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文言文中判断句辨析 以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作谓语,主语与谓语之间构成一种判断关系,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中,常用“是”表示判断关系,而在文言文里较常用是语气词“者”、“也”,有双用“……者……也”;或者单用“……,……也”;“……者……”。另外也用“为”、“乃”、“则”、“皆”来表示的。在鉴别是否判断句时必须注意,文言文里有用代词“是”作主语的句子,不要把“是”(这、这个)误会为判断词。下面是常见的几种格式的判断句: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经常要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进行判断,这就需要使用判断句。从语法的角度来说,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由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不能直接作谓语,所以,判断句通常由主语和判断词“是”加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合成谓语来表示。文言文判断句的表达方式则明显不同。一般  相似文献   

3.
判断语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古今汉语中的判断句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些不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要用判断词,而古汉语判断句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者……也”式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也”表示判断。这是最典型、最常见的形式。例如:门)于瑜者,充兄控也。(《赤壁之战》)——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控。(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在古汉语中,还常常用这种判断句形式来解释原因。如:(3)…  相似文献   

4.
《襄阳耆旧记》为东晋习凿齿所著,在语言上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经过调查发现,判断句在《襄阳耆旧记》中的使用十分广泛,总的来看,主要具有如下特点:仍然是上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无系词的判断句”占据一定的优势;也承袭了上古汉语中的以“为”表示判断的非名词性谓语判断句;由系词“是”表示判断的判断句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都有一定程度的复杂化。这些情况表明,《襄阳耆旧记》的判断句正处在从上古汉语判断句向近代汉语判断句演化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5.
所谓判断句,是指那些用来判断主语的类属和性质的一类句子。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动词“是”来联系判断宾语,上古汉语则不然,而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直接对主语作出判断。由上古的判断句到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其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1.1〕上古汉语的判断句,往往在主后后用助词“者”提示并兼表顿宕语气,在名词(包括名词性词组)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句,表陈述语气。这样,“者”与“也”相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相比较,有其特殊的格式。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必须用判断词“是”,它同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判断宾语;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充当谓语。(一)判断句的格式一、用语气词“者”、“也”表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又可分为三种。1.主语后边用语气词“者”表提顿,谓语后边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译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判断句有哪些特点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不用 判断词“是”的。表判断的句 子,有其固有的格式。常见的形 式有四种。1、……也;2、……者……也;3、……者……;4、……。(无“者”、“也”)第一种谓语后边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张骞,汉中人也。”译为“张骞是汉中人。”第二种,主语后边加“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这种形式的判断最为明显。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第三种是主语后边有“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但谓语后无“也”字。如“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它的判断意味没有前两种强。第四种,既无“者”复指,提顿,也无“也”帮助判断。如“荀卿,赵人。”判断的意味更弱些了,是一种解释性句子,仍是判断句。 表示否定的判断就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这里要注意,“非”是对整个谓语判断的否定,而不能看作是仅对其一部分的否定。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非”不只是对“士”的否定,而是对“士之怒”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 对应的,主要要求考生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 省略句、变式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 置)等几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 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 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中常用 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相似文献   

9.
判断句是用来表示判断的。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但有时也可以用其它词类如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前者如“庠者,养也。”(《孟子·滕文公上》)后者如:“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骄也。”(《新序·杂事》以上均详见拙著《古代汉语句型大全第34—35页)这类句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实属罕见,所以不另立类。在上古汉语中,肯定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用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字。判断句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是“者”字,句尾语气词子“也”字。“者”、“也”可以不译。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句型公式,现将公式中使用的符号注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简单地说,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就是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要用判断动词来联系,如“我是中学生”。而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作判断的。文言判断句的形式较多。其基本式是:  相似文献   

11.
“是”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句式,也叫判断句,是由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和它的宾语组成的动宾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在“是”字句里,动词“是”和宾语没有直接的语义搭配关系,“是”的作用是表示判断的性质,联结主语和宾语,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具有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例如:(1)北京是我国的首都.(2)自学是我们当今造就人才的一条重要途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一文讲判断句提到,“文言里还有判断句里用‘乃’‘为’的。”举出两个例句: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并指出:“‘乃’‘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我们考虑这种说法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通常是名词谓语句。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 系词(判断词) 谓语”,而古汉语判断句(这里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是"的辨析--并论"是"作判断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在《论语》中共出现58次,几乎包含了它在古汉语中的全部用法。“是”从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动词,取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上古汉语判断句普遍不用判断动词,由此形成“句法空位”表示判断的形式。二是作为指示代词,“是”因在判断句中常做主语、宾语、状语而贴近“句法空位”,并接受“句法空位”赋予的判断性。由于“句法空位”处于无形状态,“是”在句中同时占有主语和谓语、或宾语和谓语、或状语和谓语等位置,因而产生“这是”、“是这”、“只是”等语法意义,并削弱“是”的指代作用。如果其前后的主语宾语不需指代且明确,“是”就只做判断动词了。副词修饰“是”,则是对这一演变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14.
黎瑾 《初中生辅导》2016,(15):14-21
一、概念 英语中的时态其实是两个概念:谓语动词的时和态.英语中的“时”比较多,而“态”就不多了.语态有两种: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语态是表示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说动作是由主语完成的;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接受者,即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动作不是由主语而是由其他人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论语>的判断句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主语,]谓语+也;二是[主语,]是+谓语+也;三是主语+者,谓语+也;四是[主语,]+为+[谓语];五是[主语,]+非+[谓语].可见,在<论语>中已出现了"是""为"等判断词,"非"不是判断词,而是表否定的副词.  相似文献   

16.
《国语》中的判断句都是无判断词判断句,其判断谓语有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是”不是单纯的指代词,它还有超出其指代性的语法特征,“为”具有判断主语和主语所指属性及其类别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一般认为,"也"字煞句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本文认为,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主语+名词性谓语。"《尚书》时代"是"已作为判断词。"是"不是古汉语唯一的判断词。断定判断句的句型标准主要根据谓语的性质,谓语必须是代词、名词或名词短语  相似文献   

18.
一、判断句式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句子形式叫做判断句式。教学这种句式,可以“是”字为中心讲清两点:  相似文献   

19.
刘巍巍 《成才之路》2009,(26):38-39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判断句往往用系动词“是”表示判断,古代汉语则不同,往往用固定的形式和某些副词来表示判断。要想学好文言文,必须弄清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区别及其演变规律,就这几点本文将重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刘捷 《怀化师专学报》1997,16(2):173-174
判断语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古今汉语中的判断旬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些不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要用判断词,而古汉语判断句的一叶、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