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入手,指出正在兴起的全球文化虽以西方文化作为普世文化,但确实具有一些超越民族文化的共性.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是和文化全球化相伴而产生的现象,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中,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乃至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确立起以民族主义为基点的全球化视野十分重要,但中华文化的复兴不应以排斥全球文化和全球价值的引进为前提.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肩负的重要任务,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更好地深刻理解和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针对性,分清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正确制定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未来规划,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为主体对象,从事生产经营、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部门,是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行业。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文化与经济一直是在若既若离之间徘徊,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文化自身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同处于四川盆地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单元内的中坝文化与宝墩文化,虽然在遗迹、遗物等方面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因素,但它们之间的差别却更为明显,而且在来源和去向以及分布范围的中心区域上截然不同,应该是属于在时间上大体相当,在空间上不同分布,各有其文化内涵和特征的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5.
尹洁 《华夏文化》2000,(3):10-12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自身通过改造和转换也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长得以保存、认同和传承。其二,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对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琳 《大理文化》2014,(5):105-112
大理自古为滇西咽喉,身处我国西藏、缅甸和印度的三角地带,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空间地理下,蕴育了多彩斑斓的文化。任何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都具有悠久的民间文学传统.白族也不例外。然而民间文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是单一独立的,白族民间文学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浸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其中包括中原文化、羌藏文化、印度文化等,本文将集中探讨印度文化在白族民间文学中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方法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界定。在传统的文化研究中,基于对文化概念的人类学和社会学认识,经验方法、结构方法和历史方法是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和文化产业的出现,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拓展,文化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因此对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提出了严峻挑战。总体上看,厘清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力,探索"文化生产力"的性质、特点、规律、结构和机制,认识当今文化学与其他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进而探究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方法和路径,已是摆在理论界和学术界面前的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全国许多地方,文场文化建设和广场文化活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广场文化研究也自然地成为广大文化工作者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对广场文化现象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广场文化建设和实践活动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对繁荣发展广场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文精神就有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文化精神也有衰落的可能。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长期延续?这就不能不谈及文化中国。中华文化与文化中国有密切的关联。文化中国的资源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观以及中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等遗产,其本质内容无疑在于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文明理念及其赖以传承的心理基础。所谓心理基础,指的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抱有坚定而积极的认同信念。所谓认同,就是共同崇尚和热爱中华文化,也包括研究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所谓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原创性的文化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产生的文化,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不是僵死的名物制度和封存于博物馆中的文明,而是指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生活在文化之中,就像鱼生活在水里。我们在文化中成长,文化塑造了我们的品格。我们属于文化,文化又由我们体现和创造,我们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谈论文化。然而,文化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聂云 《华夏文化》2011,(1):12-14
从广义上说,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都可以称为文化。文化观是人们对于文化现象、文化问题等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文化哲学是思想家、哲学家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对文化成因、差异、演变等问题的系统观点。可以说,大部分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持某种文化观,而文化哲学则是只有在思想上成体系的哲学家才具有的对于文化问题的系统观点。  相似文献   

12.
汤漳平  许晶 《寻根》2009,(6):131-137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因此,在谈到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之前,先要讲到闽南人和客家人。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应当重视技术文化,我国要提高综合国力,没有高新技术,那是难以实现的。与技术文化相伴而行的还有人文文化和社会文化,亦应提到重要位置上。我国是具有丰厚人文文化和社会文化资源的国  相似文献   

14.
汤漳平  许晶 《寻根》2008,(6):131-137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因此,在谈到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之前,先要讲到闽南人和客家人。  相似文献   

15.
恰值“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在京召开暨“法国文化年”即将在中国举办之际,法国文化与通讯部长阿亚贡率其由文化官员和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等3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访华。去年12月2日,该团一行在和平宾馆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记者获悉,法国文化代表团此行主要目的是加强法、中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的合作及“法国文化年”的筹备工作。阿亚贡说,这次“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的主题是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文化多样性是许多国家优先考虑的政策,法国也不例外。他还透露,借“法国文化年”可让中国公众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它不是单一模式,不是一…  相似文献   

16.
文化强市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的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硬支撑”作用正在不断增强.本文认为,文化强市战略并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专利,并尝试提出文化强市的标准、内涵和构成.城市应通过发展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传媒载体建设工程、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文化资源保护工程、文化发展创新工程、文化交流合作工程、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等九大工程,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手工业与商业文化源远流长。手工作坊与工场、店铺既是古代社会的工商业组织 ,也是近现代社会工商业组织的一部分 ,同新式工商业组织并行不悖。实质上 ,作坊、工场与店铺文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工商业民俗 ,在宗法式、小农式与官僚式的古代社会 ,自然主要是家族文化、村落文化和衙门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而又根深蒂固的中国家族文化、乡村文化和衙门文化 ,凝结成了中国强烈的家族观念、乡土意识与等级心理 ,并渗透在各个社会组织之中 ,工商业组织亦不例外。传统手工业包括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种基本类型 ,大致经历了作坊、工场两个…  相似文献   

18.
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文化工作在和谐社会中所提负的责任是双重的。第一是文化工作应该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构建和谐社会为文化工作营造了发展自我的表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文化工作应抓住机遇充分地发展、拓展文化的空间,以之丰富,夯实文化基础,完善充实文化工作者自身的文化品格风范和适应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素养能力,培养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队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念情感和精神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国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时代变化与保留传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在坚持文化的本土意识的基础上,在保持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注重世界文化潮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创造性地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文化资本,生产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产业获得广阔的市场,才能改变中国在对外文化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蜀为天府之国.同为天堂与天府,成都与苏州应当有较强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既表现在两者之间的得天独厚、人才辈出、体闲文化和形态丰富的文化种类;也表现在两者主体文化形态和文化特性的差异.本文从区域文化比较研究的角度,结合苏州、成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挖掘吴、蜀文化的当下秉性和创新特质,意图从中挖掘各自独立的文化意义.寻找文化联系,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文化互动,创新文化建设,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