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形象“自塑”滞后、“他塑”强势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中国应解构其话语霸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重建自身的对外话语体系。从故事上,应以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为叙事对象,讲好中国的经典故事、发展故事和开放故事,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从话语上,实践中应从网络文学、游戏等多元叙事形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叙述维度,并乘着全媒体、跨媒介的东风,通过IP运营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最大化,从而建构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与全局性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不断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层面推出新的政策和举措,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受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全球文化异构、文化保护主义的影响,"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却遭遇重重人文壁垒,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都面临着新的障碍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话语生产、话语翻译、话语传播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实践的三个基本环节。话语生产中人类-全球价值取向和民族-国家价值取向之间的张力平衡、话语翻译中语言形式对等与文化价值对接之间的译介选择、话语传播中"传者"本位与"受者"本位的思维转换共同构成了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困境。在国际竞争话语化、话语竞争政治化的当代,准确识别并及时化解以上困境,对建构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融通中外的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党对外传播,离不开有效的话语构建。政党对外传播的内容一般都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异质性更强。相较于对内传播,政党对外传播还将面临不同规则和社会环境的约束,挑战也更大。在以往的政党对外传播中,我们有很多成功的实践,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等成功理念,为我建构出一定的认同与权力,拓展了我国际空间。但总体而言,我政党传播受身份、权力结构等客观条件所限①,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发挥话语建构在政党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借我经济快速增长、实力相对提升的东风,传播中国话语,构建中国认同。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系列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举措获得了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西方主流媒体把习近平称为中共首个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人。正是从全球视野的宏观层面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外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的对外宣传思想从宏观上把握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国际影响力;从操作层面上强调把握传播规律,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目标;夯实国内文化根基,培养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自信,主动引导国际舆论,积极把握国际话语权。习近平外宣思想结合当前国内外具体形势,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共历届领导人的外宣思想,对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传播中,元话语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核心环节。美国对外传播以新自由主义、国家主义、人权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等元话语为核心驱动,以多元主体的阐释共同体进行支撑,形成了不可置疑的美国的“今日之神话”,从而形成带有支配性的话语权力。作为世界上最具国际传播力的美国,其全球传播动态机制建构对我国国际传播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传播主体所奉行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与竞争。“元话语”作为一切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基础观念,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全球信息与文化传播格局、探索本国国际传播实践突围路径的认知出发点。元话语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叙事,更是为各种类型的交流实践提供规则的结构性思维和文化泛型。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所奉行的“和合”元话语反对“中心-边缘”话语秩序,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道义责任,并主张维系一个动态均衡的世界体系。充分发扬“和合”元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须遵循两个基本策略:不断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为全球受众理解和共情的流行叙事项目;充分利用全球传播技术革新的前沿成果以建立数字信息生态下的先发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8.
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亟待从多层面增强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长期从事国际传播和外事翻译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聚焦翻译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围绕创新国际传播策略、提升翻译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阐述,提出对外传播需持续发力,文化翻译须重视共情性,政治话语翻译当体现严谨性,提升翻译能力要把好语言关,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好中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国际传播,是宣介全球环境治理领域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渠道之一。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以及中国企业在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都为中国企业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西方舆论的攻击抹黑、中国企业自身国际传播能力不足以及在对外投资方面的资源能源倾向等也是中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挑战。有鉴于此,一方面需要持续提升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筑牢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企业自身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效能。此外,还应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国际话语和叙事的研究,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言论集纳     
正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在2016年5月6日《湖南日报》刊发的《大力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对外传播》一文中提出,要建构相适宜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一个国家的对外价值观话语体系,须服务于他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交流的现实需要,因此,它的建构应该兼有民族特色和国际特色。建构对外价值观话语体系,应以民族性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11.
全球文化秩序演进与国际传播格局演变深度互动、紧密相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对于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优势与传媒霸权,在全球文化秩序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强势输出自己的文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演变和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全球文化秩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中国国际传播在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推动建构新的全球文化秩序中担负重要使命。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全球传播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互动互生关系,从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推动文化外交、构建多元协同传播、加强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体系布局,系统谋划国际传播工作,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构建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话语体系的权力本质、西方话语体系建构的“中国幻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深度总结智库在话语祛魅、话语生发、话语融通、话语影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概念创造、传播创新、管理赋能三重可行路径,为推进智库建设、助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话语”、“核心政治话语”、“核心政治话语的传播”,在这个递进的语素排列中,每一项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下,这个递进排列要激发出对外传播创新,客观上必然是系统而非单维度推进的形态。在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中,政治传播无疑比文化和经济的传播更富挑战性。问题最迫切之处在于中国核心政治话语在对外传播中面临预设障碍。促进政治话语传播创新,既需一学科、一部门纵深推进,更需跨学科、跨部门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4.
区分表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随着历史不断发展,用以探索事物现实反映与内在驱动力的思考哲学。本文通过回溯20世纪占支配地位的国际传播发展脉络,结合新时代中国提出的全球性倡议,从“表”与“里”的层面分析系统化国际传播的运作机制,以启迪全球文化新秩序下的中国定位与国际传播使命。本文提出,将新时代国际传播纳入国家战略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历史资源、中国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内核、中国媒介所装置的内容文本等维度建立对外传播自主体系。只有统筹多方,中国的国际传播才能从“表”与“里”的层面形成步调一致、意志统一的配合,才能实现系统工程架构,并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全球性倡议的国际共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在全球“新公共外交时代”的宏观语境下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外交布局”对过去五年的外交工作进行了总结.其中,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即是“全方位”“多层次”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认为,基于国际环境与国内政策的双重背景,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呈现出差异性多元、全民性多元与个性化多元三类特征,人人参与的“全民外交”时代到来.在中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同时,中国网民、外国记者、海外华侨华人是值得关注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6.
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中国对外话语面临自主-适应、标准-情景、应对-主动之间的矛盾,致使知识未能在系统有效的框架范式中形成积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可以结合话语交际的基本功能,回归国家话语交往的具体情景,形成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解释框架。首先,以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为目的进行概念生产,形成对外话语的元概念;其次,建构以当代中国为意义中枢的故事范本,开展对话性的语篇联结;最后,区分政治、民间和公共治理话语空间,针对情景需求展开话语修辞。“概念生产—语篇联结—情景修辞”构成了全球话语权竞争格局下中国对外话语建构的整体性逻辑。  相似文献   

17.
话语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西方国家通过建构元话语,使国际传播呈现出“中心-边缘”的格局。面对西方对我国长期的污名化行径,我国提出建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元话语为核心的新型话语体系,以开创文明新形态、解构西方化话语为目标,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打破西方文化霸权,并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以此推动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下大力气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努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经过五年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在平台建设与全球布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是,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中国声音仍然不强,传播效果有待提升,议题设置难以与西方大国抗衡,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在2023年度的中国国际传播中,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系列专题研究的成果,主要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中国话语及其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叙事及其叙事体系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究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基本构成了本年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的学术年谱和学术图谱,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构可资借鉴与参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向世界讲好中国减贫故事,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面对“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中国减贫故事的国际传播既不能落入西方的话语窠臼,也不能陷入“自说自话”的情境。应对中国故事进行国际化表达,构建中国故事的海外叙事体系,提升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和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外合作出品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是推动中国减贫故事“出海”的一次有益尝试。该片采用“第三者”叙事,汇聚多方力量讲述普通中国人圆梦小康的故事,通过拓展外宣渠道,创新话语体系,有效助力减贫故事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