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辽宁地市一级的党政官员不是很太平:有的在国外坐直升飞机考察死于非命;有的在深夜驾驶轿车狂奔不幸身亡;有的因严重走私命系囹圄;有的因火灾死伤惨重脸面无光。于是民间便有了顺日溜:某某敢上九天揽月;某某敢问路在何方;某某敢把牢底坐  相似文献   

2.
我爱读报,发现报纸上“解决”这词儿使用率尤其高,经常映入眼帘的醒目标题是,某某领导深入基层“解决”了什么问题;某某单位解决了困挠职工多年的什么难题;某某地区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了群众普遍存在的什么困难;某某部门,领导敢于碰邪,“解决”了职工反映强烈的什么问题。 既然是解决,我就想知道是怎么解决的,解决的结果如何。可时常是很难找出实质性内容。所谓解决,不过是订了几条纪律,发了几条规定,健全了几条制度,重申了几条禁令,以及为解决问题而开了多  相似文献   

3.
权威人士说,新闻理所当然地反映变动中的事实。如果是这样,那末用事实说话,应当是新闻写作和编辑的基本要求之一,新闻导语更是如此。然而,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常识,至今并未引起一些新闻采编者足够的注意。打开我们的报纸,运用呆板的、乏味的一般概念作为导语的新闻作品,几乎比比皆是。诸如“某某厂坚持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某某乡立下愚公志,战胜了自然灾害,夺得了农业丰收”;“某某中学运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上进”;“某某局通过整党,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我们党关心群众生活的优良传统”等等。记得二十五年前,本人从事新闻工作时起,写  相似文献   

4.
从新闻业务层面看,中国新闻宣 传中政治缩合语、口号式的套话和程式化、模板化、脸谱化的写作套路令公众不满。而且越是重要的新闻、越是重要的人物出现、越是重要的讲话、越是重要的外事会见、越是重要的发奖大会,媒体往往越是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式化。 例如发奖或表彰大会的报道模板:某某部门、于某日、在某某地方、举行了某某大会、中央某某、某某、某某、  相似文献   

5.
《河南日报》1988年5月23日头题发表的《农民负担问题透视》是一篇既有深度,又有力度的好通讯。农民负担重,是当前农村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敏感的问题之一。有关报道,已经有了很多。但以往多是平面、单一地反映事物:要么是肯定性的,某某地区粮食丰收,农民喜交爱国粮;某某地方采取什么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某某专业户自愿捐款(或集资)兴办什么公益事业等。要么就是否定性的,某某县、乡干部违背政策,强行摊派,引起农民不满情绪,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等等。其中不乏偏激之词,缺乏客观、具体、冷静的分析,因而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外向型经济”的企业,故某某县、某某乡有多少出口创汇的企业,就想当然地把某某县、某某乡说成有多少个“外向型经济”的企业,甚至有的县、乡领导在向记者和通讯员介绍情况时也是如此说,难怪我们一些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如此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外向型经济?据笔者所知,  相似文献   

7.
日前,大多数电视短新闻(1分钟左右的新闻)有细节的少之又少,这些新闻大体仍沿用老套的"导语+文字+某某说+文字+某某指出+文字+某某说+文字+某某强调+文字"的固定模式,进而出现了新闻节目受众萎缩,收视率节节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一老吃一样的东西,腻味;老穿一色的衣服,单调;电影老是慢镜头,人们就摇头;舞台上老是八个戏,人们就不看了:凡事不能老套。为什么记者(泛称,包括编辑、评论员等等)写的文章(泛指新闻、通讯、评论等等)老是一个样呢? 近两年来,小说、话剧、诗歌、绘画、歌曲……不断有创新的作品出现,不但题材多样,表现手法、风格、意境都有新的的探索。相形之下,新闻作品多数面目依旧,老套居多。新闻没有个性。“会议认为”、“会议指出”,报道什么会议都管用;“某省某县认真总结了某某经验,落实了某某政策,取得了某某成绩”、“某地区从上到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健全  相似文献   

9.
为了方便工作,如今很多媒体都对记者进行分线,有的记者就被分配专门跑会议。老是听会、写会,时间一长这些记者往往形成了固定的会议报道模式:导语部分、何时何地召开何会;主体部分,某某领导出席并讲话,领导说、领导指出、领导强调等等;结尾部分,某某领导也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什么决定或者会议号召云云。这样的会议消  相似文献   

10.
照片作为档案,它真实可信地表达了当时的活动场景氛嘲、环境,在宣传、教育、生产、科研等方面的利用价值相当高。如城建照片档案可以看到城市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某某城市、街区的新旧对比,某某工程关键阶段的施工现状(比如某建设工程、隐蔽工程施工、地下管线预埋现状等);某某事件的瞬间(比如某建筑定向爆破、汀河截流等)……以上这些仅仅以文字记录是不够全面的,结合照片才能图文并茂地记录。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多数电视新闻(一分钟左右的短新闻)有细节的少之又少,这些新闻大体仍沿用老套的"导语+文字+某某说+文字+某某指出+文字+某某说+文字+某某强调+文字"的固定模式,进而出现了新闻节目(包括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受众萎缩、收视率节节下降的趋势.若在细节上下一番工夫,就会使电视短新闻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2.
在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一家电视台播放了表彰“三八”红旗手、巾帼十杰颁奖大会的新闻,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主席台上的领导坐满了几排排,某某书记、某某局长、某某主席、某某主任,报了官衔报姓名,镜头放了一遍又一遍,人人出头像,重要的出特写,而到了播放大会表彰的“三八”红旗手、巾帼十杰时,一扫而过。即使是在领导为先进人物颁奖时,也要照顾领导情绪,给个正侧面,而给领奖者一个  相似文献   

