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郡姓”在中古时期有三层意思:一是对一郡大姓著姓的泛称,二是与四海大姓、州姓、县姓并列的士族等级称谓,三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后对所有入于门阀士族行列的汉人士族的总称。作为总称的郡姓,其下又有四姓和其他次高门士族诸多等级。四姓是郡姓中的一流高门,指权贵家族,其所涵盖的权贵士族在北周隋唐时期被称为山东郡姓,与之对举的关中郡姓同在孝文帝定姓族时入于门阀士族行列,又有与北朝后期关陇集团结合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2.
永嘉乱后关中郡姓较为集中、较成声势或影响重大的迁移有四次。一是永嘉祸起之时,他们的家族主体留居北方,个别房支四散避居江左、河西、辽东、河北等地;二为胡亡氐乱,晋宋易代之际,关中郡姓以襄阳、寿阳等南北边境之地为方向纷纷南迁;三是刘宋、萧齐政局动乱、宗室斗争时期,失势的南方房支投奔北朝,多以北朝都城为寓居地;四即梁朝灭亡、江陵陷落直至南朝结束,寓居江左的关中郡姓家族房支作为败俘先后入关。较早渡江的房支在东晋一朝并未获取更高的家族地位。晚渡房支则是南朝守边保境、遏胡平蛮、争夺权位的重要力量,甚至发展为高门望族,但他们对皇权依赖性较强,或遭嫌嫉,或罹兵祸。北归的房支中央化更强,献地归诚者获取厚遇,战败被俘者也因才被用。南北合流,共同铸就了隋唐时期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与“山东郡姓”相对的“关中郡姓”的提法虽然在唐代才出现,但其真正形成应在西魏北周时期,特指关陇集团内的汉族高门士族。河东裴氏等大族之所以被归人“关中郡姓”,是因为他们在北魏分裂后主动与西魏北周政权结合,对关中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进入关陇集团核心,形成与“山东郡姓”“吴姓”“侨姓”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4.
永嘉乱后,关中郡姓较为集中、较成规模、影响较大的迁移有四个阶段。他们南迁北归,往返不同政权的移民行为,对家族发展和区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家族而言,不同时期的迁移是维系家族生存、保持家族地位的重要手段,但辗转往复的迁徙行为削弱了他们在地方的宗族基础,挫伤了持续强劲的生长力。同时濡染异地文化,移民家族的家学门风也有所改变。对区域社会而言,关中郡姓南迁减少故乡汉族人口,强化了胡汉人口比例中胡族的优势,造成本土文化衰退。但长远来看,他们腾出空间,又为民族融合创造了环境和条件。南迁又北归的家族成为沟通南北文化的使者,既促进了南方地域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也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北传。  相似文献   

5.
先秦社会,是以"姓"为基本社会组织,姓和先秦社会的礼俗制度关系密切。先秦"姓"义至少有三种:1.训"子"或"子孙";2.训"民"或"属民";3.训"族"或"族属"。  相似文献   

6.
姓什么     
佚名 《课外阅读》2007,(3):22-22
有这么一对父子,姓何,一年四季结伴在外做生意,父子俩将江南的丝绸贩往关东,又将关东的药材贩往江南,忙得不亦乐乎。这一天,父子俩又到了关东,晚上住宿时,同室的一位客商问那父亲:“先生,贵姓?”做父亲的连声回答:“免贵姓何,人可何。”那客商“哦”了一声,又朝那儿子问道:“小兄弟,你贵姓?”儿子朝自己的父亲看看,长叹一口气:“唉,我姓可。”  相似文献   

