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凡文都有个过渡问题。作为新闻精品和范文佳作,更需讲究过渡,使全文转接紧密、顺畅而自然。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自然衔接与转换。它是使文章气脉贯通、承接紧密、结构严谨、文路清晰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能在上下文中间起桥梁作用,让读者的思维能够由上一个内容顺利地转入下一个内容,中间不感到突然或有什么阻隔,从而达到先入所说:“承上接下,血脉相连。”文章层次、段落之间的过渡、连贯.既有内容上的问题,也有形式上的问题。一篇文章不论何种体裁,写作内容总是不断向前推进,表现手法也总会有些变化。层次…  相似文献   

2.
三、新闻特写的结构特征新闻特写的篇幅比较短小,其结构尤其精巧。是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安排结构的。下面按文学创作中“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规律,剖析新闻特写布局谋篇的特点。1、起新闻特写的开头十分重要。它的开头有一定的时效性,而且要包含几个最重要的新闻因素。由于使用了文学色彩,它显得更为醒目。概括来说,新闻特写的开头有以下几个类型的写法:  相似文献   

3.
“起承转合”是古人作诗为文之法。其中,“起”是破题;“承”是过程;“转”是转折:“合”是结尾。元代范德机在其《诗品》中就提出:“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作为新华Et报喜迎党的十八大一系列重大策划报道中的重头戏,今年7月到10月,新华日报联合13家省辖市党报,隆重推出“科学发展在江苏成就辉煌看十年1+13省市党报环省行”大型新闻行动。从整体上来看.这次新闻行动就如同一篇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而它的策划与面世过程,同样也有“起承转合”之妙。笔者见证并参与“1+13省市党报环省行”大型新闻行动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在这里,就从“起承转合”四个方面,谈一些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4.
2014年的数字出版大致可用"起""承""转""合"四个字来描述:起"是亦喜亦忧的"异军突起";"承"为持续增长,可谓新常态;"转"指"转型",仍是老话题;"合"指"融合",已成新热点。纵观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见诸报端的一些大事要闻中能够梳理出重要线索。用"起承转合"四个字可以大致粗描出其特征。"起"是亦喜亦忧的"异军突起",且先按下不表;"承"为持续增长,可谓新常态;"转"指"转型",仍是老话题;"合"指"融合",已成新热点。  相似文献   

5.
凡文都有个过渡问题。范文佳作,更需讲究过渡,使全文转接紧密、顺畅而自然。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自然衔接与转换。它是使文章气脉贯通、承接紧密、结构严谨、文路清晰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能在上下文中间起桥梁作用,让读者的思维能够由上一个内容顺利地转入下一个内容,中间不感到突然或有什么阻隔,从而达到先人所说:“承上接下,血脉相连。” 文章层次、段落之间的过渡、连贯,既有内容上的问题,也有形式上的问题。一篇文章不论何种体裁,写作内容总是不断向前推进,表现手法也总会有些变化。层次与段落便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思维阶段和表现手法的反映。如果作者写作思维过程的各阶段之间有必然的紧密的联系,那么,反映在文章中层与层、段与段之间,也一定能够有必然的紧密的衔接。比如,叙事文中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议论文中大小观点  相似文献   

6.
纵观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见诸报端的一些大事要闻中能够梳理出重要线索.用“起承转合”四个字可以大致粗描出其特征.“起”是亦喜亦忧的“异军突起”,且先按下不表;“承”为持续增长,可谓新常态;“转”指“转型”,仍是老话题;“合”指“融合”,已成新热点. “承”:数字阅读持续增长,数字出版收入提高 2014年4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7.
凡文章都有个过渡问题。过渡又称“过文”、“过脉”、“换头”,是指文章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自然衔接与转换,它是使文章气脉贯通、承接紧密、结构严谨、文路清晰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在上下文中间起桥梁作用。正如李渔所说:“承上接下,血脉相连”。 文章层次、段落之间的过渡、连贯,既有内容上的问题,也有形式上的问题。一篇文章不论何种体裁,写作内容总是不断向前推进,表现手法也总会有些变化。层次与段落便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思维阶段和表现手法的反映。 那么,在层次或段落之间需要过渡(这里指的是明渡)时,有哪些巧妙的形式和方法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当前,许多报纸竞相推出新闻言论专版,与之相伴的一个现象是,新闻言论越来越追求“快”了,因为不少人误认为“快等于新”。这种现象,值得业内人士关注。毋庸讳言,新闻讲究时效性,决定新闻言论也要讲究时效性。但是,新闻言论讲究时效性,我以为,当有一个“度”,而这个“度”则是:一要讲究时间新;二要讲究思想新,三要讲究论述方法新。所谓“时间新”,是指新闻言论中所引用的新闻事件必须新而真;所谓“思想新”,是指新闻言论中所表述的思想观点必须新而准;所谓“论述方法新”,是指新闻言论中的论述方法必须新而鲜。为了实现上述新闻言论之种种“…  相似文献   

