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喜逢晓苏     
<正>真没有想到,事隔十六年后,我又于2017年4月8日在当阳市委党校喜逢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师导师、国家一级作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晓苏先生。晓苏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生于湖北保康,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校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并长期担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的主编。从1985年起,他开始业余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2.
肖川 《中国教师》2005,(2):24-25
<正>启功先生是我直接交往过的最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物。20世纪80年代末,我刚留校参加工作,外地的一位朋友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托我向启功先生求一副墨宝。我很是为难,因为我在教育系,启功先生在中文系,从来没有打过交道。况且,启先生声名远扬,找他的人特别多,已是古稀老人,给他添麻烦很有些于心不忍。禁不住朋友的软磨  相似文献   

3.
正1984年,我到学校内部的报纸兼职,访问过多位那时学校的老辈学人,如陆宗达、黄药眠、钟敬文等先生。次年,我留校继续报纸的工作。应该就是这时期前后,我第一次来到启功先生的浮光掠影楼。印象深刻的是,进门和出门,启功先生都是到门口迎接和相送。说印象深刻,是因为那时候改革促进文明,我刚刚习惯用问好和陌生人打招呼,而启功先生又是我心中好奇又敬仰的老先生。先生有礼加平等的态度,以一个懵懂学生或刚留校青年的身份来体会,是一次惊讶的受教。  相似文献   

4.
优秀圆丁谱     
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一九七○年调到芜湖二中担任化学教师。他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几年来,他编写了《化学基本计算》、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教授赵齐平先生(1934—1993)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他1951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55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先后师从于浦江清、吴组缃先生,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直至1993年初去世.赵齐平先生1982年受聘担任中央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主讲教师,我们有幸与先生合作数年.先生的人品,先生的学识,特别是先生高尚的师德,给我们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我在复旦大学法律系读研究生的时候,有幸跟随导师叶孝信教授读了三年书。以后留校任教,又蒙先生长期耳提面命,感受先生为学、为师之道,至今已是25年。  相似文献   

7.
<正>王策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学论学科重要奠基人,他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部前身)从事教育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术研究成就斐然,人才培养桃李满天下。1953年,王策三先生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他一直主讲教育学、教学论等本科课程,聆听过先生教诲的学生可谓成百上千。1981年  相似文献   

8.
翁乾明 《福建教育》2020,(50):19-20+31
<正>我提起"高级而有趣"的话题,主要是感动于易中天和梁启超。当我走近易中天与梁启超时,就立即感受到了他们"高级而有趣"的独特魅力。一我们先来谈易中天先生。易中天悟性高,趣味浓。他从中学直接考研上了武汉大学,在获得文学硕士之后留校任教。在武汉大学读研三年,他满怀激情,几乎听遍了所有的讲座,这大大拓宽了他视野,为其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丰富而系统的,最为突出的是先生的语文教学心理学思想.1957年,先生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他的导师、原杭州大学校长陈立教授家看见周恩来总理倡导制订的<向科学进军十年规划>的文件,他发现其中"学科心理学研究"一栏空白,于是立志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我1990年至1993年跟随黄济恩师读书。读书期间与先生成为忘年交,先生真正堪称为良师益友,他好几次称我"老金"。先生住院治疗的时候,虽然去看过他,但没能说上一句话。这是我一生的遗憾和悔恨。在先生日渐衰弱的这些日子里,我曾梦见山顶的冰雪,也梦见恩师脸色苍白,在寒冷中颤抖,我在给他寻找御寒的棉衣。2014年12月30日,我梦见恩师来到学生区,去看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3月,在香港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陈森泉先生谈起我倡导的分享式教育教学实验。他推荐我看《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如何让孩子好奇、想学习,走进数学的美丽世界》这本书,他说:"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知音。"不久,我和陈先生应长沙刘友华老师邀请,参加"刘友华名师工作室"活动。陈先生竟然带来了这本书。  相似文献   

12.
<正>韩天雍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学博士生导师。他大学所学专业为日本语言文学,后在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攻读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沙孟海、刘江、章祖安诸位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攻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书法学博士学位,师从欧阳中石先生。200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2008年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  相似文献   

