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形象“自塑”滞后、“他塑”强势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中国应解构其话语霸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重建自身的对外话语体系。从故事上,应以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为叙事对象,讲好中国的经典故事、发展故事和开放故事,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从话语上,实践中应从网络文学、游戏等多元叙事形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叙述维度,并乘着全媒体、跨媒介的东风,通过IP运营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最大化,从而建构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与全局性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2023年度的中国国际传播中,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系列专题研究的成果,主要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中国话语及其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叙事及其叙事体系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究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基本构成了本年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的学术年谱和学术图谱,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构可资借鉴与参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国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传播主体所奉行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与竞争。“元话语”作为一切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基础观念,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全球信息与文化传播格局、探索本国国际传播实践突围路径的认知出发点。元话语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叙事,更是为各种类型的交流实践提供规则的结构性思维和文化泛型。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所奉行的“和合”元话语反对“中心-边缘”话语秩序,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道义责任,并主张维系一个动态均衡的世界体系。充分发扬“和合”元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须遵循两个基本策略:不断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为全球受众理解和共情的流行叙事项目;充分利用全球传播技术革新的前沿成果以建立数字信息生态下的先发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人类减贫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成就。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将中国特色减贫思想和道路凝聚成全球公共知识产品,提供给全世界,可以为人类战胜贫困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全方位展示中国的减贫成就和减贫过程,强调中国特色减贫路径并上升到理论层次是全面构建中国脱贫攻坚国际叙事的重要内容。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利用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多视角的传播策略来讲述中国减贫故事,是将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上升为全球公共知识产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利用CiteSpace对近二十年间(2003-2022年)中文核心期刊中的“国际传播”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可视化处理,从文献作者、主题分布、研究时间线等维度,系统分析该领域热点议题、研究脉络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传播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侧重于国际传播内涵和概念辨析的起步发展阶段;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全面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稳步增长阶段;探讨如何构建自主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的快速增长阶段。未来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及创新国际传播的主体、渠道和内容等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回顾和梳理2023年中国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热点,发现主要呈现多元议题导向、国际传播叙事多维转向、依托智能媒体多模态传播等三个层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2024年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提出建议:持续加强国际传播效能建设,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故事;以数字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提升国际话语“议价空间”;把握关键事件节点,角力国际传播叙事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7.
数据时代,由技术引发的传媒业变革给对外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外传播要在新的条件下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用户需求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新时代的对外传播应加强对数据工具的运用,分析用户需求,指导信息生产,通过构建与受众的同一性,进而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应该围绕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开展,服务好国家的国际传播战略。既不能因为强调用户需求和数据时代的环境和反馈,放松建构话语体系这一使命,也不能因噎废食,走回单向宣传、生硬刻板的老路。  相似文献   

8.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不仅缔造了中国减贫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种种显著优势。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的经验和故事,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减贫话语体系,是外宣媒体的职责所在。对"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中国经验"等中国减贫关键词进行阐释,就是在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脱贫攻坚背后的中国制度优势对外传播中,应特别注重客观讲述成就、理性回应质疑、细分传播目标对象,以及巧妙利用媒介平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方案”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国际社会开展平等和建设性对话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话语资源。本文认为,“中国方案”话语的国际传播实践与研究兼具现实与学术价值,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提供了思路;基于“中国方案”三类话语的国际传播策略,即政策话语降维体现普遍价值观,学术话语推动国际传播研究的中国面向,以及日常话语以情服人,可为中国未来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重点导读     
正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层次性与对外传播路径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是新时代构建国家形象、解释中国道路与制度的应有之义。然而,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脱贫攻坚对外传播面临着要么"有中国,没故事"、要么"有故事,没中国"的话语困境。为了破解这一困境,应着眼于脱贫攻坚故事的层次性,由微观案例的故事叙事到中国制度内核的深入阐释,再到对人类文明包容创新的时代呼唤,层层递进地讲述脱贫攻坚故事的内涵、核心与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向世界传播发展经验的开放姿态。新时代的国际传播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基本线索,需要明确甄别国际话语环境的变化以及适时调整传统对外叙事思路。总体来说,需要独立自主的对外传播理论架构以及国家战略和企业、人民等不同主体联动的体系搭建,从叙事思路、叙事策略、符号系统等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进行全面建设,以介入世界议程传播中国经验,彰显中国态度。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构建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话语体系的权力本质、西方话语体系建构的“中国幻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深度总结智库在话语祛魅、话语生发、话语融通、话语影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概念创造、传播创新、管理赋能三重可行路径,为推进智库建设、助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微视角”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传播方式,以一种微观视角,立足人们生活中平凡的细节、人物、故事、题材、媒体,从一种新颖、亲和、个性的角度进行传播。“微视角”通常可以细化为“微细节…‘微故事…‘微媒体”等具体传播方式,实现用小篇幅透视大世界,用小故事折射大道理,用小媒体产生大影响的传播效果。以“微视角”对外传播中国法治故事.有利于把法律术语和宏大叙事转化为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在“春风化雨”中实现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4.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在深刻认识当前国际传播新形势、新任务和新使命的基础上,创新推进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在加强和完善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推动国情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转型,探索科学设置国际传播学科专业新体系。同时,要重视培养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的文化共情能力,强化其互联网思维,提升其跨文化传播和跨媒介叙事能力,掌握不同区域、国家和群体之间的话语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其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可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沈阳在东北振兴背景下开启对外传播进程的定盘星。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亟待从多层面增强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长期从事国际传播和外事翻译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聚焦翻译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围绕创新国际传播策略、提升翻译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阐述,提出对外传播需持续发力,文化翻译须重视共情性,政治话语翻译当体现严谨性,提升翻译能力要把好语言关,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7.
当前,“讲故事”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国家战略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春节故事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样本,具有“元话语”和“开场白”功能,可以引导公众在文化维度上进行符号复诵和多层叙事,对“讲好中国故事”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和高度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但由于国家间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受众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目标受众往往会选择性阅读与理解。因此,在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脱贫、减贫的历程和经验时,必须找准共情传播中的"决定性符号",以此作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张力,引发国际读者的共鸣。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为挖掘此类"决定性符号"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渠道。善用共情叙事,有助于跨越诸多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让更多中国的扶贫、脱贫故事顺利"出海"。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际传播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格局,基于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进行全面提质升级,在关键领域实现转换,即场域与情境转换、话语与叙事转换、逻辑与路径转换。通过转换,国际传播进一步提升针对性、贴近性,强化适应性和应变力,优化传播的效能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溪是国歌作曲者聂耳的故乡,理应在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中承担起重要责任。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既呼应了当前全国上下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活动的时代背景,又有效推动了聂耳故乡本土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有鉴于此,阐述新时代“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时代意蕴,紧扣“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讲什么、谁来讲、讲给谁、怎么讲的逻辑主线,展开“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叙事基本要素的深入探究,即叙事内容、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方式,并尝试为“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传播构建出一个合理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