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9月12日《中国青年报》刊载了一则新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中学语文教材。要问什么理由,也很简单:七成学生认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  相似文献   

2.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3.
备课资料背景教科书认为,《背影》写于1925年。据季镇淮著《朱自清先生年谱》:“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先生30岁……10月11日,《唱新诗等等》一文写成。同月,写散文《背影》。”《背影》反映的是民国六年前后的社会现实。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所编《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朱家也“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相似文献   

4.
《背影》是朱自清影响最大的抒情名篇之一,语言虽朴实平淡,字里行间却饱含着真挚感情,吸引、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选取张培基先生英译的朱自清散文《背影》为文本素材,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对译文进行分析。总的来说,该译文遵循了目的论"三大法则",即"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很好地传递了原文完整的意义,实现了译文的"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相似文献   

5.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6.
有位老师执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上课,就问学生:"今天我们来学习《背影》一文,最令你感动的是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段内容?"这样的提问设计未免太突兀了,甚至令学生一头雾水,就连听课的老师也有些无所适从,找不着头绪。阅读教学一定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整体感知——局部揣摩——整体升华"的过程。这符合一般的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  相似文献   

7.
<正>前不久又有网传说"朱自清《背影》因写父亲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引起一片哗然,后来虽被证实为误传,但也反映出许多人对《背影》的误读。《背影》并非单纯赞颂父爱,在文章中朱自清对父亲违反公德的行为当时其实也是颇尴尬颇无奈颇不满的,这是我们教学  相似文献   

8.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作。文章抓住"背影"命题立题,表达了亲子之爱这一主题。赏析这篇名作应抓住其中描绘的四次"背影",仔细品味,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9.
在评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曾有一句人格的话:“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确,在《荷塘月色》中,景物、情感、月光等一切无不是“淡淡的”。如今教材编者在编辑《背影》这篇叙事抒情散文的练习时,也引进了“淡淡的哀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和《背影》一起被誉为朱自清散文中的"双壁"。如果说《背影》通过淳朴的叙事,以美德与真情激动着千万读者的心,那么《荷塘月色》则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带给读者是一种美的享受。《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高三以来第一篇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初中学习过朱自清  相似文献   

11.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细节的雕琢是作者在文中运用最成功的一种表现手法。细节的捕捉,来源…  相似文献   

12.
在亲子之爱的百花园里,朱自清的《背影》是难得的娇艳的一朵。“背影”式的亲子之爱、父慈子孝,是人间至情、家庭美德,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作品《背影》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如果说非要在现代散文中选出最优秀的一篇,相信朱自清的《背影》会是得票数最多的。个中魅力究竟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14.
季羡林先生认为,读朱自清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不应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对此,您持什么态度呢?您是如何评价这一佳作的呢?主持人:火龙果  相似文献   

15.
在写父亲的作品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在于作品中流露的父亲深厚情意感人至深,而且在于这种深情所投射的对象——“背影”上。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背影”这两个字越来越引起了我对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用词严谨,结构布局缜密,思想感情充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仿写佳品。对《背影》进行简析,并论述《背影》对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谈到朱自清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文章发表后,一直为青年读者所喜爱,历届中学也都把它选为教材;当作者逝世时,有些中学生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见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背影》作于一九二五年,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一九一七年冬,因为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毕,又和父亲乘车北上,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有三个“四”,一个“四”是“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一个“四”是父亲在送别儿子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还有一个“四”是作者流了四次泪。下面就这三个“四”试析之。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师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课上得生动,学生在教师极富情感的循循善诱之下,倍受感染,沉浸在父子情深的氛围中,许多学生感动得流下泪来。没想到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