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刘震云转型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温故一九四二》中表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历史作为人的历史,是由政治当权者来“自上而下”的筛选从而讲述的,真实的声音被主流话语所遮蔽,留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真相。刘震云通过他独特的讲述方式,来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来寻找历史的另一种答案。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在其写作道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具体文本而言,"故乡系列小说"不但体现了崭新的历史观念,同时,也呈现了全新的创作技法。在结合先锋的延伸与题材的选择,"历史"的反讽与民间的还原,语言的游戏与形式的重构以及乡土异化四方面内容的前提下,刘震云"故乡系列小说"带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崭露头角的新写实主义作家群,以原生态的写实为依托,用几乎零度的情感温度记录着赤裸裸的生存现实。刘震云作为新写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一直言说着历史、民间、乡土、文化,将创作与乡村世界紧密相连,立足于民间,关注着人性,思考着社会,营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乡土世界。本文就刘震云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书写进行论述,试图挖掘他的写作立场和民间内涵。  相似文献   

4.
刘震云长篇小说《故乡相处流传》按照民间“固有的尺度”对历史观念进行解构,放射出民间艺术的神奇光芒,彰显了民间叙事风范的自由精神及其魅力。 贯穿文学全程的“情结”:论施蛰存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刘震云的短篇小说在叙述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的表层之下,寄寓着较强的现实批判性;而其长篇小说则通过象征和讽喻透射着对官场权力深刻的历史批判.刘震云官场小说继承“五四”启蒙精神,其多维度的批判性、独特的讽刺艺术等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刘震云的“新历史”小说,与官方“正史”的描述迥异,提出了观照历史的新观念;从重新认识、反思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观照视角,表现了历史的另一种写法;以野史稗闻和凡夫俗子为表现对象,把历史进行寓言式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作为河南人,还原1942年河南受灾饿死300万人的历史,刘震云萌生创作,但小说中被采访者呈现模糊或冷漠叙述,这又与河南多灾的背景及灾民身份有关,在此基础上刘震云用农民立场、民间视角、调侃口吻连缀文本。当小说进入影视,沉闷与血腥的画面让人们对"饥饿"有更深的视觉感受。在小说与电影两种视角观照下,更能理解河南人的性格。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小说创作论曹书文在新时期文坛上,刘震云无疑是一位风格独特且日益引人瞩目的青年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发展由幼稚到成熟,从写实、反讽走向近年的荒诞,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作品的取材多集中于普通平民和基层干部的日常生活及乡村历史的变迁,且多透过政治文化这一...  相似文献   

9.
刘希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1):45-48,56
刘震云是当代文坛非常活跃的作家,也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在艺术上充满了张力.具体讲:从审美品格上看,是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统一;从叙事品格上看,是通俗性与深刻性的统一;从写作立场看,是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兼具.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反讽,刘震云以恣肆的戏谑,毫不留情地揭开被顶礼膜拜的"上帝"的神秘面纱,"上帝"从神坛走向人间。刘震云的小说分别从历史、权力、人性等切入点考察了人生存的虚妄与荒诞的图景。  相似文献   

11.
反讽是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叙事的显著特征。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言语反讽、情境反讽以及性格反讽三个方面,同时又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刘震云表面采取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实质暗含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并对其笔下的"小人物""官人"形象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而这与他平民的创作视角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新疆实力派作家董立勃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文学体验与丰富的生活积累。创作了一部场景恢宏、壮阔的人生与历史巨作《暗红》。作品在对历史的民间审视中塑造出人性的复杂.透视出人性的本真。本文试图从革命历史的独特展示、民间角色的塑造两个方面,对小说中的民间立场、民间情怀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以其对社会日常生活独到、深邃的洞察而被人称道。本文拟从权力制约下小人物的屈从与卑琐、客观冷静叙述下的批判立场两个方面来探析刘震云新写实小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震云小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两部长篇标题解说、创作动机、心理论、创作类型阶段论、作品主题意蕴论、作品叙事修辞论、创作缺陷困境论及有关《故乡面和花朵》多个方面,对近年来有关刘震云小说的研究情况作了全景式扫描和介绍,并进行了综述式评价.认为刘震云小说的研究,揭示了刘震云小说的思想内涵,肯定了其艺术表现的个性魅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指出了刘震云小说创作的艺术局限和困境.  相似文献   

15.
刘震云的小说创作之所以能够在当代大获成功,与小说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其独特的语言表现风格亦是关键因素之一。刘震云的小说在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及修辞文本的构建等方面,体现出朴素、幽默、繁丰的语言表现风格特点。而其语言表现风格的成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禀赋气质、思想性格和成长经历等是刘震云小说语言表现风格形成的主观原因,地域文化和社会时代等是刘震云小说语言表现风格形成的客观原因。刘震云小说传承了延安时期文学的语言表现风格,成就并彰显了新写实主义小说的语言特色,对其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坛,刘震云以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对生活和世界的积极思考及其特异的个性气质而卓然不群。他接续了鲁迅的国民性枇判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鞭挞得更加彻底和无情。对主流意识形态,他一直保持阻拒和对抗的态度。对于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和启蒙理想,他也毫不客气地予以解构。在日益市场化、世俗化的语境中,当意义"缺席"已成为时代普遍的精神症候,刘震云依然迷恋于意义的诱惑和价值的追寻。本文即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刘震云的小说,以期凸显刘震云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6,(3):61-6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和刘震云都一直关注乡村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他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一直都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在语言上,赵树理广泛使用了方言俚语,而刘震云小说在大量汲取民间语言的基础之上掺杂了更多的现代成分,是经过"改装"的民间语言。通过对他们乡村题材小说中叙述语言、人物对话和方言俚语的使用的比较,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乡村小说在语言上的一些共同点以及作家创作立场、动机的不同带来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故乡天下黄花》表现了中国乡村从民国初年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小说描写了大量人物毫无自主性的悲剧生命形态,刘震云从社会历史和生命本体两个层面揭示了悲剧的原因。这种双重扭结导致了悲剧的无法避免,也显示出刘震云理性和感情的矛盾与内心的迷茫。  相似文献   

19.
从《故乡天下黄花》到《故乡相处流传》再到《故乡面和花朵》,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带给文坛的不只是对生活和历史的戏谑和反讽,更多的是文本中蕴含的平民历史意识自身具有的独特文学价值,这种历史意识体现在文本中表现为作者与读者间、作者与笔下的人物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面对。这些平民的活动构成了正统的历史,而平民的历史意识让被载入史册的过去呈现出另类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用他自己独有的叙说方式,展示了底层人民的生存体验。在现代汉语叙事越来越趋向于世俗化的大环境中,刘震云层层突围,寻找到了一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的叙说方式,在新作品中不断的考量各种角色的关系以及不同话语方式的建构方式,以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表达了底层人民的独特的孤独深层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