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4G、5G时代网络视听业的不断发展,移动短视频已成为新的行业主流。传统新闻资讯机构一直在尝试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将以往完整的信息拆解成简单明了、快速易懂的视频短新闻进行发布。1988年由中国外文局所属北京周报社创办的《中国与非洲》杂志,是中国唯一专门面向非洲读者、以深度分析报道为主的评论性月刊。在融媒体时代,为拓展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中国与非洲》编辑部不断尝试,依托双语杂志,推出了创新类短视频节目,就中非热点时事议题以视频深度采访的方式进行报道,并在北京周报社两微一端账号、《中国与非洲》微博、海外社交媒体等多个平台  相似文献   

2.
<正>如今,新闻移动化成为全球媒体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发展趋势。而移动网络新闻中,很大一部分用户是通过新闻类客户端阅读新闻的,新闻客户端成为媒体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新渠道,也是国际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国际媒体是如何利用新闻客户端开展传播活动的?本文以路透社、《纽约时报》和《赫芬顿邮报》为例,分别代表全球通讯社、老牌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尝试对国际媒体的客户端传播策略进行梳理和分析。路透社:信息服务化与视频化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视域下,短视频平台发展速率持续加快,使得该平台渗透的领域逐渐增加,其中也为新闻传播路径的优化带来新契机。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涉及时间灵活性不足、传播路径相对单一、难以充分满足人们的信息获取需求等问题,短视频平台的介入,进一步拓展了新闻传播渠道,保证了新闻信息的短小精悍性,提升了新闻信息质量,提升了新闻传播与受众信息获取习惯的符合性,扩大了新闻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了受众与媒体的黏性,促进了新闻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该文对短视频平台实际发展状况加以阐释,分析新闻传播环节短视频平台的应用优势,探寻短视频平台应用的不足,并提出一定对策,以期提升新闻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在2014年8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此消息一出,立即成为传媒界关注的焦点。China Matters的推出2015年3月,根据中央关于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  相似文献   

5.
"视觉转向"背景下,短视频已然成为全球媒体竞争新赛道。对于当前对外传播工作来说,媒体亟需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方法三方面完善短视频对外传播策略:聚焦最易引发国内受众共鸣的、最能满足海外受众需要的、最与传播平台调性契合的内容;尝试动画特效、街采Vlog(视频博客)、情景短剧等形式;善用议程共创、后台前置、全球本土化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3月,新华社以外籍记者海伦·本特利看两会的方式,制作了系列创意短视频,在议题设置和表达方式两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视频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反腐等海外关切的重大主题,中英文版在新华社新媒体和海外社交媒体全平台播发后,达到百万级点击量,反响正面热烈。笔者试以"海外传播""创意""短视频"三个关键词为线索,分享中国政经要闻国际传播的几点经验。一、找准痛点报道中国大政方针是国家媒体不容回避的"正剧",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兴媒介,社交媒体短视频不仅打破了跨越国界的地理空间界限,而且其碎片化、流动性、沉浸性等叙事特征使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近年来,从“公众到公众”的交流、对话、交往模式成为新公共外交的最新发展形态,多元化的主体参与、非制度化的行为主体、非官方化的宣传表达,更符合当下全球交往中的对话需求与连接想象。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对外传播正在朝向更注重身份认同、情感共鸣与价值共振迈进。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搭建的中国故事讲述空间中,用户参与不仅促成了信息的共通空间,用户的主体性认知也构成了有“共通价值”的媒介空间,从而更利于达到“不失语”“能对话”“可共情”的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在新时代媒体传播大变动和构建内外并重工作格局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国际传播如何守正创新、积极进化,是重要的实践课题。近年来,新华社福建分社以短视频报道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基于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打造了多个高点击率的短视频,在中国地方新闻的视频国际传播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其中,笔者参与制作了《一个俄罗斯女孩的金砖会晤期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的金砖情缘》《百年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万物互联、智能传播的新阶段,智慧全媒体成为媒介融合深度发展的未来趋向。媒体的深度融合和媒介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带来国际传播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内涵的拓展。在智能传播的趋势下,我们有必要对既有的国际传播内涵认知进行重新较调,将所有主体有意或无意基于各类平台、以各种方式开展的跨国、跨文化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都纳入到国际传播的讨论范畴中来。应更加准确地把握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与逻辑,更好地厘清引导国际传播、提升对外传播能力的思路和策略。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的实践要建立以全媒体为基础的国际传播体系,转换视角,优化国际传播叙事,并合理把握国际传播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中国网注重灵活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媒体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传播探索与实践,国际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在此过程中,中国网尝试制作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微视频栏目,其中,新闻时事英文短视频评论节目《中国3分钟》于2015年5月正式推出,英文名称为《China Mosaic》(中国马赛克),意为每个节目就像一块马赛克,积累到一定数量就能拼接并呈现给受众一个完整的中国形象。经过两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当前,微视频成为我国媒体时政报道创新的增长点,其在传播姿态、报道形态、话语形态、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探索,使时政报道呈现多样化、社交化、规模化发展趋势。时政微视频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时政报道的海外传播需要更加成熟的体系化报道策略。时政微视频的国际传播应该找准痛点,切中要害;融合表里,删繁就简;制造风格,挖掘创意。此外,微视频的报道方式如何能够在短、平、快的基础上加深内容的传播效果和报道力度,如何能快速成长为时政微视频品牌,打造中国特色微视频,都应成为未来主流媒体时政报道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2.
2021年中国主题“网红”传播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当前的“网红”内容生态中,生活体验、观念探讨、视频节目和数码智造等四类中国主题的内容格局日趋清晰,持续强化国际传播信息的有效供给;在现阶段的传播态势中,中国主题“网红”开启高速发展进程,以内容收视水平的不平衡局面为特征,揭示了未来内容细分赛道的发展机遇,也释放了视频质量标准提升、接轨国际“网红”市场等前瞻信号。如今“网红”国际传播浪潮方兴未艾,仍需客观审视“网红”传播模式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中国文化传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及强化新媒体传播效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弘扬中华文化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媒体时代,具有去中心化、社交性、低门槛等特点的短视频新业态成为国际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借助短视频新业态进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潜力巨大,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立足当下,需要不断优化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方式,既要提升对外传播内容质量,打造独特文化品牌,又要推进话语转型,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媒体间相互融合,拓展传播渠道,构建跨文化多维传播格局,以此共促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型国际传播业态。  相似文献   

