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国家形象的"自塑"而非"他塑"。近年来,中国的对外传播展现出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从当前来看,国力的增强、外交的良好、文化的特质性以及中国模式的成功等等都为我国的对外传播打下了前所未有的坚实基础,然而如何才能由"走出去"步入"走进去"的新境界,一直是我国对外传播最主要的努力方向。具有天然亲民、去政治色彩,以自由、分享、平等为核心传播精神的新媒体为这样的诉求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媒体可能。  相似文献   

2.
回顾梳理2021年我国对外传播策略创新,“平台社会”视域下平台化传播突围、分区块精准传播、技术驱动叙事创新,“全球中国”理念下的由“跨文化”到“转文化”、由“自塑”到“他塑”、由“硬性”到“柔软”的传播策略升级值得关注。2021年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错位”。未来,要进一步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跨越、从“策略”到“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形象“自塑”滞后、“他塑”强势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中国应解构其话语霸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重建自身的对外话语体系。从故事上,应以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为叙事对象,讲好中国的经典故事、发展故事和开放故事,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从话语上,实践中应从网络文学、游戏等多元叙事形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叙述维度,并乘着全媒体、跨媒介的东风,通过IP运营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最大化,从而建构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与全局性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了更大贡献,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关注。围绕热点话题,强化对外传播,主动回应受众关切,及时澄清谬误,在加强“自塑”中减少“他塑”,在主动减少“落差”中有力消除“反差”,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日报社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对外传播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做好热点话题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在全球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的多维碰撞中成为问题域,涉及主体性建设、话语策略、价值传播、现代性等议题。我国政府、跨国公司、民间组织等在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方面着力颇多,但仍未完全实现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由他塑向自塑转化,尤其社交媒体这一重要渠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①而社交媒体是当下全球沟通的重要平台与途径。中国节日文化的社交媒体传播,其独特逻辑是以社交逻辑带动文化逻辑,以人际交往导向文化的全球融入。春节文化在中国节日文化对外传播中具有典型性。总的来讲,春节文化在海外有勃兴之势。究其原因,一是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下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法国对外传播“高级文化”和“多元联盟”的战略理念和历史经验具有现实启发意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价值指向有助于中国文化外交和对外传播机构规避西方受众对“中国威胁”负面想象,在“泛政治化”的传播情境中获得稳定持久的发展空间;面对西方反华力量的舆论攻势,以中国方案参与全球治理,以全球公共精神的高度保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外传播通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价值的路径指引。对典型传播模式的个别和一般特性的区分与调适,对他国传播经验本土和全球双重意义的辨析与取鉴,是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参与构建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新思路,也将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业态、实现新提升。中国日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重要论述精神,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充分把握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时与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激发文化内容生产力,不断提升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际传播面临“西强我弱”的不对等地位,需在多个关键方面加强努力,以重塑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首先,在内容设置上,应系统整合中华文化的多元元素,深入挖掘其深厚底蕴,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普遍价值;其次,在传播对象上,应形成差异化的传播策略,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设计相应的传播内容,以增强传播效果;此外,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应创新表达中国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化的活力与创新;同时,不断丰富传播渠道和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拓宽中国文化的国际视野与影响范围,引领全球文化交流的和谐共荣。  相似文献   

9.
