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它的审美理想首先是强调美善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要求情理的适中合度。人们只有遵循"中和之美"审美理想的轨迹和目标,才能通过审美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儒家美学观中,"中和之美"处于核心地位。孔子作为儒家美学思想的创始人,其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浅析孔子美学观里的"中和之美",以感悟其无穷意蕴。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和"理念为启示,分析了"中和"理念在卫浴产品设计中的隐喻内涵,结合卫浴产品设计中的成功实例指出,"中和"可以将产品的功能性、审美性、经济性融合在一起并使之成为一个和谐整体,实现产品形式美与实用性的辨证统一。强调中和之美,是卫浴产品自主创新设计、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方法之一。提出了中国设计师要挖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以启发设计理念,从而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产品。  相似文献   

4.
罗岚 《今日教育》2006,(6):47-48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美学理论,它始终追求的对象是对于人来说的最为和谐状态与“最高价值。”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辩证的和谐关系。而这也是许多思想家渴望的美学境界。从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到老子所说的“音声相和”——音与声的美丑相互对立与协和,再到《乐记》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是“中和之美”思想精髓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中和之美"是中国画及其理论的精髓。从章法布局可以看出,中国画讲究构图技巧、画面的虚实结合与平衡、画面与钤印的关系,体现了中国画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6.
饮酒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内蕴,体现在陶渊明身上更有着它独特的形态、性质和蕴涵,陶诗往往呈现一种“中和之美”。本文认为,酒对于陶渊明起着一种缓冲淡化的作用,诗人的激情往往在将醉未醉之际得以冲淡,反映在创作上就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很显然,酒与陶诗的“中和之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情结。本文就将在给陶诗中酒的意象与陶诗的审美特征定性的基础上,论述它们之间的这一种情结。  相似文献   

7.
经历一段曲折后,中国书法又向继承传统的方向回归。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产生出来的。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古典关学的中和之关。分析书法中和之美的形成与表现形式,阐述中和之关对书法学习的指导作用有助于理解传统、把握传统、继承传统。  相似文献   

8.
"中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和之美"的音乐审美标准,适应当时统治阶级和音乐审美的需要,也对后世文学、音乐的创作以及审美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的"三言",在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这一主情思潮,从而直接促成它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形式和中和的叙事结构两方面。所以如此,是冯梦龙企图通过儒雅与情俗之间的调适,来达到其"情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刘文风 《语文知识》2003,(10):13-13
冰山理论,是海明威1932年在其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他形象地把文学创作比作冰山。他说,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则是八分之七。作家在创作中将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使读者通过看得见的八分之一去体验看不见的八分之七,这并不会使作品显得单薄,反而会使作品深厚起来。在冰山理论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音乐的审美不能只单纯地欣赏音响本身外在的美,不可以诉诸理性观念,而应从音乐深层内在的意韵去体验,感受,领悟音乐主题之外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书法中的点画指的是组成汉字的笔画形态。各种书体的点画形态变化不一,却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和之美。中和之关是书法艺术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书法作品不激不厉、不愠不火。论丈从骨与肉的关系、动静相宜、方圆兼施、“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四个方面论述了点画形态所体现的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13.
皎然是有唐一代为数不多的诗论家之一,他在其诗歌论著《诗式》中较为系统、深入地探索了诗歌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问题,而贯穿于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以中和为美、追求适度的艺术辩证观,这一观点使他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看待诗学问题,且提出了一系列符合诗歌审美理想的艺术主张,深入地揭示了诗歌的本质规律。本文围绕文与质、自然与至丽、至苦与无迹等诗学问题,从“济不足”与“泄过”这两个方面阐发皎然中和之美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不但哲理深奥,而且蕴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旨韵。集儒释道之成,水乳般融于“拳”中,其“中和”思想圆润而突出,给习拳者以潜移默化之功。  相似文献   

15.
常青 《文教资料》2011,(4):99-100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为世界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和血液,尤其是其流露的中和之美,更是华夏民族美学意识的独特体现。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渗透的结果,也是中国人在情感节制基础上对内在和谐追求的表现,更是华夏文明中对母性情结依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中和之美是梅兰芳早期剧目创新,中期艺术成熟,晚期艺术精深所始终贯穿的传统文化脉络。本文从梅派艺术诞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剖析梅派艺术对"中和之美"的体现、特点及其传统文化渊源,以进一步理解梅派艺术。  相似文献   

17.
《湘南学院学报》2022,(1):104-107
周庆元先生对教材的研究持续而深入,成果丰硕。系统梳理其教材思想,不难发现其整体的教材观体现出中国特有的中和之美。具体表现为他的教材地位观权威与开放的辩证统一,教材编写观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和教材使用观例子与文化的辩证统一,公允和谐,极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周庆元先生认为,教材具有权威地位,但不可陷入权威主义教材观;教材编写既要借鉴传统经验,又要根据时代特点有所创新发展;教材使用则需明确,教材是例子,更是文化的载体,是训练语文能力和传承文化的凭借。  相似文献   

18.
朗诵艺术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显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朗诵艺术也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根植于传统儒家的"中和思想",朗诵艺术显示出了独特的"中和之美".声音的虚实、语流的起伏、语气的更迭、节奏的回环,使各个部分既各司其职又集中统一,既错落有致又浑然一体,集中体现了朗诵艺术综合的、和谐的、变化的"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19.
"中和"是中国最古老、最传统、最具有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文化与思想的层面,对"中和"这一重要美学范畴进行了溯源性的研究,以期能对其丰富内涵有一个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在演奏中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一个更为恰当、准确、到位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从文人的审美角度对中国生活陶艺在当今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所蕴含的文化特征进行反思,通过对传统陶艺造型“中和之美”所蕴藏着造物哲理进行浅析,并结合现代国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中国生活陶艺造型的发展趋势提出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