13.
李燕杰 《教育艺术》2009,(10):19-19
吴学谦老前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半了。他的名字,是我在20世纪50年代就听说过的。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后来,我之所以能和吴学谦同志见面,是因为他夫人毕玲同志的关系。我念大学时,毕玲同志是我敬爱的老师:后来我留校工作,毕玲同志足我尊敬的领导。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我与毕玲老师一道关在“牛棚”中,在受迫害时,我们经常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教育界前辈中,马寅初先生当推“近百年最值得尊敬的学者”(潘序伦语)。马寅初(1882-1982),浙江嵊县人。1914年学成回国前,已在美国获得经济学、哲学双博士学位,为我国获双博士者第一人。其毕业论文受到高度评价,被母校(哥伦比亚大学)选为教材,可见他当时的学术成就与价值。为了报效祖国,他谢绝恩师让他留校继续研究的厚意,回到疮痍满目的祖国。但一开始就令人失望。北洋政府财政部里的“官场习俗,非我所愿”,当即宣称自己“一不做官,二不发财”,挂冠而去。自此(1915年9月北大任教开始),他主要投身于教育工作,从事国内社会经济研究,成…  相似文献   

15.
杨士雅是湖南望城县人,1972年进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随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杨应修先生学国画,绘制绣稿。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国画班。四年后毕业成绩优异,系方欲将他留校,湘绣研究所也极力要他回去,经反复商讨,研究所获胜。在所里服务三年,又一度调回艺术系,终因与艺术系无缘,一个极偶然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不以人的意志而转  相似文献   

16.
刘丽娜 《职业技术》2011,(5):143-144
2011年4月,在哈尔滨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面向全省初中学校招生工作举行的一次技能表演大会上,我认识了李剑明。眼前这个面庞俊朗,表达流利,极为干练的小伙子,吸引了在座众人的目光。他的言谈,他的举止,还有他的自信深深感染着台下的观众。我原本以为,他是校方请来的主持人,但让我意外的是,李剑明就是哈二职刚刚毕业留校的学生,是二职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校方领导的介绍下,我采访了这位优秀的职高毕业生。希望通过这篇报道,希望他的事迹能鼓舞更多的中职学生,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成熟的麦穗     
正当钱钟书先生逝世时,余英时教授说:"中国的古典艺术和19世纪结束了……倒下的亦是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钱先生一生博学多才,学贯中西,始终淡泊名利,谦虚平易,恰如田野中的麦穗:最饱满的,永远是腰压得最低的。钱钟书先生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同样享有盛誉。有一位外国记者曾说:"到中国来,一是为了看看万里长城,二是为了拜访一下钱钟书先生。"可见先生的影响之大。但面对那些前来拜访的中外人物,先生却常常闭门谢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邀他讲学,半年即付他1600万美金,并可偕夫人前往,却被他婉拒。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我都姓了大半辈子‘钱’了,难道还迷恋这东西吗?"的确,先生虽风华绝代,却淡泊名利,活得低调。  相似文献   

18.
四十一 可 《西厢记》二本三折[乔木查]:“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酬贺间礼当酬贺,俺母亲也好心多。”曲中“较可”二字,吴晓铃先生注曰:“减轻。可,语助词。”(见吴注《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王季思先生注曰:“唐人诗:‘记得玉人秋病较。’较谓病轻也。可,助辞,较可犹云轻可,元剧屡见不鲜。”(见王注《西厢记》,上海古藉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按:  相似文献   

19.
我心目中的段文杰先生大致分两个时段:初识段先生是在1984年,我第一次去敦煌朝圣,路费花完,无法回新疆,便去找段文杰先生借钱,此前我不认识他,但居然借到路费,受他的影响,回到克孜尔以后,做研究就以他为楷模;第二个时段是近几年我研究西域美术时,有两个基本概念都必须借鉴段先生的成果,一是西域佛教美术中的典型技法——屈铁盘丝,二是晕染(凹凸)法。于后生而言,在学习前辈的科研成果时,不仅要感悟并学到他们的理论观点,更重要的是体悟他们的治学态度甚至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0.
苏州市机械技工学校曹炜自1993年毕业留校担任技能训练实习指导老师至今。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近二年来他先后多次代表苏州机械青年参加省市车工技能竞赛,并多次获得第一、第二的好名次,被同行誉为车工"状元",他还获得了省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苏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技校生留校创佳绩@邢珉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