9.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对导语在新闻写作中的地位,都有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导语在新闻作品中最重要、最精彩,是文章的精华、路标和“广告”。导语写得精彩。就能紧紧抓住读者,使其穿门入户,通阅全文;导语写“砸”了,整个文章也就没戏了。正因为如此,许多名记大腕对导语的写作极为讲究。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电视谈话节目已为人们所熟悉。这种节目样式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于一体,结构相对简单。其魅力在于,在观众面前营造了一种人际交流情境,互动性较强,真实生动、可观可感。电视谈话节目一般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组成。嘉宾通常是谈话中心,谈话由主持人组织推进。在一些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只是做开场白和收尾,或是对节目内容进行简单串联。而谈话节目主持人则直接参与并主导谈话。节目如作文章,在嘉宾既定的前提下,谈话能否行云流水,妙趣横生,主持人的“起、承、转、合”作用犹为重要。有些谈话节目,主持人不仅引导谈话,还积极参与到…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日趋同质化的民生新闻来说,一个画龙点睛的好结尾不仅能提升新闻品质,也能形成“差异化”风格。一、风格“差异化”关键在于收尾民生新闻题材雷同导致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2.
程彻 《新闻前哨》2004,(5):29-29
新闻要求有“新闻点”。新闻点的选取与表述往往是一部新闻作品成败好坏的关键。特别在反映一个比较大的新闻主题时,笔者认为记者应该具备一种“伸缩自如”的本领。所谓“伸”,是指延伸、放大、宏观把握;所谓“缩”,就是凝缩、缩小、微观展示。从大处着手,却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精微细致处起笔,以小见大来表现新闻主题。简而言之,就是要善于捕捉  相似文献   

13.
朱春意 《大观周刊》2011,(34):211-211
古人写文章讲究“启承转合、过渡自然”。其实,不仅是写文章要如此,就是在数学教学中也要考虑衔接与过渡的问题。比如小学与初中的数学就要做到“平稳过渡,衔接巧妙“,让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4.
作为“消息”(这里指的是新闻报道体裁形式)所特有的概念。新闻导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给予新闻的标题足够多的“关注”,却忽略了起提炼新闻精髓、揭示主题,吸引读者阅读全文之作用的导语的重要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关于“如何抓住‘急性  相似文献   

15.
刘保全 《今传媒》2006,(10):38-40
刹长风,写短文,历来就是端正新闻文风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曾批评那些空洞无物的长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60多年过去了,就新闻报道而言,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仍然经常可见,远没有完全被“扔到垃圾桶里去”。读者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篇幅冗长的会议消息,那些头版转二版、二版转三版的领导人的长篇讲话,那些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所谓新闻言论和理论文章,那些整版的“纪实新闻”、“社会透视”、“大特写”、“大扫描”和连篇累牍充满水…  相似文献   

16.
(一) 古人对文章的开头非常讲究,素有“凤头”之说,比喻开篇起笔要像凤凰的头那样俊巧秀美,吸引人看。正如清代文人李渔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然而,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文章起笔难”。高尔基在《论写作》中指出:“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这“定调”二字,充分说明了开好头的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一) 古人对文章的开头非常讲究,素有“凤头”之说,比喻开篇起笔要像凤凰的头那样俊巧秀美,吸引人看。正如清代文人李渔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然而,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文章起笔难”,高尔基在《论写作》中指出:“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这“定调”二字,充分说明了开好头的不容易。  相似文献   

18.
所谓“短平快”,指的是工作方法。“短”和“快”相对于“慢”和“长”而言,是指采编周期短、制作速度快。行军打仗讲究“兵贵神速”,做好新闻“家常菜”也要讲究“文贵神速”。县级电视台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尽量减少耗时长、见效慢的长篇报道和深度报道。多从县域经济社会运行中寻找亮点,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是穆青于6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所说的“散文笔法”,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应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这个观点,提出了新闻写作应在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上,把散文讲究意境、讲究文采的特点融会于其中,以增加新闻作品的意境和现场感,使之鲜活、生动,有启迪,可读性强。长期以来,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类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十分讲究时效性。如果时效性太差,也就不是新闻而是历史了。杂谈文章呢?它也是注重时效的。当然,它的时效性不应该像对新闻那样去作要求。如果说三五天前的事实已算不了新鲜的新闻;那么三五个星期之内的事由杂谈文章引述出来作为“由头”,也不算太陈旧。 如果说把新闻报道的时效要求称之为新闻性的话,那么杂谈文章的时效要求可以称之为现实针对性。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文章,也就可以认为具有了时效性。当然也还要求引述以作为论据、特别是作为“由头”的事实,不能是太陈腐的、人所周知的故实。 白居易有一句名言:“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这里的“合”是“应该”之意。由此可见,“为时”历来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