13.
想想穷人     
在某些报纸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消息:某某一顿饭吃掉上万元;某某花几万元买一条狗;某某离婚一次给对方精神赔偿费上百万元;某百万富翁广告征婚……好像中国如今已没有穷人了,进入了大款时代。 当然,传媒报道这些东西也并非完全没有必要。现在富人越来越多,把富人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暴露一下,引以为戒,对引导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大有裨益。但却不可宣扬他们的奢侈与脱离中国大多数人生活水平的豪华。我国的穷人还不少,国家公布的数字是5000万人。这5000万人连温饱尚未解决,他们为衣食发愁,为孩子没钱上学而苦恼。此外,还有…  相似文献   

14.
1976年10月6日,我在这一天一过中午,就感觉到了不正常.汪东兴过一阵子就通过他的秘书把电话打到我的家里:派你的司机小王,到某某同志处,接上他送至汪东兴同志处;再派你的司机小王,到某某同志处,接上他送到汪东兴同志那里……  相似文献   

15.
经常会在报刊上看到:“某某,厅长……小学文化”、“某某,省委书记……初中文化程度”、“某某(中央领导同志)……高小文化”;或者在有些部门要求填写的个人履历表中往往有“文化程度”这一栏;这里所说的“文化”、“文化程度”,按文内意思显然是指“学历”也不等于“文化”;学历低的不一定文化水平低,如《半夜鸡叫》的作者高玉宝高小没读完就辍学了,又如世界有名的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也只读过小学,但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低;而学历高的未必就一定文化水平高,如靠交白卷获取高等学历的张铁生和一些靠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报纸版面上,会议新闻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即开头是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接着是会议指出、会议认为、会议要求,再加上某某说、某某指出、某某强调、某某认为,最后再来个“会议圆满、胜利结束”之类,把个会议新闻写成了千会一面、千人一腔的会议公报。结果是,编者为难,读者生厌,无法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据新华社统计,北京每月召开的全国  相似文献   

17.
报章中,有些概念习惯于用固定的词语去表述。在新闻语言提倡自身改革、追求自身特色时,一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沿用下来的词,该琢磨琢磨了。 如;动辄某某“战线”要打好某某“战役”,某某“战斗”要符合某某“战略布署”。 历史地看,这些在我们的新闻表述语言中熟得不能再熟的词,形成于战争年代。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的条件,依武装生存的各根据地实际上都是军政一体化,最重要的是赢得战争。以军事报道、军政一体化的政权建设为中心的各类报道,自然要使用大量军事词语。那时的记者大多随根据地的军事活动而活动,而生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北京一些中小学组织校庆,一些历史较久的学校追溯校史,常提到某某宗学、某某觉罗学或某某八旗官学、八旗学堂.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些都是清代建都以后,在北京为八旗子弟设立的学校的名称.八旗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创建的制度,后来成为兵籍编制.清朝在北京建都后,在北京内城驻八旗.驻地分布如下: 正黄旗:德胜门内;正红旗:西直门内;镶黄旗:安定门内;镶红旗:阜成门内;正白旗:东直门;正蓝旗:崇文门内;镶白旗:朝阳门内;镶蓝旗:宣武门内.设立的学校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增色添彩,令人过目不忘;而一个淡而无味的标题,常使人视而不见。可见,标题制作是新闻工作者“十八般武艺”中重要一环,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 目前,虽然县市台已逐步开始重视标题的制作,但整体效果却不尽人意。一是“套路式”标题多。如会议报道的标题,往往是《我市召开某某会议》;领导活动报道的标题也是《某某参加某某活动》;工作经验性消息常常是《某某局工作力度大效果好》等等。这样的标题尽管也揭示了新闻主题,但千篇一律,令人厌烦。二是“仿古式”标题多。如写医生就用  相似文献   

20.
有人居然如此评论,说是眼下三百六十行里,最好干的一行当数记者或者编辑。理由十分简单,亲眼所见有记者还是编辑,不过是到会上逛一逛,要材料翻一翻,拿出笔勾一勾,用浆糊贴一贴,最多加上几句“某某指出”、“某某强调”、“某某认为”、“某某要求”,“某某号召”之类,即大功告成,报上登载出来,文前或者文后还能署上自己的尊姓大名,好不光彩!如此比母鸡下蛋还轻松省心、名利双收的美差,真叫人羡煞……这显然偏激得出奇了,如同天方夜谭。对于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十分不恭,而且极其不公。倘若我们报上发表的都是此类货色,想必报社大门早就关了;如果记者、编辑出手的全系这种东西.恐怕饭碗全都砸了。但是,静下心来翻阅一下我们的报章,包括企业报刊和工人报刊,我们又不能不承认,有的版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