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母亲并不是那种贤妻良母型的女人。打我记事起,家中的一日三餐外加夜宵和下午茶都是父亲的事。可是,自从父亲换了工作后,就没有时间给我们做饭了。没办法,我那只会煮方便面的母亲,为了她亲爱的女儿只好学着煮米粥了。在烧焦了几次米饭、烫了几个水泡后,母亲的米粥也煮得不赖了,而且对做粥表现出极大的兴  相似文献   

2.
父亲并不是一个会做饭的人。从我记事起,家中的一日三餐外加下午茶和夜宵,都是由母亲亲自做的。可是,在母亲换了工作后,她的时间表就像上帝故意安排过似的,完全与我的生活规律交错开来,除了早餐能勉强应付,晚饭就是她插着翅膀也来不及飞回来给我做了。于是,我的父亲——我那只会煮方便面的父亲,便开始在黄昏绮丽的晚霞中,独自守着袅袅的水蒸气,为他亲爱的女儿煮米粥。  相似文献   

3.
打我记事起。家中的一日三餐就都是父亲一手操办的。可是,自从他换了工作,就再也赶不及回来给我们做晚饭了。于是.我那只会煮方便面的母亲,便开始在绮丽的黄昏中,独自守着袅袅的水蒸气,为她亲爱的女儿煮米粥。  相似文献   

4.
幸福粥事     
打我记事起,家中的一日三餐都是父亲操持.可是自从父亲换了工作后,就没时间给我们做饭了,没办法,我那只会煮面条的老妈,为了她亲爱的儿子,不得不学着下厨. 在烧焦了几次米饭,烫了几个水泡后,母亲的厨艺有所进步,尤其是她熬的粥,相当不赖,而且她对此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原本只去超市采买的她开始频频出现在熙熙攘攘的菜市里,买回各种蔬菜,搭配出不同口味的粥.一个中午,二叔来我家尝了母亲煮的粥,赞不绝口,母亲做粥的热情越发高涨了.  相似文献   

5.
父亲去世后,我将母亲接到郑州,不让她回老家,因为那里保留着她和父亲生活的太多痕迹,这些痕迹会日复一日地让母亲联想到父亲。还有,母亲相信老家一种说法,老夫妻走了一个,另一个不出三年也会跟着去。所以我坚持让母亲住在郑州,直到父亲三年的祭日过了,我才对母亲说,明年春天,你可以回老家住几天。于是,去年春夏,母亲在老家住了三个多月,我接她回来后,发现她身体明显好于在郑州时,我就问母亲原因,母亲说:"人是离不开太阳的。在城里,你整日寻着晒太阳,到乡里,太阳一直跟着你。"  相似文献   

6.
父亲去世后,我将母亲接到郑州,不让她回老家,因为那里保留着她和父亲生活的太多痕迹,这些痕迹会日复一日地让母亲联想到父亲。还有,母亲相信老家一种说法,老夫妻走了一个,另一个不出三年也会跟着去。所以我坚持让母亲住在郑州,直到父亲三年的祭日过了,我才对母亲说,明年春天,你可以回老家住几天。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 1米 75 ,我的母亲 1米 6 8。父亲和母亲谈恋爱时 ,父亲剃着平头 ,母亲留着长发。认识父亲的人说 :“那是谁家的闺女 ,真漂亮 !这傻小子还真有眼光。”认识母亲的人见了说 :“小伙子真是体面 ,这姑娘福气好啊”。秋收的季节 ,母亲没带上什么嫁了过来。父亲和母亲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很勤劳 ,母亲很贤慧。父亲干完农活就到水田里去捉些鱼虾 ,用荷叶包着拿回家 ,煮了给母亲补身体。母亲怀了我 ,就在家里煮煮饭 ,给公公婆婆端点水。那个小阳春 ,我从娘胎里出来了 ,从此 ,家里多了个我。母亲把我托给了公公婆婆。母亲剪了长发 ,和父亲…  相似文献   

