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的基本功能是对对象进行宣传,其宣传的效果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其直接目的.广告的直接目的是要让这些东西在受众的记忆中留下印迹,在这个意义上说,广告就是在受众的潜意识中进行信息殖民.二是广告作品的特点.受众对某种商品印象的好坏与深浅主要取决于广告创意的好坏.三是受众方面的接受心理.广告制作人要根据受众的接受心理加以改造创造,使被宣传的对象脱离它在生产领域中所具有的那些专业化的、物质化的品质,从而获得一个被广告塑造出来的新的身份.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是受众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延续脉络,提升自身文化内涵的地方,是国家为公民提供文化公共服务的重要场所之一。中国的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是民族博物馆展览中的璀璨瑰宝。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博物馆展览中的民族文化呈现方式除了常见的文字、图片、实物、视频、讲解外,如今涌现出新的表达方式——演艺。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社会.电视文化越来越成为"畅销型"的大众文化而被受众普遍接受.传媒技术手段的更新与商业化生态环境形成了电视文化的类型化特征:制作呈现中解构社会"真实"、受众欣赏中的半强制性"垄断"、商业生态中的强制性"消费"、文化追求中的非个人化"呈现".这些特征最终实现了电视文化"操纵大众"的权威化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而言,受众主要是指大众传媒中的信息接受群体,其中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还有现代网络媒体的使用者.从另一角度而言,大众传媒的受众其实就是在大众传媒面前具有不同需求的个体.他们作为大众传媒的传播对象,其心理特征不可避免地因为媒体形式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也正是在这种不同的差异中,受众在接受媒体的文化传播方面,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5.
韩永青  李芹燕 《新闻界》2009,(2):140-142
本文以文化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认为电视媒体具有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应在媒体创意的语境之下,从栏目设置、文化公关、整合开发产品等方面着手,进行连续传播,最终培养受众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在广告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接受是关键。而受众的人口统计学属性、社会学属性和周围环境等因素对受众接受信息具有重要影响。从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上,广告传播目前能够影响的仅仅是受众的认知和态度两个方面,而对于受众个体的行为方式的影响并不到位。这使得广告传播的影响力不足,传播者设定的基本目标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受众是节目接受的主体,重视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方面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新闻节目质量的改进。笔者总结出四个方面的特点或需求:受众群体比较稳定,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他们对知识和有关信息渴求;新闻要"新"和"独";贴近百姓生活;有趣味性。根据受众的这些心理需求,本文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演艺产业指的是以演艺产品的创作、生产、表演、销售、消费及经纪代理、艺术表演场所等配套服务机构共同构成的产业体系.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产业,演艺产业是以视听表演、娱乐服务为基础产品的文化产业,具备社会化服务和商业化盈利的双重属性,具体包括歌舞、戏剧、魔术、杂技等表演门类.中国演艺活动历史悠久,拥有得天独厚的演艺文化资源和东方艺术魅力,长期以来,我国的演艺行业属于社会事业性质,吃的是财政“大锅饭”,重社会效益而非经营盈利.这一阶段,我国在生产剧目、演出数量、观众人数等方面处于世界前列,演艺产业在推动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服务中起到重要作用,却在市场营销、推广方面陷入体制性桎梏,不少剧团、剧院难以维持经营.  相似文献   

9.
王振宇 《编辑之友》2016,(10):99-102
当下我国新媒体传播中,数据新闻的实践已经展开.受众正在逐渐接受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就数据新闻的各种要素而言,形象化问题是最直接与受众阅读体验相关的.形象化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受众注意力的选择.文章试图从价值、可视化和故事化三个方面分析形象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谢旭慧 《新闻爱好者》2011,(21):110-111
现在的小品受众更多是通过电视(网络)而非剧场观赏小品的,相对于过去的剧场看戏,现在的受众具有分散性、个别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当代民众对喜剧小品的娱乐期待普遍较高,这种高期盼在其他形式的艺术门类中是不多见的。加之在南北地域、思想修养、文化水平、审美情趣、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决定了小品观众是难以应对的特殊受众。因此,小品创作要想获得比较满意的接受效果,只能努力去了解受众的接受需求,揣摩观者的接受心理,并不断获取受众的反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1.
刘薇薇 《视听界》2015,(2):121-122
近年来,我国电视公益广告在宣传主旋律,凸显主流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培养社会公共道德,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如何让公益广告更具有影响力?可以让具有较高号召力的公众人物参与。新闻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台重要的代言人,受众通过他们了解新闻内容。及时、真实、客观、权威,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点。与其他节目主持人以及演艺、体育类名人有所不同,新闻主持人在拍摄公益广告时,应量体裁衣,找到与自己  相似文献   

