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人教版《自然》四年级下学期课型:实验课教材分析: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或具有运动的趋势时会与周围的物体发生摩擦,这种现象经常会出现在学生身边: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汽车轮胎与道路之间的摩擦,航行的船体与水流之间的摩擦,……。还有许许多多的摩擦现象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到而已。本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摩擦现象开展研究活动,了解什么是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摩擦发生的条件。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三部分: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增…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第三册《摩擦起电》一课教学设计苏玉彩[教材分析]:本课由以下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实验,观察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东西的现象。第二部分:通过实验,证明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东西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带了电。第三部分:通过游戏,验证课文第一、二部...  相似文献   

3.
徐成 《江西教育》2006,(3):43-43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秘密”是四年级下册《科学》课的内容。科学课在目前的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过程与方法显性化。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已。本课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摩擦现象开展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4.
我教《摩擦起电》尚志市黑龙宫镇小学弥尚魁《摩擦起电》是小学自然第六册的一堂实验课。本课重点是使学生懂得什么叫摩擦起电,知道两种电荷。难点是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概括。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秘密”是四年级下册《科学》课的内容。科学课在目前的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过程与方法显性化。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已。本课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摩擦现象开展研究活动。教学目标: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了解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感知摩擦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教学准备:旅游鞋、跑鞋、平底鞋各一双,表面比较光滑的木板、材料不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小车、测力计等。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凸透镜实验的设计与探讨钟祥市实验小学张自强(431900)小学《自然》第5册第11课,课题是“凸透镜”。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凸透镜的三大作用:会聚光线,放大物体,使物体成像,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找出成象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感到本课的实验内容多,时...  相似文献   

7.
(一)对教材的理解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自然教材第三册第13课《摩擦起电》,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过实验,观察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东西的现象;第二部分是通过实验证明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东西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带了电;第三部分通过做几个游戏,验证课文第一、二部分的现象和道理,加深物体摩擦起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其中道理的兴趣。本课第一、二部分是重点,第二部分不但是重点,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力在哪里”、“物体的形状政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三课的学习,已经初步建立了有关力的概念,本课继续引领学生认识摩擦现象、摩擦力,并以此展开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9.
我教义务教育教材《自然》第三册第十三课《摩擦起电》时,本想通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验出“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东西(纸屑、泡沫、碎片等)”的原理。但是教材上的第二个实验:“用氖泡去接近摩擦过的塑料尺,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时,学生怎么做也看不出效果,不管怎么摩擦,氖泡总是不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设计思路“纸飞翼”是“空气”教学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的实验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下落物体会受到多种力的作用,体会到物体的形状和质量等会影响物体下落与留空时间的长短。本课学习,只要求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活动,感知各种实验现象,不必向学生讲述原理,更不要求学生掌握以上概念。实验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时,主要是把握好实验因素的控制,从而使有差别因素成为分析原因的依据。记录纸飞翼留空时间长短,教材首先考虑应该使用秒表等计时工具,让学生进行定量观察。备课时发现实验的高度不够,纸飞翼下落时间较…  相似文献   

11.
“静电现象”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教材新增内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然而从教材的安排来看,本课仅仅让学生在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的基础上,知道原子可分,为“探索更小的微粒”做准备.因此教学中没有必要过深地挖掘有关静电的知识,而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本课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到处有水》这两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水是怎样的物体》,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利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认识物体的方法,所以认识水的性质时,已有一定的能力。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本课通过观察、尝试、比较、研讨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  相似文献   

13.
本课是指导学生寻找声音,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传声这一现象。闫教师把本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探究上,她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身边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探究,从而知道声音可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传播。为了帮助  相似文献   

14.
谈谈我在《浮和沉》的教学中,怎样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观察思维实践中去了解客观事物,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首先,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周围的客观事物和现象,在本课中就是沉浮现象。所用实验物体是小瓶,金属片,石块,木块,橡皮泥,铁环,铁钉,钥匙等物体,学生并不陌  相似文献   

15.
上课前,阎老师正在浏览教学方案,通过教材分析,她懂得本课是以纸飞翼为载体来研究物体在重力、浮力、阻力、升力作用下的留空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寻找声音、模仿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课对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声音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有关声音的问题,比如:声音是什么?怎么就产生声音了?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在课堂上,专门对声音进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会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7.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中的教材,它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三课构成第六册教材的“热”教学单元。本课的课型从教材内容分析,是属于认识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心内容的课型。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在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在冷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②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③在科学自然观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观看…  相似文献   

18.
平移和旋转     
[教材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指物体的运动方式或图形的移动方式,它们都是物体或图形在位置上发生了变化,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本课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较为简单的平衡和旋转现象.教材通过提供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运动,让学生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教材第一册第2—3页教材简析教材中用儿童乐园里部分场景的画面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和数一数了解画面的有关内容。教材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说和数来认识生活中的事物 ,这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场景中的相关物体 ,能分别按某种顺序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是从场景中抽象出数 ,并用点子图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 ,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数一数》这节课意在…  相似文献   

20.
一、实验目的要求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摩擦能使物体带电;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并通过了解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电有两种,同种电互相排斥,异种电互相吸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