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写诗的理由完全消失,这时我写诗——顾城01很多年中,我都想写李白,写他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我去了西安,没有遇见李白,也没有看见长安。长安与我,隔着岁月的荒凉。岁月篡改了大地上的事物。我无法确认,他曾经存在。02在中国,没有一个诗人的诗句像李白的诗句那样,成为每个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君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二入长安,是他人生中的重要历程,虽然政治上没有大的发展,但却触及到了唐代的上层社会,认识到了上层社会的真实面目,对他的性格及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究李白二入长安时的诗歌创作对研究李白在长安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蜀道难李白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要将他的文才武艺奉献给国家,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但从二十四岁辞亲远游以来,到了三十岁还没有找到能够拔识他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他以为在地方上找不到出路,到京师一定能如愿以偿。于是便在开元十八年从他婚后寄居的安陆上了长安。谁知到了天子足下仍然不得其门而入。不但到处碰壁,而且受人欺负,甚至险遭毒手。他只好在第二年败兴而返。这就是一入长安。一入长安的经历使李白对朝廷所谓的广开才路,大失所望。在此期间,他接连写了好些诗篇抒发他怀才  相似文献   

4.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写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了,这首诗又叫《别东鲁诸公》。当时李白正要离开山东,到南方的吴越去游历。在这以前,李白曾经在长安做官。在那里,他不仅亲眼看到了上层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而且因为自己不愿趋奉权贵,遭到了权臣和宦官的排挤。离开长安以后,李白心中充满苦闷,因此他就寄情于求仙访道,想用这个办法来追求解脱。但是,李白并没有  相似文献   

5.
盛唐气象论者认为 ,李白诗歌充满乐观情绪 ,少年的解放精神 ,青春焕发的感情。当今文坛也公认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高度统一。本文则认为失意悲愤是李白诗歌的主旋律 ,从李白的价值追求和为追求所经历的坎坷人生 ,我们不难得出这一结论。李白坎坷人生的追求可分为三个时期 :出游和寻找入仕之途的执著、长安遭谗的悲愤及离别长安的岁月煎熬。李白诗歌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幽愤要挥斥 ,就是因为他经历了丰富而又坎坷的人生 ,正是这丰富而又坎坷的人生历程 ,才能使他谱写出如此宏伟的诗篇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相似文献   

6.
晴鹤 《学与玩》2022,(12):4-20
<正>“原来我的偶像也有偶像啊!真想问问李白怎么能写出那么多好诗。”当看到2022年第9期《学与玩》杂志上的《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时,李想忍不住浮想联翩,自言自语。朦胧中,他仿佛看到李白走出杂志,笑着向他招手:“大唐如诗篇,长安美如画,我想少写也办不到啊!你想去唐朝体验吗?那就随我来吧。”李想听了,不禁欣喜若狂,急忙站起来随李白而去……  相似文献   

7.
送别诗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安二年为界,李白早期的送别诗多用格律体,写得明朗单纯,侧重于叙惜别之情;后期的送别诗则采用了不少歌行体,在情感的表现上要丰富复杂得多,另一方面,虽然他与王维、岑参等诗人共同反映了唐朝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但李白的送别诗在情感表现、意象运用上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8.
事例论据,同一素材,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李白的故事①证明“遭遇挫折,笑对痛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9.
于坚 《当代学生》2012,(22):20-24
1979年我第一次离开故乡昆明,受李白的影响,自觉书已经读得差不多了,要顺江东下,云游名山大川。最后去到哪里呢?李白去了长安。那时候中国没有长安,北京是政治中心,中国已经没有什么地方像古代长安那样,诗人云集。或者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一块砖头砸过去,必然砸到文人骚客的脑袋。那时代最匮乏的东西不是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0.
李永军 《辅导员》2013,(16):104-105
<正>在《李太白全集》中,关涉邠州的诗篇共四首,其中三首写于邠州,这些诗歌均没有注解。那么李白何时来到邠州,所作诗篇如何理解?笔者不揣浅陋,作一番解析。开元十八年,30岁的李白在长安自夏至秋,通过各种关系求仕途未成,遂于暮秋时节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游邠州的道路。一来探访古豳国风情,借以排遣仕进无门的苦闷。二来探望一下担任邠州长史的堂兄李粲,另谋他途,以求仕进。到达邠地后,诗人一日登上了矗立于新平原上的城楼,四周眺  相似文献   

