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指引,就需要做好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工作.当前中学生面临城乡意识发展异化,乡村归属感缺失,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脱节,家庭传统教育与乡土情怀割裂,乡村振兴使命感不强的现实困境.对此,学校教育需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提升中学生的乡土文化归属感,优化教育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2.
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孵化器",乡村文化是乡村学校文化的"根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应植根于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学校是着力点.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乡村学校文化能人困境、家庭期望和文化环境困境、效益困境和财政困境.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要抓住时代脉搏与契机,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密切结合,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呼应,两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改进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乡村学校面临的核心问题.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需结合乡村区域特色,彰显其文化属性.其分析逻辑有三:一是文化学思维方式与教学过程改进行为方式具有一致性;二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行为是一种特殊文化;三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为践行文化理念提供场域和养分.内容设计、课堂规律、授课流程、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和教学应用等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切入维度;可通过重塑教学设计的文化内涵,揭示课堂教学的文化规律,赋予教师授课的文化意蕴,构建课堂中师生互动文化,突显教学活动的文化功能,强调问题解决的实践文化,助推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是涵养乡村社会的文化母体,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但在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逐渐“边缘化”和“虚化”,面临断裂的危险。学校教育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和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乡村学校在传承乡村文化过程中面临着学校与乡村文化相背离、教师与乡村社会相疏离、学生与乡村文化相脱离的现实困境。乡村学校是乡村生活的文化高地,是更新并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着眼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应大力推动乡村学校的变革,借助乡土课程的开发、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学生的文化认同来建构乡村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邹平教育模式是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践行,其实质是一场乡村文化重建的尝试.它促进了知识分子由城市向乡村流动,抑制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缔造了以道德精神为基础的新的乡村文明,对当时乡村学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当前乡村学校建设要突出知识分子的引导功能,重视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化道德精神的辐射与熏陶作用,彰显邹平教育模式的现实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学校内涵发展中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澄江镇小学校致力于校园特色文化的打造,以精神文化为核心,营造美好校园风气;以环境文化基础。打造良好校园氛围:以课程文化为载体,培育学生人格品质;以特色文化为引领,创建学校文化品牌,通过上述文化建设途径建设美丽乡村小学。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乡村教育正经历着一场从“文字下乡”转向“文字上移”的变革,乡村学校发展举步维艰.乡村学校作为政治系统的子单元日渐边缘化,作为文化系统子单元与乡村文明断裂,作为教育系统子单元与城镇学校角逐中失利.乡村学校亟需寻求共生单元并建构出各子系统之间共生性的发展模式:与孕育乡村学校的乡村社会共生,与乡村学校竞争并存的城镇学校共生.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发展之根,承载着乡村一代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对其传承与创新是必要的。乡村学校处于乡村场域,乡土文化滋养其发展,其涵养乡土文化生态。但现下乡村学校评价与乡土文化脱轨,内容与乡土文化脱离,活动与乡土文化脱节,造成乡村学校精神之钙的缺失。基于此,采用在地化教育视角,研究重新焕发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内容,激发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作为上层建筑的乡村学校的具体功能也不断变化,这符合唯物辩证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不过,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也出现了过度高扬乡村学校责任与使命的呼声,由此形成了过分渲染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文化传承作用之差异,乡村学校文化传承功能僭越其教育功能以及夸大乡村教师文化传承责任等倾向.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剖析乡村学校的变迁,以此确立城乡学校共同的传统文化传承使命及城市反哺乡村的立场,乡村学校教书育人基础上的文化传承任务责任序列以及乡村教师限于学校场域及教育范畴内的文化传承责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运用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针对肥东县岘山村基于美好乡村建设的旅游文化发展现状做了系列调查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了解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形势下的旅游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1.
刘和平 《教师博览》2014,(12):10-10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与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12.
<正>让每一个乡村儿童都能享受艺术的熏陶和滋养,追求美好志向,润泽美丽人生,是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教育人共同的梦想。作为苏州市小学课程基地和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学校、"新时代苏州有效教学研究"项目实验学校,学校积极开展"全美教育"实践探索。近年来,学校进行了"全美"艺术特色文化课程建设,打造"伙伴式学习"生长课堂,开发了"创意刻纸""高雅艺术"等校本课程,开创了农耕乡土文化项目拓展课程。学校还主动与少年宫合作,开设管弦乐、芭蕾、刻纸、陶艺、威风锣鼓、合唱等精品社团,丙烯画、书法、速写等普及社团,让乡村儿童与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素材来源,乡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千百年来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共生。但如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以及乡村学生与学生家长偏颇的教育价值观使得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渐渐疏离。基于对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危机的反思,乡村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开发优秀乡土文化课程;转变乡村教师离农化倾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觉;转变乡村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深化乡土情感,以此改变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逐渐疏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一、乡村文化的边缘化 乡村逐渐走向现代化,现代文明逐步取代乡村文化已成为潮流.乡村文化边缘化,是指乡村文化的乡土性的流失,逐渐被城市的现代化所代替.如今,农村孩子进入了以网络为代表的城市化时代,也无法摆脱电子产品所包裹的虚拟世界.农村学校教材是和城市学校教材统一的,所以在这样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也要向城市看齐.课堂的城市化,也诱导孩子们从小要过一种城市生活.这样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这里农村小学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自然生态的恶化,人际生态冷漠,民间文化消逝.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和内在统一性,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文章通过对黄山市11 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旅游村进行实地调研,从经济贡献、社会文化贡献、生态环境贡献三个方面研究了黄山市乡村旅游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贡献效应.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对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促进皖南区域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6.
乡村初任教师的引入是乡村学校建设的关键,而乡村初任教师能否留守是问题的核心。诚然,外在制度上的保障是乡村初任教师留守乡村的物质基础,但内在文化上的认同却是乡村初任教师留守乡村的内在动力。一、乡村初任教师文化认同的原因1.乡村初任教师文化认同的直接原因: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文化差距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教育问题的破解需要关注乡村教育本身,要在乡村教育"在场"以及"乡土空间""乡村文化"脉络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在地化教育能够为分析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基于在地化视角,当前,乡村教育面临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念"失魂"、乡村学校建设与乡村生态脱节、乡村...  相似文献   

18.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却在加剧,并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乡村学校的建立,让乡村多了文化底蕴.那时,虽然经济落后,但因为有学校领衔,乡村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瘠,乡村文化生活依旧丰富多彩.那时乡村学校与乡村俨然是鱼水关系:教师经常去农家家访,农忙时节还会带领孩子主动帮助农户春耕、双抢、秋收;村民会经常来到学校与老师唠家常,请教农科知识,谈古论今;家长会时不时到学校打听孩子情况,进行交流;放学后,甚至有不少村民与教师开展打球、唱歌、敲打锣鼓等各种娱乐活动;村上有红白喜事,村民都不会忘记邀请教师,教师也会如邻居亲朋一样随份子,虽然,教师工资不高,但却乐意随份子参加村民家的喜宴,因为那既有受到礼遇尊重的精神愉悦,也有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的快意.这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紧要的琐事,却形成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风景线,让乡村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9.
杨立刚 《甘肃教育》2014,(10):19-19
正学校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优质的学校文化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陶冶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会产生积极影响。学校文化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一、学校文化对于打造学校品牌具有的巨大作用1.学校物质文化可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教育设施等生活资料,它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的变迁,乡村文化出现了虚无化和城市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了应有的文化担当.乡村学校要走出文化困境就必须主动融入社会,加大课程内容中乡土文化的渗透力度,构建以乡村文化作为指标的乡村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和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