7.
孔子非姓孔     
孔子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但世人大多对其姓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认为孔子就是姓孔,我们通过考证上古三代的姓氏原则,指出孔子姓"子","孔"乃其氏号.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曾流行五姓相宅术,五姓的划分依据中国古代音律学的五声或五音,但主要是汉代普遍信仰的五行观念,根据五姓的五行属性与宅的五行属性的相生相克关系及五行的旺相休囚来判定宅的吉凶宜忌,五姓宅的吉凶主要是据大门的方向、数量而定的。它起源于汉朝的图宅术,盛于隋唐、北宋,到明清逐渐式微。五姓相宅术所运用的相生相克虽然也是一种辩证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将其运用于人间吉凶的判定,尤其是与五姓结合,更是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9.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0.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你知道,我们的“姓”都是从哪里来的吗?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是一个涵盖行政区域、地理、地貌的综合名词,原系鲜卑语,最早是蒙古部落的一项制度,逐渐演变为一支蒙古军队的名称,后来又成为科尔沁部落的泛称。作为地理名词,“科尔沁”的地域大致与今天的内蒙古东部的沙丘地带重合,地貌学上称这一沙丘地带为“科尔沁沙地”。“科尔沁草原”之称却并非以山川、河流、地形、地貌而得名,先是由兵种后由民族部落而演生为地理名称的。  相似文献   

12.
“暖姝”解     
“暖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联绵词,它不符合学术界关于联绵词的定义、产生途径及成熟标志的规定.据现代汉语词汇学词的构成类型理论,定性其为联合型复合式双音节合成词,并依据审文例的传统训诂方法考释“暖姝”的意思是“自许、自喜之貌”,《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柔婉貌”的义项当是据“暖妹”在唐代之前分释而收,实不足取.  相似文献   

13.
“暖姝”解     
“暖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联绵词,它不符合学术界关于联绵词的定义、产生途径及成熟标志的规定.据现代汉语词汇学词的构成类型理论,定性其为联合型复合式双音节合成词,并依据审文例的传统训诂方法考释“暖姝”的意思是“自许、自喜之貌”,《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柔婉貌”的义项当是据“暖妹”在唐代之前分释而收,实不足取.  相似文献   

14.
阿干考     
通过大量的工具书和地方文献,讨论了"阿干"一词的含义、语源,和"阿干镇"、"阿干县"、"阿干堡"、"阿干山""、阿干岭"、"阿干水"、"阿干峪"、"阿干关"等以"阿干"为名的地名的起源。结论是:"阿干"源于鲜卑语,意义为"兄长""哥哥",又与"沃干"同音。"阿干"用于地名,前人认为即"兄长"之意,源于慕容诗"阿干歌",但本文依据现存最早出现"沃干"一名的《三国志》,认为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5.
释“虢”     
从商后期算起,汉字的发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的形体、语义以及语音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个常用字,一般用作地名、国名及姓氏,如虢国、虢仲等。虢的本义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的呢?郭姓是如何起源的,虢和郭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将揭示"虢"的字形和字义发展过程,以及"虢"同"郭"姓的联系,为研究"虢"文化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6.
"象刑"考     
该文在对我国古象刑认识分歧的原因及表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有关史实和逻辑、法理及破解有关历史疑案等方法,证实了象刑就是肉刑、非肉刑并用的我国上古首部成形刑法典。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的第一个师父》这一鲁迅临终前念旧名文的疏证与考辨,发现这一文本的15个注释中的8个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注释;而且要使这一文本的注释显得完善,尚需增加9个新的注释.“05年版”的注释虽然比起“81年版”来,因时代原因出现的问题得到了纠正,但总的来看差别不大.因此,尽管《鲁迅全集》比现代中国任何其他作家全集的注释都要详尽,然而问题仍然很多,本文的疏证与考辨就是为将来出版的《鲁迅全集》的注释更加完善而做的前期工作.最后我们从这一文本的文体着眼,认为对鲁迅作品进行重新分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普遍认为是双音节单纯词的联绵字“蜘蛛”“侏儒”从字源和词源上进行了考察排比,同时对词语所指对象的特征进行了多方面分析论证,从而证明它们都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19.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卑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政治”和“经济”的古今词义大相径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化,词义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