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先生的这句话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我们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应成为其主线,只有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才能打开自己智慧的阀门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从"问"的三个阶段入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后知识、新旧知识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教师要从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引导学生会用"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呢?一、运用前后知识"联系",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材每一个知识点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向的还是从横向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知识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  相似文献   

3.
姜波  邓文圣 《教书育人》2020,(5):F0002-F0002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年度乐业教师"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展自己、成长自己、助益他人,他把教育自信传递给了每位教师和学生.在众人眼里,"成就他人"是他的信条,深邃的眼光和格局助益着他人的成长与发展,他是一个行动派,果敢而有力!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后知识、新旧知识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教师要从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引导学生会用"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呢?一、运用前后知识"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材每一个知识点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向的还是从横向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知识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  相似文献   

5.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究;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悬念,让他自己去质疑;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这是新课程“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以这个要求为指导,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我校领导注重了“自主高效学习型课堂”的建设,提出了课堂教学“15+30”的要求,课堂改革全面展开。针对这一要求,我们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6.
高春霞 《山东教育》2002,(25):10-10
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凡是学生能自行解决的,教师决不代替,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探索。让我们牢记我省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的这样一句名言: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将学生"卷入"教学中,是指能充分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有着这样的愿望,而要实现这一个愿望,教师自身首先要能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蹲下身子,率先"卷入"。一、以"合作者"卷入小组合作学习走进数学课堂,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各组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可以是小组讨论中的常规要求,如  相似文献   

8.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已经具有足够多的数学知识,却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  相似文献   

9.
杨霞芳 《考试周刊》2013,(27):65-65
<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一些教师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0.
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瓶颈。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问题说得明白,等于解决了一半。"学生课堂中的提问,是教育的契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追问,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我们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将学生不经意间创作出的"经典语录"灵活地运用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简  相似文献   

11.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作文的体会.这种教师,即使让他用最完善的教法教七年也是教不出东西来的."由此可见,教师写"下水作文"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宇红 《科学教育》2006,12(2):9-11
初始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问题,是新知识学习的起点和引入,是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地加工、提炼后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它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需要经过思考、抽象、概括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它可以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条件或结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变通性;它可以是一个背景丰富、解法多样的问题,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它可以是一种情景,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提出、求解并作出解释。实践表明:一…  相似文献   

13.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和相互鼓励的良好氛围,能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一、引入课题,提出研究性学习问题求知欲是人们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强,他的主动探索精神也越强。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例如在讲授排列应用题时,“开场白”可以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日记 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并挖掘出的身 边的数学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经 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它可以是 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 价,可以是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 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 合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 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 题的经过等。  相似文献   

15.
余健伟 《湖南教育》2002,(24):45-45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学习的空间。 我在教学函数的定义域时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O,1],求数.f(x-1)的定义域。 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这  相似文献   

16.
<正>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就会非常喜欢上他的课,这门学科的成绩就会很好,反之则不然。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就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给学生树立一个学识渊博、举止优雅、谈吐自如的形象,这样学生才会敬仰你,甚至"崇拜"你。笔者曾认识一位教师,他说话幽默风趣,知  相似文献   

17.
如何提高45分钟的效益是每一个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其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否有效"是这一节数学课能否高效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人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数学化问题情境来构建有效数学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拙见.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后知识、新旧知识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教师要从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引导学生会用"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呢?一、运用前后知识"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材每一个知识点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向的还是从横向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知识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提供给学生,是一堆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感受不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样的问题显然不能形成真正的问题情境,真正的问题情境指发生问题的客观情景下学习可以是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