重点导读     
正1论我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价值观庞杂困境当前,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全方位快速发展,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领先中国的窗口期越来越短,其压制中国的理念和举措空前严苛,我国对外传播正面临着较大的阶段性困难,存在着突出的困境:所塑造的中国价值是庞杂、散乱的。而矫正价值观庞杂困境,不仅需要做好如何"塑价值"以及塑怎样"价值"的顶层设计,同时还要让各类信息传播、艺术传播和文化传播样态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中国对外传播研究者对于这些深刻变化的高度关注和系统思考充分体现在对外传播研究成果之中。纵观2012年的中国对外传播研究可以发现,在对外传播技术背景方面,从传播技术范式转移到微博外交兴起均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在对外传播的国家导向方面,国家重点在于统筹两个大局和创新传播机制;在对外传播的核心主题方面,主要侧重透视国家形象的他塑、自塑困境,以国家形象研究、外交传播研究、军事对外传播研究、边疆对外传播研究、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等为重点,确立立体的对外传播研究架构;在对外传播的媒介形态方面,注重建构多元传播主体,准确传递中国影像;在对外传播理论维度,则注重贯通历史现实,重视实践前沿的发展。未来,中国对外传播研究者还将不断进行深入、系统的对外传播研究,以满足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科学、创新的对外传播理论的迫切需求,并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创新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成果支持。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具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是红色旅游资源大省。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陕西红色文化也需要传播到国际社会,让世界了解陕西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示真实、立体的陕西形象,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助力讲好中国故事。该文聚焦陕西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陕西红色文化外译和对外传播现状的调研,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陕西红色文化外宣翻译与国际传播的提升策略,旨在提升陕西红色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效能,实现最大化的跨文化传输,使红色文化真正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两个大局”背景下,我国要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就应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高其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选择这一重塑国际秩序和改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并将该理念中传播难度最大的文化和精神内核——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点传播内容。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关于世界秩序的天下观思想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在国际失序和全球面临治理危机的背景下,要用天下观的世界内部化、关系理性和“孔子改进”概念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等主张的文化内涵和深层含义,提高文化感召力和国际传播效力,促进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和话语权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媒”是国际传播领域的创新理论之一。“以人为媒”以社会关系网络、平台化思维与用户生产内容为理论基础。从受众层面来看,国际传播要从受众思维向“传受一体化”思维转型,推动海外受众的再创造、再传播与互动交流;从传播角度来看,引入“人格化传播”模式,打造个人化传播主体,构建个性化人设,创新生活化内容,借助社会化传播,实现国际传播的传播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与应用,在工具效能提升、传播效果争夺、传媒生态构建等方面形塑了智媒时代从人机传播发端的国际传播新样貌。新挑战下,国际传播应坚守“持续危机”语境下的底线思维,回归价值理念下的智能思维,依从发展逻辑下的共生思维,以系统协同化的思路实现战略升维和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15.
加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国家当前的重大方针政策。在这一过程中,中译外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工具。但是,中译外的相关教学与研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规约性论述过多而描述性分析不足、主观经验总结过重而客观数据解释太少、个案分析太多而缺乏整体描述与分析。为此,对当前中译外进行整体性调查分析,重点考察中国文化文本的选择、传播接受效果以及原因分析,对提高中译外实践质量,推进中译外教学改革,改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企业作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名片,是国家形象的有机载体和对外窗口。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舆论生态也将更为复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讲好中国企业故事,传播中国企业精神,以企业形象彰显国家形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企业国际传播呈现主流媒体与自有媒体并重的格局,以及海外华文媒体与本土化媒体的交叉实践,存在自塑能力不足、资源挖掘不充分、渠道模式化等问题。为此,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宏观政策环境、消费文化和社交媒体的三重优势,在推进自身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严控产品质量之外,提升自身国际传播的专业化水平,平衡好"他塑"与"自塑",挖掘品牌内涵,讲好企业故事,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国家形象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7.
《对外大传播》2011,(4):F0002-F0002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将于2011年召开。 第二届研讨会在秉承上届会议宗旨的基础上,着重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和中国对外战略的新任务,研究当前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汇集两年来中国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成果,探讨当前和未来对外传播工作战略性、前瞻性和应用性问题,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对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发挥理论研究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伴随数字媒介技术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成为全球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了全新机遇和可能。在技术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在底层架构、算法机制和界面形态三个维度对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具有互动参与、情感实践、认同塑造等作用。在以“互动参与-情感实践-认同塑造”为核心环节的文化传播模型中,可供性的“多元可能性”特点和用户关系网络、技术感知等因素,对我国媒体利用社交媒体技术可供性开展文化传播的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在技术赋能下,要以优质内容为基础,以情感联系为纽带,制定和优化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海外传播仍面临严峻挑战,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仍存在海外认同困境与瓶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且将这些标识操作化。IP传播具有符号化和可传承的特征,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路径。要从战略传播的顶层设计出发构建IP全球传播体系,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模式,通过“人文+科技”的融合互动,借助文化中介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区分表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随着历史不断发展,用以探索事物现实反映与内在驱动力的思考哲学。本文通过回溯20世纪占支配地位的国际传播发展脉络,结合新时代中国提出的全球性倡议,从“表”与“里”的层面分析系统化国际传播的运作机制,以启迪全球文化新秩序下的中国定位与国际传播使命。本文提出,将新时代国际传播纳入国家战略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历史资源、中国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内核、中国媒介所装置的内容文本等维度建立对外传播自主体系。只有统筹多方,中国的国际传播才能从“表”与“里”的层面形成步调一致、意志统一的配合,才能实现系统工程架构,并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全球性倡议的国际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