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太宗皇太极因患中风而猝死之后,皇位继承在肃亲王豪格同睿亲王多尔衮之间角逐,结果皇位却由第三者6岁的福临继承。清史界普遍认为:拥立福临继位之议,出自睿亲王多尔衮。作者对多尔衮拥立福临说的史料依据《沈阳状启》,做了全面剖析,并列举《顺治上谕》等文献.进行历史逻辑分析.提出新的见解: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首议,出自郑亲王济尔哈朗。从此,在清代史、满洲史上开了一个幼童继承皇位的先例。其后由8岁的康熙、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和3岁的宣统继承皇位,在清入关后的十帝中竟占了五位。由此,清朝皇位与皇权,出现分离的状态。稚童继位,必有摄政。大清皇朝,亲贵用事,太后垂帘,亲王摄政,“以摄政始,以摄政终。”论其影响,可谓深远!  相似文献   

2.
清初统治者沿用了明代的巡按制度。巡按制度对巩固清初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安定民生有着积极影响,但少数巡按御史的不忠不法也不可避免地给巡按制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全面审慎考察巡按制度,利远大于弊,有益于为政治理,然而满汉官僚集团之间的尖锐对立最终导致巡按制度被弃而不用。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9,(3):128-131
朝代更替,尤其是异族入主,士人的出处行藏备受关注。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榜取士373人,以今天的行政区划论,主要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六省市,其中隶籍河北的有70人。丙戌科河北籍士人进士及第后,一是任职地方,二是任言官。魏裔介、李霨在顺治及康熙朝初,积极建言献策,参政热情高,官至内阁大学士。坚守"夷夏之辨"者认为,更代之后,尤其是异族入主,士人应以操守自砺,心怀故国而不仕新朝。家天下的帝制时代,士与国家的关系实际窄化为臣与君关系,就一般士人言,与君主的关系其实就是利益共享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清承明制,设立科道官员执行重要的监察职能。科道官在澄清吏治方面发挥了作用,甚至对最高统治者亦犯颜直谏,此外在国计民生、时弊等诸多方面有充分的发言权。科道官的设置,使封建官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能力,对政治大有裨益。但是,科道官群体的素质并非等齐划一,少数不忠、不法科道的分子存在也必将为其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顺治通宝     
林语  叶伟兵  朱红英 《初中生》2012,(23):44-45
在爷爷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枚铜钱,我一把攥在手里。爷爷看到我“贪婪”的样子,笑眯眯地说:“小丫头,考考你,你要是把这上头的字都认全了,这个铜钱就是你的了!”  相似文献   

6.
清初,统治者必须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医治战争创伤.正常的经济生产秩序、赋税征收体制被战争破坏,南方的战事依然在进行.增加收入、保证军需供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清初统治者虽标榜减轻赋税,实际上却不得不以种种加派筹措巨额钱粮,以维持新政权的正常运行和供给军需,处于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7.
清代顺治至嘉庆年间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与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顺治至嘉庆年间,徐州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黄河的决口导致徐州水灾频繁发生.自然气候因素是导致黄河水灾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人为、社会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徐州地区的黄河水灾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同时期水灾次数的变化也反映出国家水利政策和社会环境对水灾次数及水灾防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脂砚斋是顺治的化名。贾政灯谜的谜底是砚台,而砚台是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和时辰的干支及其在卦气图中的爻位的隐语。迎春命名是根据《推背图》知识设计出来的顺治死日干支的隐语。"脂"、"脂研",是顺治死日和24岁生日的隐语。作品中的空空道人和僧道与脂砚斋是一个人即顺治。甲戌本中"甲戌"这个说法,其实是顺治出生的时辰甲戌时的隐语,是顺治其人的象征和指代符号。《红楼梦》中的许多批语都透漏了顺治其人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9.
清代武科举与文科举一样普遍存在舞弊现象,清廷在武科举考官防弊方面主要有三类规定:首先是考官的回避,明确规定回避的亲属范围等。其次是取士过程的外在和内在两项约束,防止出现因考官及其随从而引发的考试信息泄露和考生通关节现象以及通过一定奖惩手段督促武科举考官拔取真才。第三是考场环境和取士过程中的防弊举措,主要有考试场所的整修,考试座位的编制、外场弓箭的领取与记录卷等规定。通过这些举措约束武科举考官,保证武科举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运行实施。  相似文献   