14.
<正>一提起对外传播,人们通常想到的就是针对海外受众报道中国,围绕中国议题的话语权与海外媒体展开竞争,在答疑解惑中掌握主动权。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海外媒体对国内舆论阵地的穿透力正在增强,与海外媒体在国内的交锋越来越值得重视,这意味着对内、对外两个舆论场的互动会更加紧密,"后院"里的舆论引导将越来越成为外宣媒体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火爆全球的ChatGPT引领了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全球新闻传播生态将迎来震荡性的变革。人机共生既是国际传播的模式更迭,也将成为全球话语场的关键议题。就训练机制、应用场景、信息生产三个维度而言,ChatGPT等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技术驱动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力。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共生既是国际传播的模式更迭,也将成为全球话语场的关键议题,这一人类共同关切为中国构建自主叙事体系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16.
正官方统计机构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经超过9亿。这是一个关乎传媒行业生死的数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代表着在传播技术突破、传播平台更新的推动下,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正在深度融合,大众传媒与自媒体、大众传媒与社交媒体的界限正变得日益模糊,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正不可逆转地流向"指尖",流向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各类社交媒体。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甚至运用社交媒体的传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最新的媒介传播形式,短视频APP近两年迅速发展。与传统娱乐方式相比,其短、平、快的优势充分迎合了自媒体时代网民快速阅读的需求,迅速成为一股网络新势力。在短视频平台的热度和流量影响之下,短视频文化一跃成为时下年轻人追捧的主流文化消费形式之一。本文将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分析短视频文化快速风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未来建设短视频文化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和共享颠覆性地改变了原有的舆论生态和传播环境,能否构建一个符合大国地位的新型国际传播体系已成为我国顺利进行各项国际传播工作的关键。媒体融合作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削弱发达国家话语霸权的同时,也为我国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的对外传播应不断聚焦、聚众、聚力,扩大"至"的范围,产出"质"的内容,挖掘"知"的深度。对外传播媒体应顺应趋势、踩准节奏,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互联网,从传播理念、原则、内容、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战略和战术的设计,驱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通过重塑结构、再造流程、聚合平台,实现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努力探寻迈向智慧全媒体生态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国内信息流传播速度与广度的增大,海外媒体关于中国新闻的报道正在从以时政、经济新闻为主的格局,转向报道更多的社会文化新闻,国内民众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海外议题设置。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类似大妈广场舞、羊年说羊、Duang这样非常接地气的中国新闻正在进入海外主流媒体和新闻网站的视野。这些外媒报道其实就像一面镜子,从不同角度照出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三家中央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方面,中央主流媒体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其中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传播效果较好,官方账号体系的集群效应逐渐显现。但同时,中央主流媒体针对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特点的有效策划存在不足,与海外受众也缺乏积极的互动。建议中央主流媒体在选题策划与传播内容方面争取做到“有软有硬”;重点改进短视频等报道形式;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平台;用好海外各类知华友华的意见领袖;升维账号体系,打造多元主体传播矩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