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以产教融合为驱动,以面向现代产业集群需求、优势资源集聚为特征的专业集群建设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战略选择。基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大数据专业集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集群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进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对于培养新工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未来工程技术人员的素养。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这些策略在衡阳师范学院传统工科专业中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效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工科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集群建设成为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优先选择。以池州学院大数据专业集群建设为例,提出了“四维”协同的大数据专业集群建设举措,分别从大数据专业集群构建、课程体系重构、平台资源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建立等5方面建设大数据专业集群,并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专业集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是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壮大的重要机遇。当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人财物资源的短缺性、教育资源整合的艰巨性、责权利问题的复杂性、教学管理的繁杂性等共性问题面前缺乏改革的勇气和信心。针对这些问题,南华大学谱写了新工科建设的变观念、明要求、建策略、育人才四部曲,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以往工科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下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我校初步实践.实践证明,该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能促进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淮海地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紧缺人才.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建设是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积极响应,以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交叉复合型工程人才为落脚点,同时也对工科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结合当地产业的特色及优势,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新工科背景下,具有轻工特色地方高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学生能力产出为导向,注重其关键职业素质的培养,设计开发专业综合实验,从实验内容、实验室建设、教学组织形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推动新工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卓越创新型人才,在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及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根据行业发展和学校办学定位,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匹配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创新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开发各类适应专业教学的学科竞赛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提出建设方案,形成五条并举专业建设路径及“教师+学生”能力提升的闭环人才培养特色,总结该模式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及专业建设的未来规划。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及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例,从培养方案制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课程及毕业考核模式改革、教材建设、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对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可供转型发展期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工科类专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实习是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阐述了当前高校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近几年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做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从国家、省、校3级基地建设,认识实习、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实习3个层次开展实习,校企联合,实施3年在校、1年企业的"3+1"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师培养、专业学生社团建设、仿真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习实践教学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表明,该途径与方法可提高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课题.从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入手,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策略,以期为促进专业发展和培养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方高校传统工科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培养的需求,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的模式,从五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全面的探讨,并进行初步实践。实践结果证明,该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创业思维,促进自动化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地方输送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加速进行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迫使我国工程教育发生变革以适应 新挑战,新工科研究与建设应运而生。传统工科在专业设置的契合性、人才质量标准的针对性、专业 建设的开放性、课程体系的交叉复合性、教师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的满足性等 方面, 都不能确保新工科人才培养和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新工科专业质量建设内 涵,尽快制定科学有效的新工科专业评估方案,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切实有效质量保障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针对目前地方高校专业评估面临的问题,指出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评估思路与目标,最后提出“评估+ 认证”模式的新工科专业评估方案。通过在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初步实践,为新工科专业评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芳 《职业技术》2023,(6):102-108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在推进新时代工科强国建设中,新工科专业集群建设是新工科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与探索新工科专业集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新工科专业集群的建设逻辑和建设内涵,指出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工科专业集群建设面临的三大问题,即产教融合不紧密、专业集群建设主体对专业集群内涵把握过于表面化和新工科专业集群建设缺乏与教育信息化接轨的决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詹友基  贾敏忠  高璐 《教育评论》2022,(11):133-137
打造一支能胜任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在培养符合新工科需求的人才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文章根据新工科建设对教师的新要求,系统地介绍了新工科背景下福建工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六大措施,讨论新工科背景下教师评价与考核的转变,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及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地方高校加大力度、拓宽产教融合体系。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助于地方高校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文章探讨了新时代地方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宣传力度不够、教师本人不够重视、信息化管理水平低、考评体系不完善等,指出地方高校应主动与科技局建立科技特派员顶层计划、提高教师认识积极投身于科技特派员工作、与当地政府打造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章立制地加强科技特派员的考核与激励。  相似文献   

17.
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科专业。由于在课程体系中普遍缺乏行业背景及相关的专业应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以及知识结构缺乏系统的认知和理解。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文章以天津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以控制系统认知―分析―综合―前沿技术为主线进行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建设了科教创新实践平台,丰富了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提高了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迭代与创新是新工科建设内涵要领,是高校工科专业建设的时代要求。为此,文章研究探索非典型地域、非传统强势学科专业、行业特色明显的新工科“金师、金课、金专”建设,以及一流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支撑、驱动关系、实施途径与路线图。课题组研究以“金师”带动“金课”建设,以“金师—金课”建设为基础共筑“金专”,“金专”促进提升“金师—金课”的含金量的螺旋上升循环机制;提出基于“三金”建设和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研究成果能有效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与学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授课内容与地方经济所需技能存在差距等问题,提出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案例驱动、赛研赋能、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以课堂实验为基础,以双师型人才培养为抓手、以竞赛研究为演练,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背景下,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蚌埠学院硅基新材料创新平台为例,对地方高校创新平台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创新平台实际,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创新团队、实践基地等方面加强创新平台的内涵建设,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为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