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实施新课程后,语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体验,不以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等方面,可以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时常能把课堂上的时间留一些给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这样做的目的和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
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根据传统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千夫”指的是敌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据《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众人;指,是指责之意。亦作“千夫所指”。《现代汉语词典》:“千夫,指众多的人”,例句也有“千夫所指”。《汉语辞典》:“‘千’通  相似文献   

3.
4.
5.
我有一个儿子,一个最恼人的缺点是不肯吃苦药,得了大病也不肯吃苦药,有时因治病的需要,不得不用棍子逼着吃下苦药,甚至还给他灌过苦药,可是,用这些方法吃下的苦药不是吐出来就是呕出来。总之,不知是心理原因还是生理原因。我儿子反正不吃苦药。有道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可对我儿子而言。只要药苦,即使再“良”也毫无价值。好在也还有一些良药不苦,甚至“甜”,否则就真是无药可吃了。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一册《琐忆》文后所附资料谈及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诗,说“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辩证地统一在他的身上,统一在他的性格里……诗里的‘千夫’和‘孺子’是对立的,因此,鲁迅不能不表示‘横眉冷对’和‘俯首甘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8.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在俄罗斯帝国的国土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自1925年~1940年有10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加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联共15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土基本定型,1990年3月11日~1991年12月16日,除俄罗斯以外的14个加盟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散。目前很多场合人们都将苏联称为“前苏联”,这种提法大可商榷。始成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奥匈帝国…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后一部分,提到了鲁迅《自嘲》诗中的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解释道:“‘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  相似文献   

10.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11.
12.
凇戎同志在《关于‘千夫’质疑》一文中(本刊今年第三期),认为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我以为还是解为敌人更妥贴,试谈以下三点。第一,《汉书·王嘉传》里,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句前,明白地写着“里谚曰”,可见这个成语当时已是广泛运用,《王嘉传》只是借用。而借用甚至是引用往往是各取所需。所以“千夫”的本意,单凭《王嘉传》来解,未必正确。这个成  相似文献   

13.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14.
贵刊2006年第5期(上半月)刊发了张修文老师的“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辨析”一文,原文认为“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的说法不确切”,认为“向心加速度应该是描述线速度这个矢量(大小和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不应该单纯理解为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笔者对原文的举例、所用公式和结论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困扰”的质疑王言吉偶读周贝隆先生《我国职业教育方针刍议》和石伟平先生《我国当前职教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两文均十分严峻地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困扰”,且指出这种“困扰”,正是国际著名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比较教育中...  相似文献   

16.
偶读周贝隆先生《我国职业教育方针刍议》和石伟平先生《我国当前职教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两文均十分严峻地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困扰”,且指出这种“困扰”,正是国际著名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比较教育中心主任福斯特教授早在30年前就归纳出的“谬误”。两篇文章虽然语出惊人,但毕竟个多数职教同行不敢苟同。《思考》一文,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不但没有给我们带来预期的实效,相反产生了令“倡导者”大惑不解的问题,其一是职校生“流学率”高于普通学校,其二是职高毕业生不如普高生受欢迎,许多…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演绎推理》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推理的过程必须正确,推出的结论才可靠:(1)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2)《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3)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错在哪里?文章解析说:上面这个三段论中,“鲁迅著作”在前提(1)、(2)里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1)里表示所有的鲁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否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 ,是衡量课堂教学优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 ,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案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实中存在的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 :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不停地问不停地讲 ,根本没有学生“质疑”这一环节。即使有的课设有“质疑环节” ,但也形同虚设。或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可教师仍按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教学。究其原因是 :如…  相似文献   

19.
“提出质疑”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①专家对公务员录用标准提出质疑。(中国法院网) ②一些专家学者对“依法治党”提出质疑。(《每日文萃》)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什么时候起,报刊上出现了“提出质疑”这一说法。先请看下面的例句(下划线为引者所加):①一位同事指着某大报上一条粗黑的巨幅标题《众委员共商国是》提出质疑……(《国事和国是》,某报1993年6月20日第2版,转引自《咬文嚼字》1995年第10期31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