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5G商用的不断推进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与发展,信息传播的全流程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创新,为全球传播带来了崭新的网络传播环境、传播参与主体、信息采集方式以及内容呈现方式等。5G时代的全球传播应结合新兴技术的发展特征与应用特点,调整其传播思路和视角,积极把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打造5G时代全球传播新生态。  相似文献   

2.
随着5G引领的先进技术综合应用和商用的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国际传播也呈现了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型发展趋势。全球网络传播环境、参与主体、信息采集方式、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形态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5G时代的全球传播应结合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特点,调整传播思路,积极应用“5G+”技术,加强各国间技术信任,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要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传媒技术环境下,创新国际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展新型国际传播,从而更快速、更全面地实现我国国际传播全媒体发展,布局全媒体传播蓝图,更好地塑造“全球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以沉浸式体验、跨媒介叙事、数字戏剧与交互设计为代表,一系列数字技术的使用将从根本上改变对诸如文物、历史遗迹、历史文化艺术表达在内的文明结晶的对外传播。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下,融合文旅产业的民族化与现代化发展,以数字技术升级为支撑的叙事体验作基础,通过沉浸化、剧场化、互动化的文化艺术传播实践,将实现中华文明承载信息与观众认知、体验之间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5G的发展,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广度、融合深度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5G技术如何融入数字出版领域,值得出版从业者深思。编辑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把关人,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在5G背景下,编辑还应当坚持融合创新。作为新时代的编辑,只有将文化自信与融合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快出版业深度融合的步伐,早日实现出版业的强国梦。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海外传播仍面临严峻挑战,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仍存在海外认同困境与瓶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且将这些标识操作化。IP传播具有符号化和可传承的特征,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路径。要从战略传播的顶层设计出发构建IP全球传播体系,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模式,通过“人文+科技”的融合互动,借助文化中介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5G技术作为日渐成熟的数字社会“新基建”,为虚拟数字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当下,国际传播进入发展新阶段,5G技术也成为我国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无论从其应用创新能力还是从技术基础实力来看,虚拟数字人都将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应用为新型国际传播奠定基础,提供动力。在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构建我国新型国际传播体系的新形势下,虚拟数字人将突破语言、时差、地域等壁垒,在国际传播中充当媒体“中介物”、商务“代言人”与文化“新化身”,成为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国际传播新载体。  相似文献   

