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风·伐檀》一诗,写了三种人:“坎坎伐檀”的伐木人,“不稼不穑”的“尔”,“不素餐”的“君子”。对前两者看法比较一致,对于“君子”到底指什么人,则争论较大。有的说指靠剥削生活的统治者,即诗中的“尔”;有的说是“有才德的”孔子一类贤者仁人。我则认为,它指伐木者比较恰当。 说“君子”是指诗中那个剥削者“尔”的,其主要根据大概是“君子”一词在古代多用于统治阶级。这是实际情况,但却又不能因此概尽一切。以《伐檀》所出的《诗经·国风》为例,里面提到“君子”的凡二十一首,至少有三分之二不是明显的指诸侯大夫、王公贵族。“雄雉于飞,上下其羽。展也君子,实劳我心。”(《雄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  相似文献   

2.
望文生义,穿凿附会,这是注释家的大忌。但是,古音通假说恰恰是穿凿附会者的防空洞。有些注释家以古音通假的理论为护符,往往陷于穿凿附会而不自觉,这是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3.
《诗经·魏风》中的《伐檀》,是一篇战斗性极强的现实主义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只交换了几个字,但思想感情却是层层递进,一章更比一章的感情强烈。一群觉醒了的奴隶们,在伐檀运木,坎辐斫轮造车的时候,因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就和奴隶主们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他们通过鲜明的对比,说明了自己一年四季的劳动成果,不论是地里的稼稿收获,或者是日夜打猎捕得的野兽,都被奴隶主们剥削一空。于  相似文献   

4.
“胡取禾三百廛兮”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诗经·伐檀》中的句子。课本注解:[三百廛(chan)]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纟意)”,“三百(口禾)”“(口禾)”同“(禾口木)”,都是束的意思。我看了《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对“廛”、“亿”、“(口禾)”的注解,均与教材注释暗合。对这条传统的注释,我以为值得商榷。《实用大字典》在“廛”字条目中说:“一夫之居曰廛”。该条目还援引《周礼·遂人》,“夫一廛田百么”做为例证。上海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注释曰“古代一夫之田,  相似文献   

5.
诗与音乐结合而为歌。《诗经》又称《乐经》,就因为它是合乐而歌的。其中的十五国风,实际上就是十五个不同地方的乐调。如《伐檀》是魏地的民歌。它通过伐木者的歌唱,尖锐地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贪婪嘴脸。不仅美视而且美听。当时诗歌的音乐色彩由此可略见一、二。一、重章叠唱,变词换韵。汉魏以后,诗乐分立。在形式方面,《诗经》保存着诗乐分离前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诗经》中具有普遍性特点的“重章叠唱”。它原是民歌在集  相似文献   

6.
《诗经·伐檀》是一首敬老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栏且三篇论文皆观点全新:其一认为《伐檀》是敬老歌;其二否定《生民》“弃子说”;其三创《夸父逐日》“祭神说”。这些观点能否成立,还有待争鸣。欢迎讨论稿。  相似文献   

7.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留空。尚余遗孽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嘶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儿时痛饮黄龙酒,横榄江流一奠出。”这首题为《挽刘道一》的诗收于《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4页)。辛亥革命胜利后的第一个元旦(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的第四天,上海《民主报》发表了《孙大总统旧作〈吊刘道一〉》。由此看,孙先生生前死后,人们都把《挽刘道一》诗的作者看成是孙先生。  相似文献   

8.
1956年夏季,赵荫棠先生在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期间,写成了《舆人之歌——魏风·伐檀》一文和《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二期所发表过的《〈秦风·蒹葭〉和〈黄鸟〉的对比》及其它两篇,合称《憩之四篇》.因种种原因,本文当时未得发表,也未在教学中使用.但该文对研究《伐檀》很有参考价值,所以便被一些学生抄录.时隔28年,原稿和许多手抄稿都散失了,只有王思茂先生所抄一份尚存.现在节选其第五部分(约五千字),采用原文小题为题目,交《兰州教育学院学报》予以发表,以供研究或教学《伐檀》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伐檀》《硕鼠》均选自《诗经》的魏风。魏风是流传在魏地(今山西省西南临汾、曲沃一带)的民间歌谣。《伐檀》是劳动者伐木时唱的歌,作者对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加以冷嘲热讽。《硕鼠》也是一首反剥削反压迫的战斗之歌,作者运用通俗而又贴切的比喻,愤怒控  相似文献   