12.
数据新闻因其在疫情研判、信息呈现、受众交互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故成为新冠疫情期间常规的报道范式.笔者以新冠疫情期间国内主流媒体发布的数据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受众的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所选取样本进行分析,并对数据新闻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做出预判.研究发现,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而言,数据新闻深度契合了受众对疫情关键信息获取的需求,在显著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能够助力受众转型升级,并具有宏观预测和微观评估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笔者认为,应该注意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意满足受众的得益心理。受众的得益心理,是指受众在接受各类新闻时,对和自己切身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曲的互联网传播是当下戏曲发展的一个新趋向,也是戏曲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戏曲舞台传播,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受众结构更加丰富和多元,受众性质更加复杂.它的受众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受众、重要受众、一般受众,而且后者可以向前者转化.受众通过互联网媒介接受戏曲也出于不同的诉求,即娱乐消遣需求、社会交际需求和自我认同需求.而社会交际和自我认同是戏曲舞台传播的受众需求中不突出或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5.
粟幸福 《今传媒》2010,18(10):38-40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作者以湘西地区为例从传播渠道、接触频度、内容偏好等三方面分析了大众媒介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受众精神文化消费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电视是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受众获取各种精神文化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介的接触频度对西部地区农村受众的精神文化消费有一定的影响;媒介内容偏好仍然呈现娱乐>信息>知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婷婷 《青年记者》2012,(20):65-66
早间时段是广播传统的黄金时段 "黄金时段"对广播而言,是收视、收听率最集中、最高的时段.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极为丰富和珍贵.受众的接受心理有求新的特点,总是要求获得新变动、新情况、新事实、新问题,这是人类本能的求新心理的需要,也是受众根据外界变化调整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需要."一日之计在于晨",人们当然希望在新的一天开始之际获知当天的最新信息.  相似文献   

17.
网生代在21世纪以来的文化审美和文化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二次元文化受众,正是其中特征鲜明且影响日渐扩大的一个群体.这类群体之所以具有与传统受众截然不同的消费方式、文化接受方式,是因其通过消费主义的狂欢,来完成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消极反抗,争取文化话语的权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视节目体系的成熟和观众的理性消费,文化类综艺节目也在不断进行自我升级和进化。《见字如面》第三季中,运用简述、演绎和解读相结合的多重叙事模式,提高观众的理解维度;打造多重视听进行新影视化呈现,增强受众的观赏兴趣;媒介融合背景下着重考虑新媒体年轻受众的同时兼顾电视媒体的家庭受众的传播策略,实现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3,(24):44-49
从受众心理分析的维度,草根明星在广大受众中迅速走红的原因分为受众的主动心理选择和媒体对受众心理的迎合两个层面。对于受众来说,对草根明星的追捧是一种逃避性的代偿行为,为其提供了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途径;草根文化来源于阶层区隔,草根明星和普通受众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性;草根明星扮演着这个时代重要的意识形态幻想,是广大受众乐于接受的自我满足的意识形态神话。同时,广大受众对于草根明星的关注和持续喜爱与草根明星在成名前媒体的推手作用和成名后媒体的后续包装和制造的新噱头是分不开的。同时,草根文化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是来源于阶层区隔,却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真正的阶层文化。  相似文献   

20.
对于对外新闻而言,如何贴近目标受众是对外新闻工作者一直努力的目标,只有更贴近受众才能让对方更好地接受传播的内容,然后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贴近性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语言、思维方式等方面.介于对外新闻是一种跨越文化的传播,文化作为其载体,与其有着水与舟的关系.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抓住了目标受众的文化特性,便能让对外新闻发挥最大的能量,反之,则会受到巨大的阻碍.在世界网络与新媒体盛行的大背景下,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变化和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