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正式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这是在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第三个全球性倡议。本文回溯欧洲占取新世界、垄断全球性网络的历史,从理念和制度两个方面梳理了旧时代国际传播秩序形成的基本原理,并尝试以此为基础,在话语体系和历史境遇的对比中,理解全球文明倡议所具有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历史意义,阐述了中国崛起给世界发展和国际传播秩序革新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精神内核。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加强全球文明倡议的对外传播,要积极拓展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增进对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对外传播效果的显著性,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打开新局面,共同守护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全球文明倡议准确锚定了全球各国同命运共呼吸的现状,以四个“共同倡导”回应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主张、经验基础、价值指向和传播方案开展梳理与分析,本研究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为基础,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准则,在故事资源、叙事思路与传播形式三方面为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切入点的国际传播工作的着眼点在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具有增益国家能力与重塑全球信息传播秩序的积极潜力。  相似文献   

4.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新时代全球文明观的最新成果。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国际传播秩序重构中发挥着重要的文明驱动作用。因此,需要在把握全球文明倡议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内在逻辑、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其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推动文明传承创新、增进人文交流合作中的现实指向,并以间性、具身、多元、人文为实践原则,促进其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塑造、引领全球治理,美西方国家无端将中国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合理主张视为对其全球主导地位和“基于国际规则”的世界秩序的挑战,甚至污蔑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展开制度竞争。为了向世界更好阐释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正确主张,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国际传播体系,增强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全球治理国际传播要准确把握时代背景,选准立足点与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中国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具有丰富的时代意涵,引发国际舆论积极反响。国际媒体、政党政要、专家学者充分认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高度赞赏中国首提倡议彰显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表示支持中国为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的努力。为此,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用好文明交流互鉴成果、善用文化柔力、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积极开展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应对新风险挑战方面,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凸显,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格局构建步伐亟需加快。对此,应该找出新格局构建的症候,走出“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的窠臼,走向“文明互鉴论”,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8.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认同中国的文化与价值理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当前出现的种种困境,我们要围绕"三力",扎实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即保持高度文化自觉,加强国内文化建设,增强文化感召力;挖掘文化核心价值,塑造中国精神,增强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海外传播仍面临严峻挑战,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仍存在海外认同困境与瓶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且将这些标识操作化。IP传播具有符号化和可传承的特征,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路径。要从战略传播的顶层设计出发构建IP全球传播体系,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模式,通过“人文+科技”的融合互动,借助文化中介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明确要求,明确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性目标。中华文明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其传播与文化自信自强相互促进、深刻互动。要在立足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的基础上,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新时代,要实现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需要围绕中华文明传播、深化文明交流展开,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自主创新理论和概念重新定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地球生态的核心话题。善待环境,保护的是人类自身。国际社会也是一个生态圈,以国际政治为基础的全球环境充满了争议、竞争与斗争。中国的国际传播置身于“西强我弱”的国际环境中,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舆论生态。做好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传播,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讲明中国道理。创新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路径,要遵循物种多样性与生态有机平衡的规律,结合国际传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用多样化的声音来表达中国的立场、观点和话语。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格局变乱交织,危险和机遇并存,以“乌卡”(VUCA)为特征的全球风险社会已经到来。全球文化思潮激流涌荡,国际传播南北两极化态势加剧,“全球南方”成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中流砥柱。本文以“南方转向”为视角,梳理全球文化新格局演进的趋势和特征,从共建全球社区、共享数智华流和共治数智技术等路径解析全球文化新秩序下国际传播所承担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3.
全球文明倡议是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以交流互鉴取代隔阂冲突。但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化正在阻碍全球文明倡议的推行,如国际格局的两极化风险、大国间对抗加剧以及国家间矛盾的激化已对国际人文交流造成负面影响,而西方根深蒂固的“西方优越论”“文明普世论”和“文明冲突论”等思想偏见则成为阻碍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深层次障碍。为此,有必要以管控好当前地缘政治矛盾为重点,在增进人文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化解西方的思想偏见,为全球文明倡议的最终实现创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与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间交流互鉴不可或缺。只有相互尊重包容、广泛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愈加璀璨辉煌。在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对自身建设发展实践经验以及对世界大势等诸多因素的深刻把握与认知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给出的又一中国方案,其摒弃了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等思维陷阱,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将对全球和平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深度学习、社交机器人和大模型等突破性技术革新颠覆了国际传播的原有模式,传播主体与用户、信息生产与传播机制、平台与媒介等基础设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重塑。智能传播时代,一切物皆可转化为数据,而算法是新的运转规律,对国际传播产生深远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依靠大数据,算法治理能够充分分析、合理预测国际传播效果并预防风险。其不仅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量化指标,还可以通过文本分析、认知分析、情感分析、社群分析等手段,融合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考量,建构起更加精准全面系统的国际传播效能测定和评价体系,进而增益中华文明的传播效能测定。  相似文献   

16.
伴随数字媒介技术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成为全球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了全新机遇和可能。在技术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在底层架构、算法机制和界面形态三个维度对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具有互动参与、情感实践、认同塑造等作用。在以“互动参与-情感实践-认同塑造”为核心环节的文化传播模型中,可供性的“多元可能性”特点和用户关系网络、技术感知等因素,对我国媒体利用社交媒体技术可供性开展文化传播的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在技术赋能下,要以优质内容为基础,以情感联系为纽带,制定和优化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孔子国学智慧影响历久弥新,思想传播启蒙世界。孔子学院建立秉承孔子思想和谐理念,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刻的哲理内涵,通过向海外国家推广汉语,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促进人文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借势“汉语热”助力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学院作为友谊和平的使者,在增进各国人民了解中华语言文化、巩固文化传播成果、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该文首先介绍了孔子学院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探索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播途径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殷乐  申哲 《对外大传播》2023,(10):31-35
技术的迭代与更新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应用思路和传播契机。从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成内容(UGC)到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IGC),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式在技术的助推下升级和转变,元宇宙、扩展现实(XR)、人工智能(AI)、大模型、虚拟3D等技术的发展从智能升级、屏幕叙事、重组赋能和多维互动四个层面,多模态、全时空、强智能地深度融合与重新塑造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技术应用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中华文化的传播将在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可能性风险的同时,开创数智化国际传播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9.
大变局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建设正受意识形态环境与媒介技术演进双重影响,环境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总结分析国际传播现状,拨开变局的迷雾,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需要适应以下三种新形势:更加动荡的国际局势、人机交互的智能化叙事以及对外传播议题显著的不平衡问题。针对这三个问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数字化路径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基于各项新技术的,集舆情监测、创作支持、用户互动、效果反馈为一体的国际传播技术集成支持系统与数字化规范体系;第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主体联动与场景融合;第三,适应用户的心理需求与观看习惯,促进国际传播文化内容生产全流程数字化。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首先要在优秀传统文化指向的元问题上破题,彰显元问题及其承载的元价值。唯有重建思想与问题、价值的联接,传统才能被真正激活、召唤和转化。在此基础上,尚应重构传统思想文化的逻辑体系,以避免对传统的阐释、推介流于表面化、碎片化,避免知识空转和话语内卷。有生机、可转化的传统,必然是可对话的传统。故应积极推动传统思想介入古今中西“十字路口”的对照、对话,实现在对话中转化,在互鉴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