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介绍了"产学研"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情况。重点论述了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从教学与实践机制的改革完善和学院与企业及市场合作平台搭建两方面着手,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结合的探索;从打造一专多能型人才,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旨,全面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将"CDIO模式"引入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结合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经验,指出实验室建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发展的重要依托;加强艺术实验室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办学思想、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水平的综合标志。采矿工程专业"3.5+0.5"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煤矿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有利于采矿工程专业可持续发展。其特点是:素质教育得到加强,"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并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步推进,学用结合得到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得到加强;民族特色得到体现,等等。  相似文献   

4.
试论高职广告人才之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办学定位出发,根据广告专业现状探析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高职院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找准办学模式,求发展、求新,总结经验和教训,走产、学、研的发展道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构建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成为大势所趋。可以以专业群为背景,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将技能大赛与课程考核相融合,制订课程标准,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设立"工作室"。  相似文献   

6.
对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及相关策略进行了分析,认为实施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明确办学定位、打造重点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当前作为创新文化产业人才输出重要源地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与创新文化产业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从创新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所需人才层次、类型出发,继而剖析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适合创新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层次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8.
浅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改革提出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艺术设计,从而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艺术设计专业,以其特殊性,更成为这种创新型培养目标的现代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本文在分析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的特点,提出艺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以期为各方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艺术设计学科的实践活动具有高创意性、高技能性,故格外注重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现阶段以学校层次划分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发展。为突破此瓶颈,文章从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出发,对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进行细分,从而提出艺术设计本科应用型人才结构化培养模式,并解析了结构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及其与现阶段分类培养模式的不同,进而指明结构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数量急剧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有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笔者所在学院多年来形成的教育特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艺术设计特色教育的地区产业背景分析出发,提出了"美术技能教育"与"计算机教育"两个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与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相适应,而文创化则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艺术设计类专业文创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育服务经济和产业发展、文创化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分析,为提升人才培养内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艺术培训教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培养社会艺术教育管理人才已是现实需要。培养社会艺术教育管理人才,"品"式课程体系是关键要素,通过"品"式课程体系构建人才特色,构筑人才素质结构,厚实人才职业能力;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是重要环节,以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总体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考评构成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凸显人才培养的特殊功效;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前提条件,实现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的构成要素,以校内外优质资源为支撑,以制度管理为保障。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教育发展正处于威胁国家安全的政治环境、“双循环”格局的数字经济环境、“老龄”和“少子”两极分化的不均衡社会环境、“卡脖子”的科技制约环境、“多极”文化入侵的文化环境,以及“教育脱钩”的国际化环境。同时我国教育发展也处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高质量的人才体系、师资体系、课程与教学体系,以及教育生态环境体系的宏观教育改革与发展环境。教育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应对复杂多样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十四五”教育发展应实现六大战略目标:稳固国家安全、服务和引领经济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铸就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开放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实现教育发展六大战略目标,应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与教学、生态环境建设四大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4.
将民族手工艺引入艺术设计教育课堂,实现民族民间手工艺与艺术设计教学相融合就产生了很好的文化效应。它不仅顺应了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和市场机制对专业人才的需要,而且也响应了保护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近年国家政策力推教育优先发展,要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厂中校”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模式。探讨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分析“厂中校”模式,总结在“厂中校”实践中获得的启示,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以及“厂中校”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创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创作"中国夏布画",在教育教学上的大胆创新改革为例,探索和实践了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如何传承地方文化,如何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如何与地方文化产业相结合。以期在研讨交流中为更多的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构建实践性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产品数字化进程的加快,设计产业以蓬勃发展的高新数字传媒业、广告印刷业、包装业、电子通讯产业、环境工程、展示业等为依托,不断形成综合性的艺术设计服务市场,艺术设计的价值也是依附于上述产业和行业及具体的产品而得以凸显。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渐增长,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较为单一、封闭的教育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建立一个高效开放的实践性、应用型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该文仅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思考,探索如何"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区域定位为关键"来构建长白山区独特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匠心精神是当代教育上的呼唤,是专业素养的新标准,而今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与时代教育所需的匠心精神相距甚远。在高校艺术设计培养中需要宣起一场新的改革,探寻人才缺失匠心精神的原由,从专业课程、培养方式、价值理念中解决,利用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整合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资源、建立班级责任导师制度、加强实践式教育模式和构建中式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做到人文素养、匠心精神、技能传授的相互交融,为国家培育出具有文化自信的艺术设计人才,这也正是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视野下的艺术与设计专业实验实践教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与设计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艺术与设计人才.结合湖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实践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就全球化视野下艺术与设计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基本理念、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与模式、未来发展的设想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培养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学生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重在创新——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有别于综合性大学或工科院校的实验教学。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关键,是从"实验"概念、培养目标上对实验教学要有新的认识,并依据艺术设计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引发他们自觉尝试并完成对课程方案的"无形"构建与"有形"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