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以“Z世代”为代表的全球青年群体已逐渐成长为未来全球治理的后备力量,为国际政治、经济贸易、人文交流注入了全新活力。2022年正值中德建交50周年,德国作为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一直是中国企业开展海外业务、深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国别,德国“Z世代”也因而成为中国企业在德国不可忽视的关键目标群体。本研究从消费行为学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梳理后默克尔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并行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对德国“Z世代”跨文化传播的诸多机遇与挑战,重点剖析德国“Z世代”群体的用户画像、媒介使用、消费习惯与价值观念,以期为中国企业在德国的跨文化传播与经营实践提供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2.
胡钰  卢俊 《对外大传播》2016,(10):36-39
随着央企国际化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央企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舆论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加强央企海外形象建设和舆论风险防控成为对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当前,央企需要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动态更新中国企业及国家砥砺前行的"中国镜像",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话语权、传播力、影响力,树立国家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具体来说,可从七方面加强央企海外形象建设:第一,把央企海外形象建设作为国际化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以鲜活故事打造当代中国企业形象的闪亮名片;第二,明确央企海外形象建设的战略目标,使中国企业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独特代言人;第三,组建专门服务于央企海外传播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打造专业化的企业海外形象建设指导平台;第四,促进信息共享和经验共享,开展中央企业海外形象建设的经验交流;第五,突破传统,拓展央企海外形象建设的传播渠道;第六,建立央企海外形象建设的数据库,为央企海外发展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第七,加强风险防控意识,重视央企海外形象建设的危机公关及监测处置。  相似文献   

3.
张志安  孙玮 《对外大传播》2023,(1):40-42+75
伴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内容传播正在经历的视觉化转向,以《华为的100张面孔》和《海外员工看中国》两部作品为代表,视觉作品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及价值逐步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着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在推进国际视觉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以国内外社交平台作为主阵地,以视觉内容为主产品,以情感共鸣为主目标,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协作推动国际视觉传播实践;同时发挥企业“排头兵”的作用,鼓励中国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和国际交流的同时运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个性化和精准化传播塑造亲和、有责任感的品牌形象,并在提升自身美誉度的同时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面对全球发展进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注重开展品牌文化传播活动,讲好中国企业品牌故事,深刻影响着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精神的情感认知和心理认同。面对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民心相通,有力促进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企业的全球发展。中国企业在全球发展过程中,通过高质量的国际传播行为让世界读懂中国企业,理解认同中国。以“范式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本文尝试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传播中形成的品牌传播范式、公共外交范式、跨文化融合范式、国际传播范式等四种范式,初步形成了针对中国企业全球传播范式研究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悠久深厚,从海外影响来看,无论汉唐还是明清,共传播内容都十分丰富。其中“四大名著”在海外传播时间早,译本多,影响大。近年来,“四大名著”的海外传播又有了一些变化与新特点,且有一定代表性,就此进行分析,对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或有一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自2018年中美经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企业国际传播环境变得严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企业海外舆论生态更为复杂,在这一情形下建构企业海外新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后疫情时代,如何建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采取何种传播策略实现传播破壁,不仅关涉到企业自身发展,还关涉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本文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形象传播困境,并针对全球化遵循共生逻辑,全球传播遵循共通议题提出:后疫情时代,企业可选择具有“共通议题”特性的体育赛事来实现传播破壁。而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就为新时期中国企业全球传播与建构国家形象提供了新契机与传播共振场域。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中国社交媒体海外拓展不断实现突破,其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业已进入海外拓展的创新引领阶段,为中国对外传播创造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交媒体海外拓展成为当下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试对中国社交媒体海外拓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其对中国对外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社交媒体海外拓展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出版物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行途径包括:与对象国发行集团和海外华文书店建立发行网络、参加国际书展、在目标国家举办主题文化活动和申请政府扶持项目等。鉴于当下传统图书发行渠道面临的困境,国图集团公司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文书店提供更多支持的同时,探索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图书馆合作,进入当地读者的阅读体系,为我国出版物海外发行渠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为全面、客观了解海外民众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为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塑造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2014年8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报道杂志社和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调查公司共同在亚太地区实施了"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工作。调查范围选择亚太地区与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国家,同时尽量覆盖不同地理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据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456.7亿美元,这是继2014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之后的又一进步。另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海外并购额达2254亿美元,为2015年的1020亿美元的两倍多。伴随着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中国文化产业在海外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国对非传播工作进入了一个传播主体和路径日益多元化的重要时期。在此过程中,青年群体怀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发挥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突出能力,参与了国家形象建构,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特质;青年知识分子还通过学术产出推动了关于中国的知识传播。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跨文化传播的难度,青年参与对非传播的能力尚需大幅提升,需要从提升政治素养、培育重点传播主体、加大现有平台利用度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三位在海外学成归国,工作中成为所在领域佼佼者的人大代表接受了《对外大传播》记者的采访,结合他们在海外的经历、感受和思考,积极为中国的外宣事业建言献策。他们的所思所言,让外宣工作者扩展了视听,倾听到世界的回音。  相似文献   

13.
