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想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因“言不尽意、,诗人便将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立象以尽意”。所以,诗词留给读者的往往是一些多棱面的“象”,鉴赏者只有“辨象以会意”,才能与作者感情沟通,心灵相撞,真正体味到诗词内在的无穷思致。  相似文献   

2.
谢榛在《诗家直说》里提出“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一说之后,有人赞同或与他的观点一致。叶燮在《原诗》里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马里翼以“善观诗者,亦自不求甚解”作为“不必解”的依据。吴雷发在《说诗营蒯》里认为,有些诗“宜细参,不得强解”。因为,  相似文献   

3.
王义挺 《语文知识》2014,(10):30-31
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不仅十分讲究形式美、形象美、音乐美等美学特质,还十分推崇含蓄美。因为我国历代诗学评论家都主张辞约而意丰、语忌直而贵曲、含蓄而有味的创作原则。明代谢榛曾言:诗歌创作,“妙在含糊,放见作手,譬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其烟霞变幻,难以名状。”(《四溟诗话》)清代叶燮也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清人张谦宜也说:“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  相似文献   

4.
叶燮说 :“诗之至处 ,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妙 ,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 ,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言在此而意在彼。”由此可知 ,诗的意境具有含蓄性和无限性。诗人所创造的意境结构的开放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新编教材增加了古诗词的篇目 ,教师可以利用此便利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下面以《泊秦淮》为例 ,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一、发挥想象 填补空白诗因其自然特点的需要总是要用精练、含蓄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信息 ;因此诗词表达上的跳跃成为解读诗歌语言的第一障碍。它或表现为时空的压缩…  相似文献   

5.
<正>深度对话是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语文教学中实施深度对话,可使学生对文本产生积极真切的情感体验,生发更为鲜活深刻的审美认知,从而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磨砺思维能力,牧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品位。古典诗歌璀璨瑰丽、神妙深邃,是深度对话的绝佳素材。清初诗论家叶燮在《原诗》里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  相似文献   

6.
王维五绝组诗《辋川集》所载信息量非常丰富。作为审美客体,它透过模糊的意象,创造了多重不定性意绪,提供了数个多层次的未定点,让审美主体——读者凭借自己的审美想象,多维度地去作深层的哲理思考。本文结合作者的思想和经历,在这些诗的模糊内涵中,分析和探讨了“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的象下之意。  相似文献   

7.
诗词中的“象”即语句的字面含义,而“象”所表达的“意”则是语句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当诗词对“象”的描述有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时,就会导致诗词中的“象”与“意”表达上的分离,这时的后者就是“象”的语用含义。诗词中的“象”在被用来作比、被夸张和被比拟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象”与“意”的分离。“典”在古典诗词中也有同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诗词中的“象”即语句的字面含义,而“象”所表达的“意”则是语句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当诗词对“象”的描述有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时,就会导致诗词中的“象”与“意”表达上的分离,这时的后就是“象”的语用含义。诗词中的“象”在被用来作比、被夸张和被比拟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象”与“意”的分离。“典”在古典诗词中也有同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辞章之四大要素为“情”、“理”、“景(物)”、“事”,其中“情”与“理”为“意”、“景(物)”与“事”为“象”。而它们之所以能相互连结,自来虽有“移情”、“投射”之理论加以解释,却不够圆满;于是有“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或“同形说”之出现。而这种“异质同构”说中之“构”,用于解释意与象之连结,其类型究竟如何?一直不曾探讨过,于是在此特地兼顾“主旨或纲领”、“偏全与显隐”、“对比与调和”、“联想与想象”等四方面加以观察,以见“构”之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人在表述自己对诗精髓的理解和对诗进行评论时,总是提炼出一些极其简单的字来,将自己的思想凝结于其中,“象”是其中的一个概念。古人用“象”来评论作品时,未对其内涵进行直接的阐发和界定,似乎给人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玄奥感。本文试从象之义、象之意、象之神的角度剖析“象”的内涵,揭示象所蕴含的约定意味,以期发掘古人对“象”虽没明言,但早已成熟的深刻思想。  相似文献   

11.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 象入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论述诗歌的可译行性着手,把诗歌的翻译过程比作是"移植种子"的过程。要求译者译诗,要兼具读者与诗人的双重身份。并且进一步论述了诗歌翻译中应处理好的关系及策略问题,以及如何"移植"诗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能把自己从原文中解放出来,在译文中赋予其积极的意象。最后得出结论,译诗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要与原诗作者达到"神合",通过"移植种子",超越文化和语言的界线障碍,才能译出原诗的"神"之美。  相似文献   

13.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摹拟到创新的过程。他被称为"战士诗人",从时代现实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大量诗歌创作的养分,以抒发典型化的思想情感。然而,他又能冲破时代的局限,以真情实感塑造自我形象,以独特视角把握时代精神,以个性智慧实现艺术创新,并在思想和题材上进行突破,从而实现其诗歌创作的守成与越界,这显示出当代文学发展的丰富与复杂。  相似文献   

14.
“长吉体”诗歌形象,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整体风格上的差异。诗人选择了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重组世界的方式,通过非“物态化”的审美追求,汹涌澎湃的浪漫激情,含蓄鲜明的诗歌意象,使其作品具有了现代派诗歌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15.
《鸟·兽·花》是一部集中展示大量动植物形象的独特诗集。在这部诗集里,劳伦斯通过整体性的象喻世界的建立,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人与自我”这三个维度探索人的生存,从而发出人的复归与建立宇宙和谐秩序的双重祈唤。赋予自然以本质上的人格化和体系性思想的宏大幽远,使这部作品成为20世纪诗坛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6.
弗洛斯特是深受读者喜爱的美国二十世纪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朴实的语言,传统的形式,现代的思想,多层次的意义结构形成独特的风格。从接受美学上看,他诗歌的艺术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上的继承性与发展性、审美体验上的普遍性、艺术形象的象征性和作品的可交流性上。  相似文献   

17.
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小说家,但其诗歌创作也独树一帜。其作为回归诗人的定位,哈代的战争关注过程及其对战争态度的嬗变是研究哈代战争诗歌的基本前提。论文从语言、内容和思想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考察:哈代关注战争,对战争的认识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变化,哈代最终回归诗歌,是不折不扣的战争诗人。  相似文献   

18.
唐湜诗论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唐湜诗论以“统一”说为基石,以“意象”说、“经验”说、“新古典”说为理论支柱,以诗人论为诗论的内部材料支撑起风格论,从而构建起中国式的现代主义的诗学体系;为诗论的民族化,推进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派诗人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十分注重情感的自然抒发,寓情于景。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其代表作《孤独的割麦女》的每一诗节,通过对自然的描写的解析,意在发现该诗朴素的语言下所蕴含的诗人的人文思想。从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给人们展示诗的美。  相似文献   

20.
雅克·普雷维尔是法国20世纪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剧作家。他的诗歌没有复杂繁复的行文结构,没有艰深晦涩的词汇句子,却是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就犹如一股清风吹入艰深晦涩之风盛行的法国诗坛,为走向衰落的法国诗歌带来了生气,也因此雅克.普雷维尔的诗歌被称为诗歌死亡时代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