8.
冯海倩 《大学生》2013,(3):42-42
自从我在小学二年级的一堂烹饪课上学了如何煮牛肉粉丝起,母亲大人发现她的女儿饭庄乎不需要她教就对厨房里的各种物什的用法了如指掌。此时,父亲大人发现他的女儿似乎特别喜欢在厨房里倒腾来倒腾去,有时花整个一下午时间在厨房里才端出几颗红豆糯米糍。不久后母亲大人也开始觉察到女儿对她包的馄饨的大小、切菜的厚薄、摆盘的形状颇有微词。继而父母两人达成统一:让这姑娘从厨房里滚出去。  相似文献   

9.
正自从我在小学二年级的一堂烹饪课上学了如何煮牛肉粉丝起,母亲大人发现她的女儿似乎不需要她教就对厨房里的各种物什的用法了如指掌。此时,父亲大人发现他的女儿似乎特别喜欢在厨房里倒腾来倒腾去,有时花整个一下午时间在厨房里才端出几颗红豆糯米糍。不久后母亲大人也开始觉察到女儿对她包的馄饨的大小、切菜的厚薄、摆盘的形状颇有微词。继而父母两人达成统一:让这姑娘从厨房里滚  相似文献   

10.
为母亲洗澡     
从很小的时候离开母亲,二十几年过去,母亲在我的奔波与忙碌中不知不觉地老了。儿时的记忆中,母亲身材瘦小,但健康开朗。她简朴勤奋,又精明能干,父亲英年早逝后,她就独自撑起当时我们那个孱弱  相似文献   

11.
母亲今年64岁,父亲几年前去世后,她一直独居。我因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陪伴她。  相似文献   

12.
卢科 《成长》2005,(10):16-17
我是7岁那年才见到父亲的。恢复高考后父亲上了大学,那时候他还不知道母亲已经怀上了我,等母亲知道后写信告诉他,他一个字没有回,也再也没有回过乡下的家。见了面才知道,父亲在省城早已经又结了婚,并且有了一个小妹妹。他将我们安排在招待所里,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给我。可是母亲的神惰很寂寥,我几次看到她背着我哭。在父亲的努力下,我们搬迂到省城,母亲被安排到了一个街道企业,而父亲,只能偷偷地偶尔来看看我们。  相似文献   

13.
母亲疯了。因为我和她看到父亲跟刘辣椒在一起鬼混。母亲与父亲发生争执,父亲火气上来了,便暴打母亲,母亲的惨叫声一次又一次在屋顶上响起。而这时,我是什么也不能做的———除了哭。母亲朝我们这边爬过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和妹妹。那眼神充满恐惧、绝望、愤怒与乞求,也许她以为她就要死了,她得在死前拥抱一下她的骨肉。我的哭声盖过了母亲的呻吟,她无力了,仰躺在地,眼睛闭着,喘着气,满嘴泥土。父亲还在骂些不是人话的话。我和妹妹哭着,父亲骂着……母亲睁开了眼。突然,她笑了———像极了邻村疯了20多年的六子。我吓住了。父亲也吓住了,…  相似文献   

14.
她的刘海     
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我也是父亲的第二个孩子,我是父亲和母亲的孩子,而那个女孩,她不是,我管她叫姐姐。后来我和母亲搬出了那个家,那个时候我还只和母亲的梳妆台一样高。离开父亲的时候我抱着自己的玩具被母亲抱出了家门,头靠在母亲的肩窝里,没有哭。从此,我们走出了那座房子。父亲说:“我送你。”母亲微笑着点头:“我该走了。”父亲为母亲打着伞,雨水滴湿了母亲的左肩,我看见了。自我满月就一直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母亲不在,她为了那个姐姐把我放在这儿,她说太忙。打小我的印象中只有两位老人的存在,而忽略了母亲,那个太忙的母亲。…  相似文献   