7.
宁莎莎 《文化学刊》2023,(7):196-199
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朵璀璨奇葩。黄河流域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黄河文化精神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立足于黄河文化传播现状,从其资源挖掘、传播方式、书籍编写、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探索黄河流域文明的世界传播路径,不仅有助于创新黄河流域文明的全球传播方式、推动黄河流域文明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也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博物馆发展在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提升城市内涵形象、承担社会教育功能、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具有重要多元价值和巨大潜在影响。基于公共文化特征、文化生态规划、文旅产业融合等理论,客观分析目前四川博物馆事业发展具有文物资源丰富、文化价值厚重、文明地位较高、行业发展先进等基础条件,探索研究解决其多维度功能价值明细、布局规划理论优化、线上博物馆价值发挥、综合效益测度模型构建等主要障碍,以传承中华文明新高度、嵌入文化生态新理念、释放民间场馆新活力等创新举措,科学推进四川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中华文明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不同类型的城市特征出发,针对新近成立的一批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如何进行城市国际传播,提出三种典型路径:一是聚焦城市发展的产业化传播路径。如重庆、东莞、佛山等制造业名城,扎根城市特点,服务城市制造走向世界,将城市故事、产业故事和全球叙事有机结合;二是突出城市文化的区域化传播路径。如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要扎根湾区文化、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以对话交流拓展国际传播;三是注重城市连接的数字化传播路径。对上海这样的全球都市来说,数字化是对标全球城市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经由城市界面的大众个体化生活实践,更有利于城市精神、文化和历史的全球传播。产业化、区域化、数字化并非城市国际传播的单一路径,而是城市国际传播的复合路径。总体上,不同地区城市国际传播中心在服务和探索城市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都可采用以产业化作为故事内核、区域化作为文化承载、数字化作为创新连接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伴随数字媒介技术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成为全球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了全新机遇和可能。在技术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在底层架构、算法机制和界面形态三个维度对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具有互动参与、情感实践、认同塑造等作用。在以“互动参与-情感实践-认同塑造”为核心环节的文化传播模型中,可供性的“多元可能性”特点和用户关系网络、技术感知等因素,对我国媒体利用社交媒体技术可供性开展文化传播的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在技术赋能下,要以优质内容为基础,以情感联系为纽带,制定和优化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要求。这为在新征程中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在“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上,国内外各界嘉宾围绕“和合文化与促进共同发展”分享思想观点。大家一致认为,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式世界经济以及世界各国实现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新媒体时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实践,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发展,从"口授心传"到数字化传播,运用现阶段可实施的数字技术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方位诠释、展示和传播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对构建中国特色传播体系和提升国际影响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为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和感召力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探讨新兴媒介技术对增强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的三种潜在应用策略:利用生成式AI生产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传播素材,助力传统文化影视剧的海外传播;利用平台化媒介优势,吸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海外受众;通过游戏建构虚拟社区,在设计和叙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视觉要素及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应警惕技术背后的西方价值观和话语霸权,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创意导致内容猎奇、同质化,影响传统文化内涵传达。对此,应回归对受众的文化关怀,在利用技术丰富文化表现的同时,激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情。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是我国最鲜亮的底色。赣南苏区红色文化是先进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我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的资源优势的分析与挖掘,基于5W模式深入思考数字化技术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从增强时效意识、整合意识、传播意识、创新意识与互融意识5个方面深入探寻数字化赋能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以期以数字技术加快推进数字化保护开展落实、打造苏区红色资源数字平台、打造全媒矩阵扩大传播声量、深耕优质内容提升引领活力、引领红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明确要求,明确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性目标。中华文明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其传播与文化自信自强相互促进、深刻互动。要在立足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的基础上,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新时代,要实现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需要围绕中华文明传播、深化文明交流展开,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自主创新理论和概念重新定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全球文化秩序演进与国际传播格局演变深度互动、紧密相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对于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优势与传媒霸权,在全球文化秩序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强势输出自己的文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演变和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全球文化秩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中国国际传播在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推动建构新的全球文化秩序中担负重要使命。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全球传播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互动互生关系,从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推动文化外交、构建多元协同传播、加强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体系布局,系统谋划国际传播工作,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文基于数智化赋能视角,探讨了文化馆在新型文化空间中的发展与创新。首先,分析了数智化赋能视角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文化馆在数智化赋能视角下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包括数字化赋能、社交化共享、多元化创新、数字传播和创新组织管理等。其次,构建了新型文化空间的理论框架,包括数字化、互动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并提出了基于数智化赋能视角的新型文化空间构建方式。最后,通过实践案例解读了文化馆在新型文化空间中的应用,包括数字化展示空间、参与式互动空间和社交共享空间,为文化馆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文的研究成果为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和指导,对推进数字文化馆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地区是全球广播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广播生态最混乱、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区域之一。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台湾的广播业者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路径,努力实现数字化转型。一、"数字化"新媒体迅速崛起在台湾地区,"数字"被称为"数位",是指将传统传送声音、影像、文字的类比信号转换成可由电脑处理的0与1的数字信号,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数字化新媒体迅速崛起。尼尔森2012年度  相似文献   

19.
<正>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全球传媒业的发展风起云涌,我国对外传播领域也出现一些不同以往的新趋势。最为突出的应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以及贯穿其中的新的传播理念——互联网思维。如果说在传统媒体时代,塑造民族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对外传播的根本目的,那么在融合媒体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传播不再以国土疆界清晰划分,全球传播更为关注的是世界性的、关乎人类发展共同命运的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数字化时代来临之际,人工智能凭借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人工智能在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该文主要通过运用人工智能,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技术要素得到有效的创新性融合,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