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以善于用兵而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而其中影响最大、被民间广泛誉为"用兵如神"者却仅有两位,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非常之大,但它毕竟是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被高度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  相似文献   

2.
驴行 《初中生学习》2011,(11):38-38
《三国演义》毕竟是历史演义,仅就其所刻画的众多人物而言,或神化(诸葛亮),或丑化(曹操),或虚构(貂蝉),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多有很大的出入。其中最该喊冤叫屈的当数江淮大才子蒋干。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被历代上流社会推崇为“圣贤宗师”,在民间却经历了一场独特的形象神化过程.在各种离奇故事的流传中,诸葛亮逐渐脱离了原始形象,被改造成法力无边的半人半仙,演绎出一条神道色彩浓郁的亲民路线.诸葛亮民间形象的神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宗教亦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实质是历史社会心态的归结过程.  相似文献   

4.
罗贯中和刘基是同时代人.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和现实生活中的刘基很相似.作者认为,也许当时活着的刘基就是罗贯中笔下诸葛亮的模特.  相似文献   

5.
温斌 《现代语文》2008,(3):27-29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类型化人物的代表,但却体现了<三国演义>的价值倾向,有着丰富的文化人格.他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显示着悲剧美的震撼力量.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就连<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脑袋也升级了N+1次,他发明了时光穿梭机.诸葛亮不知这东东会不会一时"傻"了,就想找人做个试验,"桃园三结义"兄弟闻讯,纷纷毛遂自荐.他们乘坐时光机,一眨眼就来到了杭州西湖.  相似文献   

7.
杨静静 《语文知识》2012,(1):76-77,92
朱熹不光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见解深刻、思想独特的史论家。其三国史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诸葛亮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三国志》中,诸葛亮仅仅是重要人物之一,地位在曹操之下,顶多与刘备、孙权并列,是普通的"人",而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一度被异化为智谋之"神"。诸葛亮由"人"到"神"转变,是逐步提升的。而影响这一转变的关键一环便是朱熹。朱熹论诸葛亮较前人更加务实、深刻、独特。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而三国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也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普通读者甚至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只知通行本《三国演义》,却不很了解其重要的"母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则更是少有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曹操这一重要的三国人物形象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阐明"通俗演义"本与"演义"本的区别,强调"通俗演义"本的重要性,也使已经百花纷呈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中魏延所提出兵发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被诸葛亮拒绝,多数论者认为这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本文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地理特征,认为上庸在魏军控制之中,如引兵入子午谷,只能是死路一条,魏延之计勇而无谋,诸葛亮未予采纳,乃正确决策.此事足显诸葛亮之智,而非露其怯.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率几十万大军进攻江南,孙权派周瑜率3万人御敌.曹操人多势众,如何破敌呢?周瑜和诸葛亮一合计,决定用火攻.然而时值冬季,刮的是西北风,若用火攻,只能引火烧身,怎么办呢?一筹莫展的周瑜急得病倒在床.诸葛亮前去探望,周瑜叹道:"人有旦夕福,谁能保住不生病呢?"诸葛亮答道:"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周瑜听他说中自己的心病,忙请教有何良策.后来诸葛亮巧施法术借来东风,孙刘联军用火攻大破曹军.后人遂将"天有不测风云"作为成语,用来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