国际化是高校的本质特征之一。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改革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一流高校开展海外传播、塑造海外形象的理念与做法,从树立海外品牌传播理念、打造海外传播话语体系以及构建海外传播机制体制等方面着力,推进海外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企业作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名片,是国家形象的有机载体和对外窗口。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舆论生态也将更为复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讲好中国企业故事,传播中国企业精神,以企业形象彰显国家形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企业国际传播呈现主流媒体与自有媒体并重的格局,以及海外华文媒体与本土化媒体的交叉实践,存在自塑能力不足、资源挖掘不充分、渠道模式化等问题。为此,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宏观政策环境、消费文化和社交媒体的三重优势,在推进自身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严控产品质量之外,提升自身国际传播的专业化水平,平衡好"他塑"与"自塑",挖掘品牌内涵,讲好企业故事,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国家形象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企业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超过1.5万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588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同时,海外资产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金融证券类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类项目在海外投资中的占比大幅减少,对外直接投资、资产并购类项目数量日益增加。这种资产结构的变化,在中国企业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动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21年中国主题“网红”传播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当前的“网红”内容生态中,生活体验、观念探讨、视频节目和数码智造等四类中国主题的内容格局日趋清晰,持续强化国际传播信息的有效供给;在现阶段的传播态势中,中国主题“网红”开启高速发展进程,以内容收视水平的不平衡局面为特征,揭示了未来内容细分赛道的发展机遇,也释放了视频质量标准提升、接轨国际“网红”市场等前瞻信号。如今“网红”国际传播浪潮方兴未艾,仍需客观审视“网红”传播模式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中国文化传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及强化新媒体传播效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苏石油勘探局钻井处团委随着江苏油田“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钻井处海外项目已走过十年的辉煌历程。通过与多家国际石油大公司的合作,江苏钻井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品牌形象得到了提升。根据调研。钻井处海外项目的团员青年数近200余名,占海外项目总人数的70%以上。钻井海外项目生产具有外部环境恶劣、民族风俗习惯差异大、工作条件艰苦、工作时间长、工作流动性大、联系方式少等特点,海外项目的团建工作还亟待提高。如何找准海外项目共青团建设的载体.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青年文明号是以青年为主体.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创建的体现高度职业文明,创造一流工作成绩的青年集体、青年岗位和青年工程。青年文明号作为共青团组织参与油田生产经营管理和文明建设的一个“精品工程”、一种“成功实践”,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效果。青年文明号作为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实践形式,应当把服务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作创建的首要功能.通过这一载体把共青团的政治功能融合到经济工作之中,紧跟企业党组织的中心工作,紧靠企业生产经营,紧贴青年实际需求。凝合青年创造实际效益,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将青年文明号的争创工作纳入到海外共青团组织的建设中,已经成为海外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科幻影视作品逐渐成为能够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中国科幻影视如何能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新兴力量、其被海外目标受众接受的底层逻辑、如何呈现人类共同危机下的中国责任担当想象、“爆款”科幻影视作品出现的多维助力素、中国科幻影视品质如何突破等是亟待讨论的根本问题。中国科幻影视国际传播诉诸的人类共通价值与文化超越性,是国际传播中跨越藩篱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跨国公司需要在中国发展,就如同中国需要他们一样。对大多数跨国公司而言,中国已经是全球最适合投资的十大市场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的领导决策者开始不满足中国总是作为“世界工厂”的形象出现,他们正试图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而不仅仅是生产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廉价商品。 “南橘北枳”语出《晏子春秋》,意为:南方的橘子又甜又大,到了北方就成了枳又小又苦。如今,中国企业要在海外生存面临着如何使南方甘甜的蜜橘适应北方的气候。同时,跨国公司、无国界交流先后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外国公司在中国很注重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本土化”。 从2008年第1期,本栏目将连载新世界出版社的《世界500强企业CEO谈中国攻略》一书,每期讲述一位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总裁在中国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及未来的宏伟计划。如,贝塔斯曼直接集团中国区总裁瑷秉宏就提到真正赢得中国市场需要解决:如何在中国图书出版市场的限制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如何应对来自购书网站卓越、当当的竞争;如何节省成本,提高利润……[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正>图书作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交流空间中承担着传递具有丰富底蕴的"中国故事"的文化功能。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有助于科学建构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切实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自我国陆续启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出版走出去"系统工程以来,中国图书海外传播的体量规模、地缘范围和主题类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图书海外传播在秉承十年来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在政策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