15.
我的父亲是个哑巴,身材是二等残废——1.62米,皮肤黝黑。就这个模样,他还是个抢手货,很多媒婆上门来为他提亲,他还挑肥拣瘦的,后来,他看中了我的母亲。我母亲毫不迟疑的答应这门亲事,并不是她看中了我的父亲,她是看中了他的家庭。我爷爷是小学教师,每月有一百多块工资,奶奶、父亲都是好劳力,家里没有吃闲饭的,日子在方圆几里内是比较好过的。而母亲的家里很贫穷。母亲进我家门后,初来乍到,只图日子好过,她与哑巴父亲的关系说不上亲密,可大面上还过得去。第二年就生下了我,奶奶高兴得脸上都绽开了花,欣喜地说:是个男孩,我们张家的香火续上了…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     
父亲已八十有余,仍单独生活,可他有四对儿女,却无一人在其身旁。母亲在世时,父亲忙于家中几口人的口粮,整日在外劳作,不曾做过饭,洗过衣。香港回归的那一天,母亲去了,离开了她的八个儿女,离开了她相濡以沫的丈夫——我的父亲。那时,我在家乡上班,能经常看到父亲,他很消极,他常说,他听到母亲在他床边哭泣。从此,父亲就日渐消瘦下去,眼中没有了往日的明亮,笑容也逐渐从他脸上消失。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和蔼的容颜失去了温暖,变得漠然。我们想法劝慰父亲,并且拿走了与母亲有关的一切物品。可我知道,我们拿不走母亲几十年留在父亲脑海中的记忆。也只能让时间去淡化它,使它不再凸现在父亲眼前。  相似文献   

17.
一对耳塞     
多年来,母亲的起居一向极有规律,早睡早起.那晚她和平常一样,一边听收音机,一边就睡着了.我奇怪地问父亲,母亲怎么戴着耳塞就睡了?父亲正看电视,怕我惊动了母亲,赶紧转过头冲我说,别弄醒她!尔后才慢悠悠地给我解释:她呀,迷上京戏好多年了,不听上几段睡不着的.  相似文献   

18.
父母的爱情     
父亲是个工作狂 ,身体虽然不好 ,但却总是没日没夜地工作 ;而母亲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 ,洗衣 ,做饭 ,她温柔地对待每一件事。平平淡淡 ,日子一天天流逝 ,在父母之间 ,我并没有寻到爱情的影子。但在我身边人们的口中 ,父母是公认的模范夫妻。百思不得其解的我 ,开始注意家里的一些琐琐碎碎的小事……我发现 ,母亲每天晚上都会煮一碗稀饭 ,我知道 ,那是为父亲准备的宵夜 ;我发现 ,客厅的灯 ,总会亮到凌晨 3、4点 ,我知道 ,那是父亲下班的时间 ;我发现 ,母亲又开始织一件深蓝色的毛衣 ,我知道那是父亲喜欢的颜色 ;我看见 ,父亲又提回一袋梨子 ,…  相似文献   

19.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今年整整八十岁了。她从十七八岁高中肄业后,便在渭北山区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员。在她的身上既有教师特有的智慧,又有农村妇女的善良、淳朴。她对我言传身教,使我受益终身。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母亲领着我去彬县看望父亲。我见父亲的一位同事的打火机稀罕,便偷偷拿了去玩。当母亲发现时,我们已  相似文献   

20.
罗海亮 《广东教育》2004,(10):64-64
年过半百的父亲因车祸匆匆离世,五内俱焚的哀痛就开始袭击母亲与我,非亲历者不能深切体会。父亲是木匠,生前母亲在他的作坊里帮助忙点手活,也算一个工作;然而他走后,她便无力为之,闲赋在家——由忙到暇更增添母亲的哀戚愁绪,我不只一次见到母亲偷偷地哭。我看在眼里,伤在心头。母亲出身农家,只念过几年小学,操劳几十年,不料中年遭遇这等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