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份借杂志在黑龙江省召开工作会议之际,黑龙江省教育信息中心王文波主任介绍本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时说到,在黑龙江省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方面,建议你们到大庆看看,在大庆石油适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的带动下涌现了一批热心教育信息化的行政领导及热爱教育信息技术的老师,而且他们将此项工作搞的有声有色。就这样我们踏上了铁人王进喜奋斗过的这片黑土地、走入了大庆这个先有油田后有市的工业城市,几天的参观,让我们惊叹,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信息中心周爱萍主任(大赛的组织者之一)对去年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大赛的介绍。特此整理,推荐给全国的广大同行,希望能有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末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在该会议上做出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小学校教育信息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多年来立足教育信息化实践,致力于传播教育信息化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研究成果,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以及对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做"教育信息化的好参谋、教育技术应用的好助手"。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本有思想、有广度、有深度,在同  相似文献   

5.
2000年10月25日,国家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在该会议上做出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履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等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朝阳市出台了朝阳市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组织实施,全市成立了朝阳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委员会,下设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中心,负责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规范等责任。各地成立了相应的管理领导机构。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有力地加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保证对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投入,把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列入经常性教育经费中,保证了建设工程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朝阳市还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规划,培养出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把信息技术能力与水平作为评选先进教师及教师任职、评聘和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潘红伟 《考试周刊》2008,(53):172-17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日渐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该如何整合,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采取哪些措施,本文作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刘士忠  李会华 《文教资料》2006,(15):182-183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等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全球信息化趋势,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推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与发展战略。近10年来,信息化投资累计达1000多个亿,建成中小学校园网35万,高校几乎每校一网,可是网络在教学中的利用率不足10%。教育信息化到今天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透过各种形式的课件大赛、示范课和公开课所带来的表面上的热闹场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三种基本模式作一探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  相似文献   

12.
苏斌 《教育艺术》2003,(9):34-36
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明确提出了将信息技术课程列为中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朝阳市出台了朝阳市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组织实施,全市成立了朝阳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委员会,下设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中心,负责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规范等责任。各地成立了相应的管理领导机构。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有力地加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保证对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投入,把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列入经常性教育经费中,保证了建设工程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朝阳市还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规划,培养出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把信息技术能力与水平作为评选先进教师及教师任职、评聘和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资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信息处理能力"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现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基本模式等作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化脚步的不断深入,在中小学当中信息技术教育也得到了普遍的推广,而且在不断地进行改革,现在,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彻底走进了校园和师生的生活。新课程的标准也在走进校园,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也在不断地改进。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做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在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至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为此,教育部把“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作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也在积极地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策略及模式。  相似文献   

18.
尚平 《学周刊C版》2011,(8):202-202
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新视点,同时也是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那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应如何有效应用?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此我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内涵、基本要求以及课程整合的几种模式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对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地调查发现,该省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与教育部规划的"在2010年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加快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步伐的措施,供地方和学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