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家乞巧节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民间叫“乞巧节”。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于这天晚在鹊桥相会,故又叫“七夕”或“七吉”。客家人的乞巧节有其自已独特的“拜巧”习俗。  相似文献   

2.
旧历七月初一至初七为“七星斗坛”,俗称“祭斗”。朝阳门外东岳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道观均要设坛,祭祀北斗星。初七即“七夕”,是“乞巧节”。传说中天上的织女与牛郎二星,每年在这一天相会。夜晚,一些年轻的妇女,先在月光下放一只盛水的碗,然后利用水的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3.
《寻根》2020,(5)
正七夕节在我国传统节日中,被喻为"中国情人节"。《天仙配》中牛郎织女争取婚姻自主,盼望早日团聚,以及对夫妻恩爱、耕织自足生活的强烈向往和勇敢追求是七夕节的主题。还有就是"乞巧"了,它反映妇女们希望自己变得心灵手巧,能够适应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特别在旧社会处于无权和受  相似文献   

4.
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七夕”节,现在已被当成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了。其实,七夕被当做情人节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古人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七夕的时间点,把它当做秋季来临的标志。战国末期到汉初,人们因织女星和牵牛星分立银河两侧想象出了织女与牵牛婚姻悲剧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5.
正民族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联结社会群体的纽带,是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时代的变迁使民俗受到强烈冲击,尽管传统节日并未消失,但其蕴含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却已渐行渐远。七夕节古时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时至今日,受时代变迁与外来文化影响,其中的许多节日传统已淡出历史舞台,仅留下有关爱情的元素,成为"中国情人节"。  相似文献   

6.
蔡丰明 《寻根》2009,(4):39-45
中国的七夕节是一个伴随着牛郎织女的传说一同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其滥觞大概是在汉代,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说明当时七夕穿针习俗已经开始流行。随着时代的推移,七夕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普遍奉行的一个重要节日,并且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方华玲 《寻根》2013,(5):45-49
《寻根》杂志2012年第6期所刊《慈乌及其文化蕴含》一文对“慈乌”与古代中原的“孝”文化、七夕节及其他祥瑞之兆进行解读,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笔者受其启发,现仍以“乌”为蓝本,借此探究清代满洲(即今满族,以下不注)的“敬鸦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8.
钱神本事     
王子今 《寻根》2002,(2):18-23
秦代用于择日的数术书《日书》中,已经有所谓“钱良日”。汉代墓葬出土“钱树”的化象征意义,有多种解释,但是与民间追求“大富”的风习有关,应当是没有疑义的。汉代画像多有以钱纹作装饰,也反映了同样的社会背景。千百年来流行的所谓“厌胜钱”有辟邪消灾、趋吉迎祥的作用,也值得注意。民间有以“钱”为道具的岁时风俗,如元日贴五色纸钱,二月二引钱龙,寒食清明纸钱致祭,以及七夕钱、压岁钱等。  相似文献   

9.
刘二安 《寻根》2011,(1):76-81
谜语上灯,并借传统的元宵节而广泛流传到民间,被称为中华谜史上一次飞跃性的发展。清·葛甡云:“灯谜宜用灯也。应在春宵秋夕,粉壁墙阴悬一长扁方灯,糊以或绢或纸。”还说:“出谜原应春时在灯节前后,秋夜在会期歌舞之场。惟须闹中取静,免其非个中人嗜杂,以败文雅兴趣也。”  相似文献   

10.
粤剧的复苏     
粤剧“申遗”喜获成功有“南国红豆”之称的广东粤剧,日前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系继昆剧之后中国第二个被列入该《名录》的传统剧种。6年磨一剑。漫长的申遗历程也是粤剧受到拯救、保护、推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文章憎命达”,“人生识字忧患始”。命蹇和忧患虽不限于贫穷,但贫穷却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经受的最沉重的折磨。因此,文人们写下了许多逐贫、斥贫的文章。如西汉扬雄的《逐贫赋》,晋束的《贫家赋》,唐韩愈的《送穷文》,柳宗元的《乞巧文》,王的《贫赋》,宋俞...  相似文献   

12.
信息传真     
《中外文化交流》2005,(11):62-63
亚洲化部长论坛将在佛山举办;巴黎中国化中心将举办中国戏曲节;“中国国际时装周”金秋亮北京;广东佛山即将迎来第七届亚洲艺术节;《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上海开幕;  相似文献   

13.
王蕾 《华夏文化》2006,(3):18-20
花朝节,是我国民间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又称百花生日。自春秋起源,袭至明清,一直绵延不衰,其重要程度可与中秋相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因其经常与中秋节并举,中秋古时又称“月夕”,进而形成“花朝月夕”、“花朝月夜”等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然时至今  相似文献   

14.
洱源西湖:一个被人称之为“高原水乡”的泽国,一个在史籍中被反复提及的“烟渚渔村”,一个有着芦获泛鲜、苇岸青青的绿色家团,一个六村七岛相望、舟楫往来、渔歌互答的白族渔乡。  相似文献   

15.
漂河灯习俗,各地有之,而云南大理白族的漂河灯会,就更有情趣.我家乡鹤庆的白族姑娘,凡到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都要相互邀约,成群结伙地到村边的河溪中漂灯乞巧,人们戏称姑娘会.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晚,各村各寨的白族人家,又要倾巢出动,到河溪中漂灯,称之为漂灯会.  相似文献   

16.
客家花朝戏     
郑紫苑 《寻根》2012,(3):116-119
起源与意义 广东紫金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而兴起于紫金县的花朝戏由于在展演的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客家元素,成为了该地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它起源于一种被称为“神朝”的祭祀活动。从清末民初艺人叶春林创立“定长春”花朝戏班开始后,逐步形成了花朝戏,并于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张波 《华夏文化》2013,(1):18-20
王之士,字欲立(一说“欲圣”),蓝田人,学者称之为“秦关先生”。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卒于万历十八年(1590)。王之士为明代著名的关学学者,其生前敦悦诗书,行不蝓乎规范,名动乡间,被视为“蓝田吕氏复出”,  相似文献   

18.
犹如“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样,恐龙方队、七个小矮人、魔兽世界、卡通明星……一系列动漫形象的生动表演,吸引了上千名爱好卡通的少年儿童和成人,他们像过节一样喜不自禁。在这片欢乐的卡通海洋中,“2005中国国际卡通·数码艺术周”于56周年国庆前夕,在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常州开幕了。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常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举办的本届卡通·数码艺术周,汇集23个国家和地区的动漫精英及其创作的卡通艺术成果于此地进行数日的精彩展示。与去年艺术周的展示相比,本届卡通·数码艺术周从形式到内容均有创…  相似文献   

19.
广东人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是很大的,中国电影自开创至今已快一个世纪了,其中我广东人从事电影事业的为数不少,无论在创业、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工以及其他工种,都有杰出的成就。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有4个“最”,也为我广东人所拥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热度的升温,艺术博览会这个“舶来品”也成为颇具诱惑力的市场。数年来,我国已有数十个大小“艺博会”;作为新兴的经济模式,某些地方政府也将“艺博会”当成“软经济”对待。于是,金秋9月堪称“艺博会”的“金秋”。北有6~9日的“艺术北京2008”,南有9~13日的“2008上海艺术博览会”及奏响开幕序曲的《国际当代艺术展》,而8日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也隆重登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