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浅层目标是体现在认知层面,即教会学生基本的字词句和具备听说读写的技能,语文教学在过程与方法中需要凸显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即语文的思想教育价值,而且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体现在小学生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深刻影响。语文是文化的根源,也是情感的家园,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思想教育真正融入语文教学中,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文性是一个非常泛的概念。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人文性是其非常注重的。语文教育人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塑造健全的人格。第二,关注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第三,尊重个人情感。语文教育人文性要求工具因素和人文因素要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够感受人文关怀。本文主要以苏教版教材为依据,阐述了高中文言文教学注重人文性的必要性、文言文教学人文性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体现以及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要体现和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要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要重视语文课对学生在文学,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正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然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渗透情感教育,离开情感教育的语文教学只能是语言文字的机械传播,也就是只体现了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还应该是人文性的体现。人文性突现了感性因素和情感因素,因此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昭然若揭了。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语文工具,又要接受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完成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完成作品思想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要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就必须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大情感教学投入,充分发挥情感的组织调节作用,突出、体现人文性的意涵,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在情感方面有所发展,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价值观的作用.语文的文化内涵很深,既是情感的载体,又具有人文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人情感,体现人文,我想谈以下浅见: 一、认识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现在积极提倡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不少语文教师还是过多地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即基础知识教学,而又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思想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注重情感培养,以发展人、提高人的精神世界为首要任务,思想文化融汇于情感人格的培养之中,体现了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息。语文人文性本质回归。成为人们的心灵之学。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摆脱传统思维的桎梏.体现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我认为,教学手段更新是实现该任务的重要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10.
语文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民族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精神面貌等的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应在反思传统、审视现实的基础上,确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即开展人文性教育,将人文性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和谐统一,把课改落到实处。然而当下的语文教学在很大层面上仍然停留在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工具性上,人文性严重缺失,语文教育呈单足前进的畸形趋势。其后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普遍厌学,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也被严重束缚。本文就如何才能尽快的从单纯的工具性语文教学中解脱出来,步入人文教育,使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正地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20):31-32
新课程标准中,将教学目标放置在人的素养养成上,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各项与兴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应当有效发挥好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应当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信念和意志、个性与能力等等,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完善。所以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探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提出具体的语文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都有体现。以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于注重其知识性,忽视了人文审美性,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这样学生阅读效率难以实现提升,对文章思想情感也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对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作用,将其合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增强学生体会与感悟的同时,也保证初中语文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性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突出其人文性特点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应通过文本教学、课外阅读、口语训练、随意文写作等多种途径来强化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使之能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这种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使得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语文的情感性,体现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中,也体现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情感,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情感美的教育?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感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敢说敢为,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情…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凸现,同时也有许多人在呼唤语文要走向生活,生活要走进语文。其实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的生活化,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就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富有诗意的,主要体现在文本的人文性上,而文本是作者美好情感与高尚思想的产物。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进行直白地说教,而是要通过诗意的语言、诗意的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思想情感。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诗意之中领悟文章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赵建民 《中学文科》2009,(13):20-20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凸现,同时也有许多人在呼唤语文要走向生活,生活要走进语文。其实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的生活化,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就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9.
《学周刊C版》2017,(14):172-173
语文自身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情感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需求,积极度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要体现和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要重视语文课对学生在文学、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