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盟佤族的猎头习俗与头颅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盟佤族的猎头习俗是名闻遐迩的,广泛流行於云南南部的一句俗谚说:“与傣族交友手空回,以佤族为伴脖子痒。”——意即傣人工於算计,西盟佤人有猎头之好。长期以来,其他民族对此深以为惧,致有许多关於猎头的恐怖故事在民间流传。例如雍正《云南通志》卷四十四说:  相似文献   

2.
大汶口文化有许多奇特的、重要的习俗引起了考古学者的关注,也为我们认识史前时期的宗教习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拔牙,或称打、折齿、凿齿。关于拔牙的习俗,中国古代文献早有记载。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古文献中所记载的凿齿之人找到了佐证。在东方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首先发现了拔牙的习俗,在其前后延续长达1500余年的历史过程中都有拔牙习俗的发现,并且所拔牙齿的部位和数目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是拔掉上颌两颗侧门齿,被拔者年龄在15—20岁之间,无性别上的差异,男性、女性均有发现。牙齿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咀嚼食物、帮助发音、…  相似文献   

3.
泰山香客店     
周郢 《寻根》2007,(5):136-141
香客店的兴起先秦时期,已有祭祀泰山的典礼,至汉以后,更发展为民间性的进香活动,以接待登山香客为主体的泰山旅店业,应是兴起于这—时期。目前所知关于泰山旅店的最早记载,见于《魏书·崔光传》:北魏景明(500~503年)后,因连年遭灾,  相似文献   

4.
扬永俊 《寻根》2002,(6):53-60
拓跋鲜卑是鲜卑众部落的一支。它崛起于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后重新统一北方并建立了政权。作为北魏政权的统冶阶级,拓跋鲜卑的祭天与汉族统治阶级的南郊或丘祭天迥然有别,它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具体表现在祭天时间与地点的随意性、祭祀对象的胡神化、女巫主祭、西向祭拜、绕坛驰骑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天坛神乐署     
张晶晶 《寻根》2007,(4):65-69
天坛神乐署位于北京市天坛公园西南部,与天坛祈年殿、圜丘、斋宫、牺牲所并称为天坛五大建筑群,在明清时期的皇家祭祀历史上曾发挥过重  相似文献   

6.
古代山东的海神崇拜与海神祭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海神崇拜的习俗,人们通过这种崇拜意识来表达自己对海洋的认识.同时,沿海居民还经常举办祭祀海神的活动,用以祈求海事平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山东沿海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神文化.  相似文献   

7.
宁静 《世界文化》2007,(1):16-17
萨福其人 出生于公元前612-630年之间的萨福是古希腊明为人类捧出的一轮明月。她作为仅有的几位上古时期的女诗人的名声绝不逊色于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男性诗人,并且被视作女性主义写作的奠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说“庭燎”     
苏浩浩 《寻根》2020,(1):9-13
燎祭是商代祭祀上帝、祖先以及山川诸神灵的一种较为重要的祭祀仪式。据陈梦家统计,商代燎祭的受祭者有8种,主祭者则为商代诸王。商王通过这样一种仪式与天地诸神以及祖先沟通,垄断祭祀权力,从而实现对人间的绝对统治。到了两周时期,神圣的燎祭仪式演化为庭燎这一形式,不仅祭祀地点由宗庙变为中庭,而且主祭者亦变为诸侯甚至下层专门人员,燎祭不再仅仅是一种祭祀的仪式,同时还具有迎宾、求贤的作用,称为庭燎。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7,(1)
正社火,作为一种具有深厚社会积淀和历史传承的民俗活动,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或言源于远古对土地和火神的崇拜,或言源于唐代的"射虎"保平安之说。社火源于古代社会的祭祀活动,"社"在中国古代原指土地神,后延伸为祭祀先祖和傩巫的一种活动。对于一种习俗,我们无法深究其最初的渊源,但可以肯定的是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浸透着先辈们对天地和谐与生活安定的无限诉求。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16,(6)
正侗族的传统民间祭祀活动是几千年来侗家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产物,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侗族民间祭祀活动的原动力是民间信仰,这种信仰是历史积淀的延续,是客观世界还未被人把握之前人们的心理安慰和精神信仰。侗族祭祀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贵州省天柱县溪口村至今还保存着春节祭祀的习俗。通过对溪口村春节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1.
魏爱霖 《寻根》2011,(1):61-63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吕村战鼓,源起于安阳县吕村镇吕村集,探其渊源,最早用于古代战争中鼓舞士气及各类神祗的祭祀活动。因其村中寺庙林立,祭祀中均有擂鼓拜神的习俗,从而使战鼓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2.
吕红艳 《寻根》2006,(1):45-49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并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相似文献   