10.
顺治四年(丁亥),云间词人进行了一次唱和活动。最初有陈子龙、李雯、宋征璧、宋存标等人,后钱毂、宋征舆、宋思玉等人赓和。这次唱和词作结集为《唱和诗余》。从现存文献可以考证出李雯参加了这次唱和活动,至于没有相关词作存下,与他中途上京有关。这次唱和活动的主题是咏叹春天和闺情,词作表达上深于比兴,长于即事造境以寓心绪,云间词风比前期更为刚健。  相似文献   

11.
顺治十六年刻本《荥泽县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荥泽县志,为上海图书馆庋藏之孤本。是志八卷,门目颇细,于清初旧籍焚毁、文献无征的客观条件下成书,具备如此规模,实属不易;其所拥有的文献价值,也毋庸置疑。今略述荥泽一地沿革、是志梗概,并考辨志中讹误。  相似文献   

12.
顺治十年(1653年)前后,直隶地区发生大面积水灾,造成巨大的损失,田园荒废、饥民载道,严重扰乱正处于恢复阶段的社会秩序,是清廷定鼎中原以来面临的第一次严峻的救灾考验。为此,各级政府迅速采取了蠲免田赋、实施赈济、安插流移、劝捐劝赈等系列举措,并着手荒政制度的初期建设。以上种种彰显出清廷强大的危机控制能力、高效的行政运转速度与长远的施政眼光,无疑是其入关后迅速稳定局势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乾隆兖州府志》为基本史料,通过整理和统计职官志中记载的训导、教谕、学正、儒学教授和四氏学教授的基本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对充州府清代顺治至乾隆间的师资情况作出了初步的展现。统计结果显示:兖州府的师资在各州县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各职位的身份以各类贡生为主,进士和举人主要担任教谕和儒学教授;师资的籍贯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内的济南府、青州府和东昌府等地;任职年限主要在10年以内;府内的师资在州县间可以迁移,可以继续考取更高的功名。  相似文献   

14.
顺治时期,西北边疆的宗教政策具有双重性。一是顺治朝鉴于全国政局与西北形势,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在西北边疆实行"柔远抚绥"的宗教政策,具体内容为注意尊重其宗教信仰、接受宗教使臣朝贡、册封和赏赉宗教贡使等,表现出对西北边疆宗教的管理具有政策上的宽松性、制度上的随意性、方式上的多样性等特点。二是西北边疆民族势力的宗教政策与顺治朝明显不同,是通过政治、经济与法律手段大力推广宗教,主张政教合一。  相似文献   

15.
定鼎北京后,顺治帝对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对汉政策多有继承、发展,表现在江南地区,威压怀柔兼具是其总体特征。威压恫吓主要方式包括凸显民族文化、严禁讲学结社、镇压抗清运动、整肃思想秩序等;怀柔同化主要手段包括礼遇前朝帝王、尊崇儒家文化、开科招贤纳士、表彰殉难明臣等。通过上述治理政策的强力实施,清廷最终实现了对江南士人的分化,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江南地区。  相似文献   

16.
17.
关于清代桐城进士的确切人数,历来文献记载不一。综合光绪《重修安徽通志》、道光《续修桐城县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桐城耆旧传》、桐城部分家谱等资料,清代桐城地区文进士人数共有152名,比安庆府其他五县进士总和还多,科举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8.
武科举作为科举考试中仅次于进士科的重要科目,自唐创立以来,延续一千二百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选拔出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武备人才。清代武科举集历代之大成,得人之广、影响之大均超过之前各个朝代。而进入近代以来,生命力顽强的武科举却在短短数十年内从历史的顶峰彻底跌入被永远废止的谷底。系统分析清代晚期武科举的变革历程,对当今军事人才选拔制度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曾婧 《文教资料》2010,(18):230-231
本文以清代顺治年间的科举题本为例,试对其中体现的清初科举制度的一些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显现出的弊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中朝廷与地方府县的关系是所谓政通人和或相反发展的重要行政基础,正定,古代名郡,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历代王朝倚重之地,在清王朝建立初年顺治朝中,其作为入主中原后京师重镇,朝廷如何与其互动,上下如何交合影响一个新王朝的命运。顺治一朝,正定(时称真定)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