10.
《伐檀》诗是《魏风》七篇中的第六篇,由魏地采集而来。据前人考证,魏地最早是在今山西省西南端,中条山南麓黄河北岸,东起阳城,西至永济,南枕河,北涉汾的一片地方。黄河由晋、陕边界南流至此东折,成曲尺形。当时魏地的都会在今解州和芮城之间。西周初年,封同姓诸侯至魏。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灭耿、霍、魏,以魏地封毕万为大夫。有人认为《魏风》都是公元前661年以前的诗,是不可信的。就诗的作风和思想发展来看,朱熹((诗经集传》所说:“疑皆为晋而作”是可信的。《伐檀》诗就是春秋中末叶的  相似文献   

11.
《伐檀》里每一段都写到水波.人们一般地认为这是寄兴手法,“以景色引起伐檀者的思潮:劳动繁重,艰辛,心境抑郁、愤懑,然而河水却是多么自由自在.”(见中学语文备课手册高中第一册).其实,除此之外,透过不同情状的水波的描写,还体现着劳动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以董说独特的双重身份所造就的其思想的双重性为出发点,从儒释两个角度定位《西游补》的思想价值,论述其所表现出的双重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被压迫奴隶的嘹亮战歌——谈谈《伐檀》和《硕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伐檀》是一首伐木者之歌,它通过描写一群奴隶工匠伐木制作车轮时的劳动情景,尖锐地讽刺、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残酷剥削奴隶的罪行,表现了奴隶强烈的反抗斗争精神。全诗分三章,每章各九句,三章内容和形式基本一样,构成章节重迭的形式,反复  相似文献   

15.
《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组诗《九歌》中的一篇。诗人直赋其事,饱含深情,记叙将士们英勇作战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描写了楚军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搏杀的场景,歌颂了将士们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对死难将士的深切悼念和由衷崇敬,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相似文献   

16.
《诗经·伐檀》本义争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伐檀》题旨。以历史资料为依据,考察《伐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证诗歌作者的身份和创作意图;分析诗歌内容的逻辑关系,指出“尔”、“彼”是不同的人称,所指对象不同,“不素餐”释为不食素食并无确证。认为《伐檀》的作者当是农奴,创作的意图是抒发歌者的怒愤。否定了“敬老”说所持的文化背景理论依据和作品内容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波希米亚女郎》中,薇拉·凯瑟创新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交替采用了全知视角与"内聚焦"叙事,构建了一个占有土地与自我流放、恪守传统与反叛世俗等矛盾并置的艺术图景,彰显出作者对美国中西部边疆已趋丰富的物质生活既赞美又批评、既留恋又失望等矛盾心理。文章通过对《波希米亚女郎》"双重视角"交替叙事的解读,旨在剖析其富有变化的叙事形态与矛盾并置的复调主题。  相似文献   

18.
西周时期百工兴起,社会依靠百工所提供的器物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百工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进行产品交换,来维持自己的生计。这首诗描述的对象是伐木的造车工,他们的职业是伐木造车,自然也就不会去种田,去打猎。但因他们有手艺,心灵手巧,用自己所造的车,就能  相似文献   

19.
《伐檀》的内容具有多种理解角度,从诗歌本身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可以将它看成是一首希望通过勤奋劳动改善自身生活状况,并肯定“君子”确有过人之处的诗歌。  相似文献   

20.
一首君子品行的赞歌--《魏风·伐檀》主题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搜检了历代对<伐檀>主题的各种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条分缕析,从语音、语义、语法多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伐檀>的主题乃是"一首君子品行的赞歌"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