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一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课本没有注明。有关图书资料对“射者中”的注释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投壶,一是认为指“九射梅”的  相似文献   

2.
据《博物志》所载,蜮,俗称水弩,生活在南方水中,听到有人在岸上或水上经过,就口含沙粒射人或射人的影子。被射中的就要生疮,被射中影子的也要生病,所以又叫它“射工”或“射影”。虽然这传说没什么科学依据,但用它来比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是再恰当不过了。所以这部影片的导演倒也巧妙得很,仅仅用了这么一个“莫须有”的怪物,就昭告天下,《汉江怪物》并不只是想说关于一头带来巨大灾难的怪物的故事,而是想要在这其中,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中,弈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众宾欢也。”人教版新初中《语》第五册对“射中”作了这样的注释:“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见133页)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译为“投壶的投中了”。(见150页)我认为注释、译均不妥,注释没有解释“射”的含义,而译误把“射覆”与“投壶”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射者中,弈者胜”,课文对“射者中”的注解是:“射的射中了目标。这是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这里“射”究竟指的是什么游戏呢?很多师生望文生义,认为是射箭靶之类的活动。但是,只要稍加考虑便会想到:太守和宾客们游玩了一天,虽兴致高也难免疲累,于是酿酒制菜,团团围坐,间以轻松的游戏助兴;因此,不会是再进行活动量大的射箭之类的运动。事实上,“射”亦叫“射覆”,是我国古代伴随易经占卜而形成的一种游戏。“射”指“猜度”,“覆”指遮蔽之物。即预先将物件隐藏起来,让人…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都没有注明。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其它选本的注释。《中国历代文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是:射者中(读去声),古代饮宴时一种投壶的娱乐,以矢投壶中,投中者胜,酌酒给负者饮。见《礼记·投壶》。陆德明《音义》引郑玄注云:“投壶者,主人与客宴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又作者《九射格》文:“九射之格,其物九,为一大侯,而寓  相似文献   

6.
吴应海 《初中生》2012,(Z3):126-128
正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后羿是一个神箭手,平时射箭箭无虚发。然而有一天,夏王指着一块一尺见方、靶心一寸的兽皮箭靶对后羿说:"请射吧!如果射中了,赏你万金;如果射不中,就削掉你千户的封邑。"后羿听后十分紧张,结果呼吸急促不能自控,屡射不中。夏王问其原因,有人说,后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情绪波动太大,影响了射技。考试也是如此,明明复习得  相似文献   

7.
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后羿是一个神箭手,平时射箭箭无虚发。然而有一天,夏王指着一块一尺见方、靶心一寸的兽皮箭靶对后羿说:“请射吧!如果射中了,赏你万金;如果射不中,就削掉你千户的封邑。”后羿听后十分紧张,结果呼吸急促不能自控,屡射不中。  相似文献   

8.
在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上,被誉为“外星人”的罗纳尔多一个独进8球,而且在跟德国队的决赛中连续射中2球,把夺冠呼声最高的德国人毫不留情地射“蔫”了。罗纳尔多在大赛结束时对采访的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家人”。是的,是他的家人,特别是  相似文献   

9.
今年高考,在语文界引起了烈强反响。有人感到老路子不能走了,但又不知今后的书怎公教,有人说:“花了两年心血抓课本,课本只占十六分,猜题押题操碎心,效果等于零。”有人说:“既然不考课本,要书何用!”还有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随着大流转,碰运气也有几个人上线。但是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今年的指挥捧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是一种责任;有人说,教育是一种保护;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发现,一种开发;还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沟通,一种影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如“我们要重视教育”。到底要使新生一代接受哪种教育?以何种观点、方法去教育学生?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重视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提出了“有教无类”;我们党制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对照教育定义。  相似文献   

11.
《段太尉逸事状》“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中的“都虞候”,有的版本印作“都虞侯”。按:“侯”古时写作(厂矢)。从古字形看,它是由“厂“和“矢”组成的,其义与射箭有关。《小尔雅广器》曰:“射有张布谓之侯”。由于古时以射选贤,射中者获封爵,因而称之为诸侯。这里的“侯”字义已从“箭靶”引中为一种爵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八佾篇》中的"主皮"指的是乡射礼"五物"中的"中质",即能射中箭靶,在乡射之礼中属于第二次射。"射穿箭靶"是指军礼中的"主皮",即"贯革",它是一种尚武尚力之举。将"射不主皮"译为"射礼不以射中箭靶为重"更为接近乡射之礼中借"射"来行礼乐以体现礼乐精神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 64页 :“战国初期杰出的建筑师鲁班 ,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紧接着 ,课本第 65页 ,又说鲁班是“春秋末年鲁国人”。鲁班生卒年不详 ,活动于战国初期 ,有人推论他出生于春秋末年。课本两处说法应一致。“战国初期”?“春秋末年”?$陕西省长安县第十中学@姚林庆  相似文献   

