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文摘     
正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6亿2014年9月11日,即联合国宣布的世界人口日这一天,共有72亿人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颗星球上。根据联合国人口学家们的估算数据,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6亿。到2050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将增加到9个,人口总数第一的国家将是印度,达到将近16.6亿。中国人口将从2030年开始减少,到本世纪末减至11亿。尼日利亚人口预计将在2050年超过目前人口第三的美国,并在本世纪末开始与中国"争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3,(16):52-53
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6亿2013年7月11日,即联合国宣布的世界人口日这一天,共有72亿人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颗星球上。而根据联合国人口学家们的估算数据,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6亿。2012年的联合国报告中表示全球范围内的整体人口增长率已经出现下降。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的尼日利亚和马拉维,那里的人口继续快速增长,到2100年,那里的人口将至少增加5倍。经  相似文献   

3.
由于人口剧增以及不可再生土地资源的短缺,现代住宅正在向高层住宅发展,而人口的老龄化也是需要我们迫切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重视高层住宅研究的同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并且将现代的科学技术加以充分的应用,建造出适合现代人们生活的住宅.  相似文献   

4.
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中国人口超过12亿。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人类对生育的选择将决定世界的未来。我们四川省巴中市是一个拥有120万人口、而仅有84.2万亩耕地的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大市、人多地少、底子薄,资源、区位缺乏优势。近年来,我们在全市农村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中,把优生优育同发展经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  相似文献   

5.
新技术正日益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而人口结构的改变则将决定哪些人将成为未来劳动大军的中坚力量。技术和人口结构是引起经济变革的两大因素,这两大因素将给我们未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带来深刻的变化。随着进一步的智能化和小型化,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将更加迅速,价格将更加便宜,从而使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成为现实。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担任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6.
褚健 《科教文汇》2011,(13):197-198
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将其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来,我们的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由人口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阻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省,人口问题始终是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是关系到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成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该问题的解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前言社会主义经济要求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有计划地协调发展。因此,未来我市人口发展趋势如何?人口规模和结构是否与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这是各级领导和城市规化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研制了一个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人口政策模拟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我市今后二十年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现摘要如下,供参考。一、模型与数据 1.预测模型人口系统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影响它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因此不可能将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本文将出生、死亡、迁移三个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消耗越来越大,加之气候变化、土地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促使我们所面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影响。10月20日.英国政府智囊机构推出报告指出,人口的迁移与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未来50年,环境变化将严重影响人口迁移的模式,而目前我们大大低估了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清议财评     
《深圳特区科技》2009,(7):42-45
所谓发达国家,就是全民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的国家。农业人口占中国人口大部分,如何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是成为发达国家的关键!提高农业人口的生产效率,靠加大农业投入可以实现吗?不能,因为我们的农产品已经过剩了,事实证明,投入越多,效率反倒越低;所以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农业人口脱离土地束缚,变成市民,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减少农民,这才是正确的农业政策!时间不多了,2022年中国将进入漫长的人口递减周期,创造财富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在此之前,如果中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无法在本世纪跨入发达国家行列,还将面临老龄化带来的更为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摘     
德国的世界人口基金会昨天发出了这样的警告:每十秒钟,我们这个星球上就要新增加43个人;到1998年年底,全世界的人口将达到59亿。该基金会主席弗莱施指出:“目前,世界人口正处于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增长时期。”他同时主张,为了减缓世界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基数的人口密度曾经一度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自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制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政策后,近30年来我国人口数量相对保持稳定,但是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却在悄然转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下面我们将浅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大国,资源相对缺乏。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人类对待自然的不科学态度,我们将面临严峻的环境危机。仅从水资源这方面,据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现在全球拥有人口26亿,有十已人口缺水,每年有2500万人口因污染而死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大,经济的高速发展,又由于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强,致使工业污染,资源不合理利用日益严重,生态被破坏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滥伐森林,野蛮开垦,乱捕禽兽,私开矿厂,塑料制品乱扔、矿碴垃圾乱倒,造成水土污染大气和"地球村"——我们的家园,威胁着全社会全人类的生存。因此,环境保护应从幼儿做起。  相似文献   

13.
到21世纪中叶,地球上人口的一半以上将住在城市。我们如果把人口规模达到800万或800万以上的聚居点定义为“巨型城市”的话,21世纪中叶,世界上这种巨型城市将突破30座。巨型城市将不断增多,并成为各国各地区的政治、文化、信息和产业中心。  相似文献   

14.
人口生命表作为人口统计学的一项重要分析技术,简明而直观的反映了人口数目因死亡而变动的过程,而死亡概率是生命表中一个最重要的元素,它的精确程度将直接影响着生命表质量的高低。大部分的文献都认为指数死亡概率比伐尔死亡概率精确,本文的观点恰好相反,我们认为,伐尔死亡概率比指数死亡概率要精确。  相似文献   

15.
计划生育工作已被列为当前我国27个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并且决定在1980年将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以下简称自增率)降到1%以下。然而,即使我们在最近3-5年内能将此值降到零,在尔后的几十年内,我国的自增率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持续稳定的水平。为什么会有这种波动呢? 我们曾对新疆甲市(汉族人口占98.4%)在1978年年中的全部159,093户籍人口进行了统计。以五岁为组距,其年龄构成情况如图一之细实线所示。目前,  相似文献   

16.
粮食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到下个世纪,在我们这个星球的可种植的土地上生产的食物,能否养活还将继续增涨的人口?能否经得住人口增涨的压力?李庆曾的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较为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财富是人的劳动创造的。所有商业,都是关于人的生意。人口结构变化,对商业模式设计影响巨大。中国人口将在2021年达到峰值13.8亿,此后掉头向下,至2100年只有5.6亿人。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后半生都将经历人口数量急剧减少的过程。这一次,不是因为战乱,而是因为人们不愿生育。其结果意味着创造财富的机会大量减少。这一景象将从2028年开始!然而此前,情况却恰恰相反,涌现出大量激增的年轻人,迈入劳动人口大军。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就业、金融及能源危机;也可能是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8.
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如何能够让全球人口的粮食问题得到解决?世界人口不断地增加,人们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对食品结构要求发生了变化.所以在未来的30—40年,世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将会翻一番,尤其是对于动物蛋白的需求,可能会提升得更多一些,所以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努力,比如在牛肉还有畜牧业等方面加大努力.  相似文献   

19.
论青藏高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历史时期人口波动较大,自50年代以来,人口总量增长速率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其原因主要是高出生率导致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造成。青藏高原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以年轻型人口为特征的快速增长趋势将持续较长时期,未来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增大,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不可能供养一个迅速增长的人口;人口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成为制约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宗教文化对社会经济现代化具负面影响。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以及对传统文化改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公元1989年4月14日,中国人口的数量超过预测,提前达到了11亿。事实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口问题,有如一把锋利的达摩克利斯神剑,高悬于中国人项顶。早在建国之初,人口问题就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当时对社会主义制度解决就业能力的乐观估计,导致了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错误批判,直接促成了50、60年代的生育高峰。70年代初以来,人口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日甚一日地将控制人口增长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来对待,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可谓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