11.
有人曾这样评价李白: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李白一直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虽两入长安,但最终被"赐金放还"。狂放与浪漫的天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李白爱酒成为一种必然。从李白写酒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张扬的个性,浪漫的情怀;感受到他的洒脱乐观,他的孤独寂寞……但细细品味,在李白的酒杯中总能品出满满的愁绪。  相似文献   

12.
读诗访古     
今天,我读了李白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目,长安不见使人愁。”  相似文献   

13.
一个诗歌作者,当他描绘客观世界时(而不是直接抒发内心世界时)要善于用诗的形象,而不是用抽象的概念去概括生活的特征。倒如:春天来了,怎样才能有诗的形象呢? 李白在长安时,他是这样写的: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在唐王朝的宫廷中,李白仿佛只看到两个生活细节,雪化了,不是在我们通常看到的大地上,而是在一个精选的细节——梅花中;春风回来了,不是在广阔的田野上,而是从发绿  相似文献   

14.
望李白     
在大唐的月色下,我看到一个提着酒壶狂歌而行的人影,那飘舞的白色衣袂像肆意铺展的宣纸,夜风中纷飞的乱发仿佛满纸的龙蛇飞动,我知道,我遇见了李白。李白的一生好像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酒,诗,此外无他。有多少次,李白披着月色,把一坛又一坛或清或浊的美酒酿成万古流芳的诗篇。从开元到天宝,他路过盛唐,可偌大的帝都竟容不下一个才华绝代的李白——于是李白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安和洛阳的繁华再留不住他的心,人间天地小而壶中日月长,李白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李白做编辑     
李白的记梦破灭以后,本想一走了之,但考虑到新结识的《长安妇女》编辑王昌龄给他开了个卷首语专栏,以每首百元的高稿酬约他写妇女题材的新诗,机会难得;再说自己也不想回老家绵州县联去办《彰明艺》,就忍辱做了《长安都市报》实习编辑,准备以后找到了新单位再跳槽。  相似文献   

16.
<独坐敬亭山>的"独"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李白诗歌中的帝都情结,发现儒家所倡导的力行兼济的生命取向,应是李白人格结构的核心与支撑点。功成身退是李白理想的人生模式,功成是身退的前提与条件,对李白而言,只要匡君济世的既定目标没有实现,逍遥隐退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他唯一的追求和最后的选择。帝都长安不是李白人生的乐园,却是他梦中的热土。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李白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失败者,然而他的执着、热情、等人格因素所具有的超越功利的审美价值,使他拥有了永恒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黄鹤楼下。夕阳浮在江上,把江水照得一片通红。秋风瑟瑟,吹动起两人的发梢。"你又要走了。"李白平静地说,但眼里流露出了不舍。夕阳把他的脸照得有些发黑。"我还会回来的……"孟浩然拍了拍李白的肩膀。李白闭上了眼睛。明明是百花齐放、芳满人间的三月,为何要在这样美好的时节选择离别呢?而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离开长安,去往扬州……  相似文献   

19.
我和"书先生"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师让写一篇关于李白的作文。我正不知道该怎么写,《李白传》这位"书先生"像听到了我的烦恼似的,从书桌里跳了出来,跳到我面前,冲我说:"你好啊"。我们一起谈了起来,谈李白的诗、李白的朋友、李白的亲人……我们无所不谈,他把我拉进了知识的海洋,和我一同快乐地畅游。当我的眼前还浮现着李白的生平时,"书先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跳回了书桌里,笑着冲我做鬼脸。我既感激又惊奇地看着他,然后拿起笔,写出了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与金陵的渊源深如桃花潭水,可以说他一生行程主要是围绕着长安和金陵两地,一处政治天堂,想入而难入;一处失意地府,苦旅之后的暂栖所。李白的干云豪气在自身和国家的两处悲情中激荡勃发,造就了他形似奇瑰实则苦楚的辉煌诗篇。其诗尚存900余首,其中至少80余首与金陵有关。李白初出茅庐之时,就开始壮游天下,这在唐时文人尚属平常,一利于开阔眼界,识天下形势,二利于博取名誉,为日后干禄、考功名建立人脉。不过,李白与另一诗圣杜甫不谋而合,都去了唐人眼中的吊古圣地——吴京江宁,似乎没有伤感之旅就不得窥朝堂之资格。此为李白孕育长安、金陵两地情结的发端。李白“仗剑去国”的路线是顺江出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