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我一直在思索怎样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培养孩子学会感恩尤为重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的感恩;"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对朋友的感恩.  相似文献   

2.
感恩是一种博爱,是一种境界,也是最起码的一种人文素养。感恩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寿光市圣城小学是山东省寿光市的一所完全小学,现有在校生240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些孩子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他们平时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家庭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种教育  相似文献   

3.
徐勤玲 《家长》2011,(11):14-15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善于为他人着想,乐于帮助别人,从而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相反,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会变得冷漠、自私,往往陷入狭隘、孤立的境地。因此,父母要树立感恩教育的意识,在家庭中培养孩子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4.
乌鸦反哺、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品质,它并不一定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凝聚在点滴琐事中,融化在孩子的一举一动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犹如细水长流、源源不断。而有些子女对父母的恩情熟视无睹、理所当然,很少有感恩之心、回报之行。感恩回报在不经意间已成为美德教育中被忽视的一个盲点。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能折射出社会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徐勤玲 《小读者》2012,(10):7-7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善于为他人着想,乐于帮助别人,从而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相反,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会变得冷漠、自私,往往陷入狭隘、孤立的境地。因此,父母要树立感恩教育的意识,在家庭中培养孩子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孝》中的孝文化有其合理性,其精华部分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和孝顺,对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很重要的启示。在当今这个浮躁功利、人情淡漠的社会里,以其孝文化来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尊重意识,让青少年学会从细处关爱他人,培养博爱情怀。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大多数家庭对子女往往偏重于智育,忽略了人格、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儿童自主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关爱和过分干涉。所以说每一个父母都应提起警觉,放开孩子的手脚,强化其自主意识,随着生活的不断演进,使自主意识转化成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当今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溺爱,造就了许多自以为是、任性娇气的"小太阳"。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感恩,在物质享受上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人际关系上以"自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只知索爱,不知回报……"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是为人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校开展了系列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付出、学会关爱、学会做人。一、培育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教育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  相似文献   

9.
江霞 《家教指南》2008,(6):9-11
3-6岁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阶段,因此在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田里种下“关爱”“感恩”的种子,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懂得回报。让“感恩的心”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健康成长,那么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  相似文献   

10.
一、调查研究。选定主题 在专题调查研究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父母和长辈的关爱处于一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状态,不理解父母与长辈的苦心,不体会父母和长辈的爱心,不接纳父母与长辈的用心,要求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百依百顺,从不检查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稍有一点不满意就发脾气,轻则大哭大闹,重则离家出走。这说明,现在很多学生不但不理解父母和长辈的关爱,更不会感谢父母与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会感恩”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疏导使学生走出娇生惯养、不知感恩的心理误区,初步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增强感恩的意识,为他们学会感恩做好心理铺垫、情感铺垫和行动准备。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重视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学会尊重他人。  相似文献   

12.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感恩父母是每一个子女对父母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现在的中学生似乎对父母的情感不是那么丰富,甚至有些淡漠。因此,这节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走进父母的心灵,学会感恩父母。  相似文献   

13.
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是一种境界。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 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滋润干涸的心灵。它虽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中国父母又是最最乐于奉献的一个群体.父母亲给孩子的关心很多很多.而孩子也习惯了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关爱.很少想过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感恩,将会直接影响到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我国素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古训,历代也出现了许多报答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救命之恩的千古佳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却不知感恩为何物,更不知道如何感恩。因为孩子们一降临人世,得到的就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被幸福层层包裹,所以往往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天经地义的。近年来,竹溪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学会感恩,共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和感恩实践,让感恩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发芽,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2006,(10):2-2
给家长的建议。尽量减少因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子女的教育。父母的关爱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要经常主动地与学校沟通联络,交换意见,切实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常与孩子多沟通,多听听孩子心灵的渴望,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父母应学会怎样和孩子说话,怎样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意思、愿望,使孩子能够及时知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蕴含的关爱和善意,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子女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8.
这一讲“准确表达”,主要是协助父母学会怎样和孩子说话,怎样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意思、愿望,使孩子能够即时知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蕴含的关爱和善意,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子女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9.
本期的特别关注,我们与广大家长探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问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今,不知感恩、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的事例,却屡屡刺激着人们的人性与良知。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社会少了感恩之心?在感恩缺位的现实面前,家庭、学校、社会又该作何反思? 如果探究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源头,父母们难辞其咎。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灵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们往往一方面感慨现在的孩子自私.不懂事,心中只有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另一方面自己却又在培养着孩子习惯于家庭对他们的“关怀备至”,从而造成孩子的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其实,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年龄小,具有可塑性,很容易把感恩的种子埋在心底.并不断开花结果。但这个过程一定离不开父母的参与、指导,为人父母者,要“给”孩子一颗感恩之心。鉴于孩子对“被爱”的渐趋冷漠与麻木,进而导致孩子道德意识的弱化,并引发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有的学校为学生布置了替父母洗脚、做饭等“感恩作业”。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作为学生必须遵守和履行的基本行为规范。在此,也希望我们刊登的文章能引发家长一些理性的思考,并给家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近日,班主任在班会上组织学生为父母做件简单的事情,让他们当面对父母说“声谢谢”。并从“说谢谢”开始,培养孩子感恩社会、老师和父母的感情。这个活动意义不同寻常。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对他的付出是相当大的。但有的孩子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连说一声“谢谢”也不肯。有的孩子在校园里大手大脚地挥霍,全然忘记下岗父母的艰辛;有的子女有了工作和收入,却还向父母伸手,常“常啃老”“、吃妈”;有的子女虽然肯给父母钱用,却很少“回家看看”……“感恩教育”真不该缺失,因为只有知道感恩,才可能懂得回报。如果连一句“谢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