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泓伯评国画     
《紫云图》方宁东本画作表现了春风拂煦下紫藤的灿烂景象。藤花轻盈飘逸,藤条虬屈蟠绕,色彩淡雅,墨色沉稳,较好的表现了春光烂漫的意境。欠缺之处是藤花色彩的对比不足,藤《紫云图》方宁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有"三所小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陋室铭》、《雅舍》、《我的空中楼阁》。《陋室铭》自不必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已成千古传颂。《雅舍》与《我的空中楼阁》是现当代作品。两文可以对举,相得益彰,相映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歌运用叠字的很多,《诗经》的首篇第一句"关关雎鸠"就用了叠字。历代文人诗歌也有很多用叠字的,如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等。  相似文献   

4.
谢琰 《小学语文》2014,(4):56-57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经奠黉析】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历代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众多的诗文。《望庐山瀑布》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此诗一出,其他吟咏庐山的诗都黯然失色了。如中唐诗人徐凝有《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人江不暂息。  相似文献   

5.
益智小札     
天下第一蔓——紫藤综观众多蔓生植物,论花容、叶姿、藤势均以紫藤最为出色。尽管炮仗花鲜艳夺目,金银花黄白相间,老鸦嘴色似蓝天,但都比不上紫藤那般凌空飘逸,潇洒自如。这种豆科攀缘性灌木,花形如蝶,成穗垂然,叶似展羽,柔薄滴翠。而藤蔓又盘旋绕扭,极富形态。不论爬于竹棚,缠上树干,或搭在墙边均别有神韵。其古朴苍劲的桩头,如经修剪造型,还可培植成花叶并茂的盆景,故历来被人誉为“天下第一蔓”。我国是紫藤的故乡,品种相当丰富。除开紫花的品种外,还有开红花的“红藤”,开白花的“银藤”和叶色镶有黄斑的“斑藤”。(邱丽萍辑) …  相似文献   

6.
<正>"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在秋季赏花,首当其冲的当然要数秋菊了。《礼记·月令》中也有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的就是农历的九月份菊花将会开放,而黄花也成了菊花的代名词。菊花品性高洁,孤高傲世,不畏风霜,冒寒而放,有"傲霜"之称。历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咏菊诗及不少情趣盎然的赏菊联。金秋时节,菊花芬芳馥郁。晋代诗人陶渊明深爱菊,与友人一起赏菊时,脱口而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自有一番情趣。孟浩然  相似文献   

7.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自居易《暮江吟》),“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颇州”(温庭筠《梦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谒金门》),  相似文献   

8.
<正>"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央视最新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掀起了文化类节目的新一轮收视高潮。当商品文化充斥着这个浮躁的社会时,央视陆续推出了《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令人耳目一新。离我们逐渐远去的名篇又一次激荡起了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新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把《谏太宗十思疏》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注为:“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这注释不符合原意,应当修正。“怨不在大”语出《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颖达解释说:“人之怨不在事大,或由小事而起;虽由小事而起,亦不恒在事小,因小至大。”意思是说,凡是使臣民怨恨的事都不能做。《谏太宗十思疏》虽只引用了“怨不在大”,省去了“亦不在小”,但基本意思是相同的。“怨不在大”应注为:“(臣民的)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凡是使他们怨…  相似文献   

10.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是因为它不令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使人陶醉,而且以诗中蕴含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强烈地震憾着读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故日“重九”;古代阴阳五行中九属阳数。故又名重阳。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  相似文献   

12.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温庭筠《梦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谒金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曲似柔肠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  相似文献   

13.
<正>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字不在多,有灵则妙。"日"有着太阳之芒,普照大地;"月"有着清冷之意,关闭在幽房之中;"蝉"则携起月凉之意,飘飘洒洒,斜落在大地。仿佛月在幽寂的空中独享"成三人"的苦寂,而"爬山虎"更是妙不可言。古人学问不遗力,让那苍劲的生命转化着丰富多意。"爬"刻画出一簇簇悬挂的绿色瀑布坐落在壁边,"山"仿佛进入了山峦瀑布中,气势辉煌;"虎"更写出旺盛的生命虎虎  相似文献   

14.
没想到,在耄耋之年,剑州古城的老友们给我起了一个"秀才"的雅号。说起这"秀才"之名,我还要真诚感谢《老年教育》这位老朋友呢!2002年的春天,我们这贫困山区也办起了老年大学。从此,我就与《老年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7年来,《老年教育》让我受益匪浅,单是从中摘录的名言警句就近万条,诸如"心胸坦荡如水,心境平静如川"之类优美的词句也有两大本。摘录的过程,既丰富了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喜欢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周易》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春风又绿江南岸",借"绿"字使读者满脑皆是无限春光;"文以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故事言之,一部《庄子》,寓言故事就占了十之八九。作文如能激活阅读者大脑,唤起阅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就成功了一半,记叙文尤其如此。在话题作文写作中,我们常常会选择叙事、写  相似文献   

16.
正"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在《啸赋》里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吟啸之风俗较为古老,最早可追溯于《诗经》。《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这两首诗中,女主人公都是借"啸"抒发遭遇遗弃后的痛苦和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刊登了虞哗如老师的《(赤壁赋)教学实录》,虞老师以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为教学主线,引领着学生在江风水月宇宙人生中遨游,品读情理美,感悟江月情,课堂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悟道……可以说。是一堂轻灵而厚重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8.
王渔洋(1634—1711),名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山东新城(今山东省桓台县)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少年时即以诗名。他在钱谦益、吴伟业之后,极享盛名,被尊为清代第一诗人,成为文坛领袖。著有《带经堂集》、《居易录》、《池北偶谈》、《分甘余话》等。《清史稿》卷二六六有传。其诗多写日常琐事,个人情怀,吟风弄月,粉饰太平之作,以抒情的短篇见长。如《江山》诗:“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又如《藤花山下》:“麦陇参差碧岸头,藤花山下晚风秋。一时残雨兼虹尽,百道清泉入涧流。”其它如“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青笠红衫风雪里,一林枫柏马萧萧。”他把这种风致清新,蕴藉委婉,明丽工稳,自然流利的  相似文献   

19.
许军 《小学语文》2012,(11):58-61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它也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许多意味。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稚趣,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忧伤,还有清寒,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以款款深情和精妙神思,赋予了月亮丰富的变幻和内涵。  相似文献   

20.
<正>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初中部紫藤文学社,原为淮阳第一高级中学紫藤文学社的一部分,成立于2006年,先后有社员1200余名。文学社在校团委的领导下,以校报《新声报.初中版》为主要阵地,以"丰富校园文化,培养文学新人"为己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文学新苗,推动校园文学蓬勃发展。社员作品先后在《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阅读》《作文周刊》《作文与考试》《中国中学生报》《学习方法报》《语文周报》和《学习周报》等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