13.
冯大北  张秀春 《寻根》2006,(6):11-17
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或称广济王,或称灵著王。祭祀开漳圣王的信仰习俗,盛行于今闽南地区、潮汕地区和台湾地区。开漳圣王信仰,根据祭祀场所的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庙祭、墓祭和家祭。家祭是指陈姓后裔在家庙里祭祀其先祖。属于祖先崇拜系统。庙祭则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余七斤 《寻根》2022,(5):47-48
<正>一与其他少数民族婚俗不同的是傈僳族有结婚当天“婚后再名”的习俗,就是结婚那一天晚上要取一个“婚名”,起“婚名”要做祭祀,在祭神、祭祖之后才可取名。一般是新娘接回来后,由村里面德高望重的老人或者祭祀师给新郎新娘取一个婚名,这个婚名不随男性,也不随女性。新婚当天晚上,燃起篝火,亲朋好友们随着篝火跳起舞来,对起歌来。  相似文献   

15.
庄小芳 《寻根》2015,(2):58-62
冬至,闽南人又俗称为"冬节",民间有谚语称"冬至小年兜",即冬至是跟新年一样颇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吃汤圆、祭祖等习俗。明清以来,随着闽南人开发台湾的脚步,冬至习俗也随之被带到台湾,在闽台两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冬至习俗。因为汤圆有团圆的意味,又因为台湾子孙常在这一天跨海前来福建祭祀共同的祖先,故冬至这一节日,在闽台两地有不一样的意味。而闽台两地的冬至习俗,既有高度的相似性,又有因时因地产生的变异性,一  相似文献   

16.
赵寅松 《大理文化》2011,(3):103-112
节日是民族文化展示的舞台,是民族生活最集中的表现。当我们离开温馨的母腹,啼哭着来到陌生的世界,睁开眼睛去捕捉五彩斑澜的新生活时,民族节日就如影随形,与我们一生结伴同行。按照我们白族的习俗,孩子还在母腹的时候,就开始在祭祀本主的活动中祈望本主赐予母子平安。出生后第一件事就要祭祀本主,宴请亲朋好友为新生儿取名,意思是新生命的名字是本主赐予的。如果婴儿出生赶上当年农历6月25日的火把节,家长还要主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化交流》2011,(12):96-97
考古工作者日前在山西省祁县东南古县镇温曲村附近发现带有墓志纪年为“至元元年”的墓葬群。专家认为,此次出土的瓷罐、瓷钵等陪葬品属于元代民窑标准器。由此为研究距今1000多年前的中国宋元时期平民家族丧葬习俗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神主探源     
樊德昌 《寻根》2007,(3):31-33
“神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牌位。 在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里,祭祀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上古时期,面对浩瀚神秘的大自然,人类是那样地无奈,因此,不得不把所有无法理解、无法解释、无法对付的自然现象统统归结为“神”,而且,又不得不以虔诚的言行来祈求“神灵”庇佑苍生,降福黎民。  相似文献   

19.
黄素龙 《寻根》2011,(4):27-31
凡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有许多稻荷神社,稻荷神社敬奉的是稻荷大农神——狐狸。最早在京都创祀稻荷神社者是中国秦朝到日本的秦氏后裔。先秦时期,中国曾把捕鼠的猫、捕田豕的虎当做“八蜡”之农神去祭祀。但是古代的日本并没有猫、虎之类的动物,  相似文献   

20.
金沙遗址是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都邑性中心聚落,其"梅苑"东北部的堆积有特定边界,出土遗物有着特定的组合和特殊的质料及非生活用品等特质,应是商周时期古蜀人的一处祭祀区。祭祀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金沙先民的祭祀传统复杂而多样,祭祀方式与祭祀对象历时性特征显著,凸显出古蜀社会发达的神权体系与超稳定的社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