表达形式,在其英译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与精神。从文言文英译过程出发,阐述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并列举实例分析文言文英译适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典籍英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同时,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高语境特征,给翻译带来了语义、情境和文化等方面的翻译困难。本文从典籍翻译译什么,怎么译的问题入手,探讨典籍翻译的困难以及"合作翻译""异化翻译"以及"碎片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典籍英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在此把典籍英译实践作为专题加以研究,剖析典籍英译实践在翻译学发展和构建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典籍英译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拓宽与充实译学领地,促进译学的发展。希望与译界的前辈和同仁一同讨论提高,为促进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的发展,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显示典籍英译要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译者翻译素养等各方面因素,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典籍英译应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朱玲 《英语辅导》2011,(1):192-195
典籍外译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而译才培养则是重中之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是王宏印教授新出版的一部翻译教材,既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为硕士研究生编写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教材。其体例编排颇具特色,内容选取涵盖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理论介绍与实践技巧均有涉及且分配合理,并且引入作者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将对该书的内容和特色作一评介,并对相关的典籍英译研究和译才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珉子 《海外英语》2011,(15):165-166,177
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霍米巴巴的理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和推崇,有关研究系统且全面。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典籍英译成为了翻译工作者们的难题。该文从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着手,通过其混杂等一系列颠覆策略,分析汉语典籍英译中的混杂现象,指出中国典籍该如何翻译,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西文化对等交流,达到世界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有效的文学翻译批评体系下,探寻我国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标准对我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标准不是唯一的,我国典籍英译事业将随着文学翻译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因文化负载词的存在而造成翻译上的困难。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习语。本文旨在探讨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华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典籍英译已经成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典籍英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过程,而且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中西方的认知体系间存在差异,因此,如何让我们的英译典籍受到西方读者的接受与肯定,是典籍英译所面临问题的重中之重。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词汇是认知范畴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角度入手,通过对许渊冲版英译《宋词三百首》中的文化词汇英译过程中的范畴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词汇范畴化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文化闻对话、交流日趋加强。先秦典籍英译,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毋庸置疑地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主流力量。在经典作品的传输过程中,不同翻译策略面临各自的“悖论”。阐释辜鸿铭“归化”翻译策略产生的背景、原因可知,在多元系统指导下,任何一个现象,都不能孤立的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与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进行典籍英译。  相似文献   

12.
典籍是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和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间的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为例来探讨中国典籍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英语译者英译中国典籍时体现出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为什么英语译者会有选择地翻译中国典籍;二是英语译者对中国典籍的误解与误译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这两个问题关乎到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以认知心理学的心理框架为诠释手段,从心理框架的逻辑层级入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所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如英译的基本概念、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国学及文化典籍的界定与分类,版本的选择与注释疏解,以及今译和英译的诸多方面,从其具体所涉及的词语、句子、篇章层面的转换与安排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有助于这一领域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徽文化是中国三大文化之一,其英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目前徽文化英译中词汇空缺、句法结构差异、缺乏对"美"的文化考量等现象,译者应采用增译及意译的方法翻译词汇,构建完整的句法结构,把握原文整体意象,以满足原文的修辞和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7.
英语和汉语中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文化的结晶,如何处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习语往往是译者面对的难题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恪守文化适应性原则,根据文化的异质性和同质性,适时采取不同的文化表现策略,以达到译文最优化。  相似文献   

18.
从"目的论"角度看辜鸿铭之英译《论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特别是四书五经时大都采用直译加变通补偿的手法,但辜鸿铭却采用了几乎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高度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论语》译介到西方,而且他的译本深受当时西方读者喜爱,影响深远。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辜鸿铭的这一翻译行为,并指出他给我们现代古籍译者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汉诗是中华文化之精华,在全球化语境下汉诗英译对本土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世界文化版图的重新确立意义重大。汉诗英译重在意象的传递。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是译者以"异化"的道德态度,充分调动诗学创作和信息传递的双重主体性,运用抵抗或通顺的话语策略,产出具有异化效果的可读性译文的过程。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策略包括完全抵抗策略和部分抵抗策略(意象的调整、加工、舍弃、加译)。  相似文献   

20.
汉语谚语与英语文化有较大差异,处理不当,则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分析了汉语谚语英译时需注意的社会、历史、宗教等方面文化要素,针对不同情况提出直译、意译及套译的翻译策略,并对如何做好汉语谚语的英译提出建议:保持口语化和民族特色,忌望文生义。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好汉语谚语的英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