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应抓住文本及其语言的主要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情境与过程,实现学生“人”的一步步跨越。  相似文献   

2.
马晓莉 《中国教师》2013,(12):69-69
<正>语文学科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学是证明生命存在的独特方式。聋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追寻具有独特性,因此教师可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引领聋生感悟生命价值,体验生命意义。一、注重阅读积累,打好"生命之基"生命之基"是为聋生打底的基本语文素养,包含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能力及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聋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  相似文献   

3.
人的一生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人生的质量。生命是教育的根本,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的培养极其重要,一些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态度值得教师深思。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期,语文学科作为重要学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至关重要。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全方位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在试行素质教育的小学阶段,如何实现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文本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教育,阅读积累中领悟的生命教育,作文写作中渗透的生命教育,让语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邹翠玲 《现代语文》2011,(7):158-159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6.
赵炜霞 《现代教学》2007,(12):42-43
学校教育应在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最有可能也最利于凸显生命教育,应该义不容辞承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体育、生命科学等学科贯彻生命教育,较多侧重生理和生物方面的关注;而语文学科则是从精神上、灵魂上关怀生命个体。下面我结合自己和语文教研组教师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校语文教研组在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的探索实践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从中可以挖掘生命是追寻、是担当、是坚信、是守护、是共生等很多主题,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自身对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发展的学科,其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学习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与生活共建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因此,语文教学实质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也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一、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道  相似文献   

9.
他有一串令人艳羡的称号:三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江苏省首批名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等;他有一批令人称赞的研究成果:《曾巩年谱》《曾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曾巩研究资料汇编》,等等.看到这些称号和研究成果,人们或许会认为他是一名在高校工作的研究曾巩的专家,因为仅《曾巩研究资料汇编》(被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列入《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1995-2000〉,由中华书局出版)一项,就已让不少专门研究者感到力所不逮,而这却是他的“副业”.我要告诉你的是,他叫李震,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位用生命去对待“生命化语文”的语文人.  相似文献   

10.
王兵 《学周刊C版》2010,(12):125-125
对于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内容,其存在和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分强调“生命意识”教育.处处以“生命意识”教育为标准的片面性。本文从历史的观点与文学的观点来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12.
在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成为有同情心和事业心,有抱负、有理想的新人。  相似文献   

13.
14.
“生命教育”四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发展概况“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探索的谜,而对生死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却始于现代。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四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命教育”发展概况美国1928~1957年间,开始探索有关死亡主题的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兴起,先通过著书立说方式推行“死亡觉醒运动”,突出表现主题为“死亡焦虑”,后不断深入,发展为死亡教育。1977年,美国《死亡杂志》创刊Leviton在首刊中将其定义为向社会传达适当的死亡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过程。赵可成博士于1992年的报告说,美国目前52%的医学系及78%的护理系都设有三个必修学分的“死亡濒死”课程。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如我们的近邻日本。20世纪末,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  相似文献   

16.
苏捷 《课外阅读》2011,(8):288-288
语文课程是实施生命化教育的主阵地,而课文则是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相结合的最佳落实点。本文提出了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几点尝试,以此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科学的生命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追求和实现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是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从而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失控现象,甚至出现自杀和伤人等过激行为.笔者认为,这些现象和行为正是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重智轻情"的教育导致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一幕幕悲剧在不断重演。语文教学要加强"珍爱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爱"的情感、"责任"感和"抗挫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后,人们对语文的基本性质进行长期的、多次的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新课标把它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  相似文献   

20.
<正>如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反思和创新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本教育的回归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小学语文课程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几千年文明方方面面的思想。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素质的和谐发展被提到了首要位置。生命教育更是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一、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文情怀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就是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紧扣材料,充分挖掘生命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