14.
一、“谁之永号”的“之”《诗经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中的“之”字,有人认为是语助词表反诘语气(如蒋文甫《诗经选译》);有人认为这个“之”字是对“谁”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如天津圹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有人译“谁之永号”为“有了安身之处谁复痛哭长吟!”“之”字未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中学课本注这个“之”字为“尚”“还”,可是有人说“这是明显的错误,”(如程希岚《古汉语语法概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一句中,“唧唧”历来有三种解释:一曰叹息声;二曰机杼声;三曰虫鸣声。这里辑录三家之言供教学参考。《课本》说“唧唧”是“织布机声”,不能说完全不对,但照应下面“不闻机杼声”。总觉不太妥当。《文苑英华》于此作“唧唧何力力”,有人便说“唧唧”是“叹息声”,照应下文“唯闻女叹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有则“弓和箭”的寓言故事,说一个造弓的人,自夸“我的弓是最好的,没有射不中的;”另一个造箭的人则吹他的箭好,“我的箭,射出去百发百中。”说也凑巧,一个会射箭的人,从他们身边走过,听到他们讲的话,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两个说的话,都不对。没有弓,发不出箭;没有箭,怎能射中目标?他一边说,一边拿弓和箭,射给他们看。这时,他们才知道:射箭,光有弓不行,光有箭也不行。  相似文献   

17.
猴年话猴     
人们常说的猴是一种泛称,包括猿。其实猿和猴处在不同的进化水平上,概而言之,有尾者为猴,无尾者为猿。猴是一种非常灵巧的动物,它的行动敏捷迅速,尤其是那一双修长有力的臂膀,能在树林间荡来荡去。三国时曹植在《白马篇》中说:“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意思是说,扬起手来,射中攀援如飞的猿猴,俯下身去,射破箭靶,形容射手高超的技术。诗人的目的虽不是写猴,但独选猴来作陪衬,可见猴的攀援能力之强。  相似文献   

18.
张鸿芩同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年制初中一册语文课本,编者对其中所选文言诗文作了较为细致认真的注释,这无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地方仍不免存在着漏注、误注或虽有注释而失之过简的现象。笔者不揣浅陋,试作补正如下: 《学弈》:“思援弓缴而射之。”对于这句话课本上注释为;“想拉起弓箭去射它。思:想。援:拉。缴:生丝绳,用它来系在箭上,射鸟用。于是把系着丝线的箭叫‘缴’。”(见课本288页注⑩) 笔者意见:“缴”,本义是生丝绳,用它系于箭上来射鸟。在这里通过借代修辞手法把它来代“箭”。那么,“援弓缴而射之”就等于说“援弓箭而射之”了。也就是说,这句话中的“弓”与“缴(箭)”是名词性并列结构,用作动词“援”的宾语。因此,“援”字便应与“弓”和“缴(箭)”二者都能相配搭才行。但课本中把“援”释为“拉”。“拉”只与“弓”可以配搭,而与“缴(箭)”便不能配搭了。我们能说“拉弓”,但不能说“拉箭”。这里犯了动宾配搭不当的毛病。查新版《辞源》中“援”字条,其第一义项释“援”为“拉”,第二义项释“援”为“持”,“持”就是“拿”的意思。这句话中的“援”字应选取第二义项释作“持”,也就是“拿”,这样就能够与“弓”和“缴(箭)”二者都  相似文献   

19.
小王、小李、小张三个人练习射击。他们都射了三枪,中靶的环数从高到低是:10、9、8、5、4、3、2、2、2环,而且这三个人射中的总环数同样多。已知他们在射第一枪时,小王射中8环,小李射中2环,小张射中3环。那么,这唯一的一枪10环是谁射中的呢?  相似文献   

20.
用同一材料写多种话题的要诀是,以“同一材料”作“靶”,以“多种话题”各自作“箭”,射中“靶”上某个点——这里最重要的是“射中”。然后将射中之点展开写,并联想相关材料,从而凸显话题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