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每个学生能够“随心所欲”地写作,一直是我的梦想。很多年前,“教语文难,教作文更难”是语文教师共同的感慨。而在课改行进到今天,习作言之无物、干涩无味”则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如何让学生能够“随心所欲”地写作,并能写得朴实而有情感?从教多年的我在经历课改前后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也正好赶上“课改”这个大潮流。我深深地认识到,课堂不再是循规蹈矩,教学不再是单一讲解,学习也不再是枯燥无味。“课改”让教师由教书匠变成多才多艺的教育者,使孩子们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黄云 《湖南教育》2008,(2):14-15
困惑一:是否因朗读教学而忽略书写 再次翻开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是的,如今的课改虽不像刚开始那样如火如荼,但是,如何围绕课改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时尚。但是,面对时尚,我们是不是要放弃永恒呢?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读”的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  相似文献   

4.
中考命题除了完成教学评价外,还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对教学改革导向的作用。在课改逐步推进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中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呢?在拟制四川眉山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大胆尝试。一、形式上同题强化课改意识,实质上是以课改理念指导中考在今年眉山市课改和非课改区县各占一半的情况下,虽然仍是“课改区”和“非课改区”两套题,但根据语文的特点,我们是同题中考,只是牵涉到教材确实不能同题的才有所不同,如诗句默写、名著积累等。另外,非课改题我们设计“为语文实践活动”板块,而课改题则设计成“口语交际与…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的课改实验证明,凡是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的学校和教师,都能极顺利的走进新课程,做课程改革的排头兵。语文整改的“设计师”丁培忠先生临终前在《内蒙古教育》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深化“小语整改”》的文章指出,认真总结“语文整改”的经验,可以“为语文课改基本理念的落实提供操作层面的保障”。可以说,丁先生是为我们指明了我区“语文整改”的发展方向和语文课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原大纲教材中的“基础训练”,在新修订大纲过渡教材中分为“复习”与“口语交际”。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又将它合二而一,更名为“语文园地”。在一年多课改实验的学习、实践中,我感觉到“语文园地”越编越好。它成为人教版小语教材中别具创意的亮点,下面,通过小语大纲第三册教材与课改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该部分的比较,谈谈笔者的认识与体会。一、对“语文园地”的认识一、对“语文园地”的认识二、用好“语文园地”,促进发展从上面的比较知道,“语文园地”(下称“园地”)按现代人才培养的目标编写,具有全面的育人功能。它为教…  相似文献   

7.
课改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课改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课改是灯,照亮夜行的路;课改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题记一浪高一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席卷了中国教育界,引发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深层反思与大讨论。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在认真贯彻课改的要求下,已逐渐领悟到其带来的崭新面貌。下面我将从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教学方式的合作化、教学手段的技术化和教学策略的多样化三个方面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8.
谢艳花 《中学文科》2009,(13):29-29
语文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课改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让学生乐学语文。因此,教师在实践课改的过程中,除了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外,更应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认真研究和探索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适应课改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语文研讨会上,一位博学的长者问我:“在几年的课改实验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很多学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我便反问他们:你每天都能写日记吗?你常常留意自己初次听到的那个词语吗?你愿意每天用十分钟练习写字吗?主题班会上有你的发言吗?……他们都说:这些太平常了,和学好语文有关系吗?其实,“习惯形成自然”。有一句话说得好:“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常常想,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可以看作:“播种习惯,收获能力。”———语文的能力其实就是平时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积累而成。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受益匪浅。一、养成耐心写字的习惯书写可以看出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我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二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相似文献   

12.
好书推荐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从思考语文教育功能及定位,调查、研究语文课改并提出语文建议,探究阅读与写作教学问题,讨论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扰与出路,评析大学文化衰落现状这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课改“不能淘空语文”;课改与高考“相生相克”;对课改要补台而不是拆台;“文笔并非作文教学第一要义”;“多读比多写更重要”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有同志提出“本色语文”、“自然语文”,我非常赞成这个提法,这个法是有针对性的,目前在课改实验区有一些现象,有的地方语文课上得不太像语文课,搞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是课改的亮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从语文的“原味”、“趣味”、“情味”、“文化味”来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我觉得,要真正地学好语文,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学、有思,有用。学语文有学、有思的过程就是语文探究。而这里所讲的“有用”,则指“经世致用”,就是学习语文中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研究语文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服务于实际生活,服务于社会,造福民生,匡世济民;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前者是课改的方法和过程,后者是课改的目的和核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周珏 《现代教学》2005,(1):53-54
我校是1996年成立的新学校,建校时被定为宝山区的“窗口学校”。1999年起我校参与了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试验工作并开始在小学起始年级使用语文新教材。语文学科是母语课程,是学生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而我校任教语文学科的教师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这样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能否担当起课改重任?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自2001年秋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运作至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透视出来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笔者认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文字、破损语言形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个性体验,而任其自然)。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质量令人忧虑。以下列举几种误区现象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误区现象一:喧宾夺主——重“创新”,轻基础。如《麻雀》第一课时教学片断:(学生浏览了一遍…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我特别喜欢翻看《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说来不免泄气,其实读不懂)。之所以“乐翻不疲”,是因为虽然术业有专工,但学不同道相似。就是这本书告诉我,学术思想的根本特征,“即器以明道”,就是关注具象而追求抽象,或者凭借抽象创造具象———后一句为我所加。在课改的背景下,凝视咱们小语教学,择其大端,略陈管见。1.关于“大语文”课改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和整合,要求像立交桥那样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把握课程特点,主张三维教学并重……一句话,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方法,有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大语文”势必取代以…  相似文献   

19.
我从不反对一些名师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后,给“语文”二字加个定语,强调也好,凸显也罢,但决不能因为“风格的锻铸”而忘却“语文的根本”。换言之,无论语文课的外在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必须完成自己的“独担之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只要我们吃透课改的精神实质,牢牢地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遵循语文“教”与“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前记]我近年从事上海市“21世纪语文教学改革行动纲领”的制订和上海市“二期课改”新一轮语文教材的编写。这个“行动纲领”和“语文教材”力求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有较大突破。现应《中学语文》之邀撰写系列文章,希望就教于读者,引发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