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框架作为新闻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不仅能够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态度和判断,也是媒体机构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框架研究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不少传播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随着新闻框架研究的不断增加,新闻框架的概念却变的越来越模糊。其结果使得新闻框架效应无法与其他说服效果相区分,丧失了其理论特色。厘清新闻框架的理论起源,坚持以“一般框架”为研究导向,是明确新闻框架的概念,推动新闻传播中框架理论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框架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框架理论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核心概念——框架、框架化、框架效果及其在传播学三个研究领域的运用,并对国外框架研究的新趋势——框架的整合过程模式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框架理论是当今新闻传播领域最受重视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从社会真实(事件)到符号真实(新闻内容)再到主观真实(受传者),都有一定的"框架"在影响着人们对于"真实"的认知。研究对大陆新闻传播领域内近三年(2012-2014)有关框架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得出结论:大陆对框架理论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国外成果介绍得不及时;实证研究方法运用混乱、质量一般是近三年大陆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但是凭借其数量优势、议题集中和对新兴媒介的关注,大陆框架理论研究仍有进步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为了在处理框架效果实验材料的步骤中充分体现框架建构的作用,更紧密地联系效果实验研究设计和框架的理论概念,提高框架研究的效度,本文首先对媒体框架的概念,框架话语包的各类组成元素及其和编辑部文化间的关联作了描述和讨论。基于理论分析,本文以如何在框架效果的实验中将主流美国媒体报道中国问题时常用的"政府过失"框架植入实验材料为案例,具体提出研究者需要首先确切描述该话语包内各类象征资源的主要特征,然后邀请两位以上的资深记者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编辑部文化的承载者分别处理实验材料,最后,经研究者和记者讨论后采用共同认可的处理手法和内容用于下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佩 《东南传播》2012,(2):26-28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刻板印象理论对境外网络媒体有关广州亚运的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境外主要媒体2010年11月1日至30日的所有主要报道为研究样本,利用框架理论、认知和符号理论、内容分析软件等展开相关分析。探究境外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建构作为"他者"的"广州城市形象"。研究发现,境外广州亚运报道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它通过设置议题框架、话语置换与议题转移、报道弱化与强化等策略,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操控,呈现出一个逐步"去简单化的广州形象。"  相似文献   

6.
周倩 《大观周刊》2012,(7):18-18,24
评价理论由詹姆斯·马丁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考察语言和价值观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介绍了评价理论的产生和理论框架,随后主要运用态度系统对《时代周刊》中由南希·吉布斯写的《年度人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简析框架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框架研究(framing research)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研究媒介与民意关系的新典范".20多年来,框架理论被广泛引用,国内外分析和研究框架理论的文章也很多,呈现出一种开放式、多元的取向,但是国内全面介绍该理论的文献却并不多.  相似文献   

8.
李晨宇  王迪 《今传媒》2023,(11):96-99
框架理论作为媒介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在体育赛事报道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本文运用框架理论模型,以《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为分析样本,通过比较报道中的内容主题框架、结构框架以及话语框架,研究中美主流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上的不同,旨在为未来我国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强 《中国出版》2015,(8):19-24
框架理论受到我国传播学界高度关注,但由于缺乏对原始文献解读与对国外研究现状的完整把握,我国的研究沿袭了美国的窠臼,并将"框架化"(Framing)误译为"架构"或"构型化",造成了新的理论混乱。自梳理从贝特森到戈夫曼的框架理论文献入手,剖析了美国框架理论研究的阙失,提出戈夫曼的框架理论是基于人类学视角,以象征互动论为基础,将隐喻作为情境定义来分析人类传播现象的理论建构,为框架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袁侃 《今传媒》2016,(9):72-73
媒介框架理论为研究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确立了一种视角,本文选择国内电视媒体报道魏则西事件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深圳都市频道和法治频道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他们的新闻框架。同时,又通过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接收电视媒体报道事件的特殊框架。通过比较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我们的预设:电视媒体在报道特定事件时只呈现此事件的一部分,受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报道时也会有一定的偏向,他们各自有自己特定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十世纪80年代早期,框架理论被引入到大众传播领域,新闻事件的报道研究多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从此更加深入和系统化。由于框架理论的运用多与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故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更强也更具有说服力。本文以许多关于框架理论运用的文章为基础,旨在说明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迟金宝 《新闻世界》2014,(3):104-105
缘起于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以其对社会事实选择与重组的价值被引入新闻界,在媒体传播应用中方兴未艾。以往的框架理论研究定位于实名媒体框架和匿名受众框架。随着微传播的兴盛,微博上活跃的实名受众已进入媒体框架。选择与重组在实名微传播的媒体环境下,势必会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媒介特质,甚至是畸变,这也是框架理论新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人民日报》2017-2022年高铁类交通报道的传播内容展开研究,运用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探索高铁类交通报道的特征,如重视多元议题设置、多元叙述方式;讲好交通故事、强调正面宣传;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增强阅读体验等。丰富交通报道研究,对媒体优化传播内容、建构中国高铁形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婷婷 《东南传播》2013,(7):106-108
在框架理论视野下,政务微博由于其文本和互动的框架导致其产生特定的框架效果,本研究着重分析政务微博的受众影响力和受众认知态度。本文通过分析受众认知等框架效果差异显著的两个机构微博和两个公务人员微博,根据受众偏好反向探索受众对政务微博的文本内容、形式和互动话题的框架偏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Web保险信息的语义分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Web保险信息用户需求的准确性、连续性特点,原有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检索方式已不能适应用户的需求,因此试图应用框架语义学理论,从语义层次上对保险信息相关的词语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从已建立好的保险理赔语料库中抽出一篇文本进行研究,描述其所需的部分框架及其关系,并提取文本框架相关语义信息,对文本进行语义标注。  相似文献   

16.
贺晓栋 《东南传播》2012,(8):184-186
本研究采用国外学者提出的框架理论,运用量化的方法对《华西都市报》2008年8月至2012年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报道中新闻框架的使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都市报灾后重建报道中各个新闻框架都有所呈现,其中人情味框架使用最多;不同的新闻框架需要借助不同的新闻选题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庞钊  高梦鸾 《新闻世界》2013,(7):241-242
【摘要】本文以框架分析理论为基础,以《人民日报》1993年-2012年底的转基因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的转基因报道框架、试图传播和呈现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其之初确定的内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指引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以新闻框架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框架.在本次研究中抽取2010~2015年获奖作品的电视新闻进行分析,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析这些获奖作品背后隐藏的新闻框架,以及发现影响新闻框架的选用和变化因素,从而可以准确的把握与利用新闻框架进行更好的建构,实现其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19.
首先给出网络数字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的内容框架,然后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搜寻、消费者网络信息搜寻3类研究统一到该内容框架之下,对内容框架进行细化拓展,系统介绍各个部分的具体研究内容及其进展,并指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沈爱君 《今传媒》2016,(2):45-47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直都是媒介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争议性事件、框架理论等概念的梳理,从传统媒介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编码—解码理论视角出发,分别讨论了争议性事件报道中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和相应的互动策略,从而为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