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古汉语(东汉到隋)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其间的人名异称绰号呈现出许多特点,如绰号号主多为上层人士,多为男性,成年人居多,社会交际广泛,得号的主要原因在其才艺爱好或品性;号主与取号人的关系以一致关系为主;晋以后绰号来源语中外来语、方言俗语的比重逐渐扩大等。这些特点都折射出中古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德悖论现象之"恶"不同于道德谴责公认之恶,也不同于"人必有私"的人的"自然本性",多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当人们视"恶"为恶时多处于"见仁见智"的认知状态。"恶"蕴含着促进社会与人的道德进步的逻辑张力,对于伦理学理论好道德建设的创新好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正>写好借物明理散文有四招,下面以《草有德》《稻草人》《萤火虫》《人间草绿》为例,逐一"解密"。一、亦物亦人。借物明理散文中,物的性状特征须与人的品质融合为一,实现物与人"属性"的自然统一,收到"亦物亦人"的表达效果。具体方法有寓人于物和由物及人。如《草有德》一文,文中将草原有的"随处而生""青葱常在"等特点,赋予了"无欲""不屈""坚守"等美德,赞之曰:"真正的乐天派、天生的快乐神""青青草色生生不息""坚守的根,不移;坚守的志,不变"  相似文献   

4.
<正>人之于物多有好恶之感,因而词语中有褒贬之义,成语也不例外。但褒贬色彩并非一成不变,有些会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好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从成语感情色彩变化的历史看,历来由褒转贬者多,如"大放厥词""亦步亦趋" "明目张胆" "钩心斗角",原来都是褒义的。近来,一些贬义成语如,"趋之若鹜" "守株待兔" "一塌糊涂",也开始有转为中性乃至褒义的。"始作俑者"也可视为其中之一例。  相似文献   

5.
<正>一、病关索、病尉迟、病大虫之"病""病关索"、"病尉迟"、"病大虫"分别是《水浒传》中杨雄、孙立和薛永的绰号,然而,由于作者学识的局限,对这三个绰号里的"病"字理解有误,留下瑕疵。《水浒传》第四十四回写杨雄出场:"因为他一身好武艺、面貌微黄,以此人都称他为病关索杨雄。"关索是传说中关公的长子,七岁的时候,元宵节赏灯,不慎走失,被索员外捡去,养到九岁,送给班石洞花岳先生,学  相似文献   

6.
日语中有不少形式名词,如"こと""もの""の"等,是日语中特有的一个成分。在日语中,形式名词也称不完全名词或形式体言,是相对实质名词而言的,日语中常见的形式名词主要有有"こと""もの""の""ところ""わけ""はず""ため""とおり"等。形式名词在句中主要是起语法作用,没有或很少有独立的词汇意义。因此,在日译汉中,如何对形式名词作出恰当的处理,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侧重从形式名词的特点出发,以"こと""もの""の"为中心,针对日译汉过程中遇到的形式名词,通过实例来详细分析形式名词翻译的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7.
道德悖论现象之恶不同于道德谴责公认之恶,也不同于人必有私的人的自然本性,多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当人们视恶为恶时多处于见仁见智的认知状态。恶蕴含着促进社会与人的道德进步的逻辑张力,对于伦理学理论好道德建设的创新好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说绰号     
汤本生 《学语文》2006,(3):45-45
绰号也称外号,指人的本名之外,别人根据与其相关的因素给另起的,带有夸赞、嘲讽亲昵或玩笑等意味的名号。绰号古已有之,今也常见。从古代的文人名士、平头百姓,到今天的体坛名宿、影艺界名人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绰号之多,内容之丰富,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9.
记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记叙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记叙文的水平高低。那么,如何让记叙更得体呢?选择好适当的人称记叙有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每种人称各有其优缺点。第一人称常用代词"我""我们"等。第一人称的优点主要是易于操作,能给人真实的感受。如写"我最敬爱的人"这类题目的作文,很多同学都觉得有  相似文献   

10.
少逸 《家教世界》2010,(11):48-48
"家""舍"这两个词用在称呼中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谦称。"家"作谦称,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家尊",对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哥哥为"家兄"。这里说明一下,对人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和"家慈"取的是"严父慈母"这一意思。"舍"作谦称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  相似文献   

11.
人名异称之繁多 ,这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现象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也都难与相比拟。人有乳名 ,有学名 ,有原名 ,有今名 ,有字 ,有号 ,这是一般情况。至于和尚有法号 ,道士有道号 ,学士有雅号 ,隐士有别号 ,帝王有年号 ,功位有封号 ,死者有谥号 ,邪佞有绰号 ,可谓不胜其多的。再者 ,古人在哪里作官 ,就以当地的地名来称呼。例如柳宗元 ,他最后一任作官在柳州 ,于是就称“柳柳州” ;他的老家在河东 ,于是就称“柳河东”。也有当什么官 ,就以官职来作称谓。例如王维 ,曾任尚书右丞 ,人就称他“王右丞” ;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人就称他“…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出现几位带"病"字的人物绰号,如"病尉迟"孙立、"病关索"杨雄。不少人望文生义,将"病"解释为"不健康""疾病"。其实,在宋代,"病"字是比得上的意思,"病关索"就是"比得上关索","病尉迟"就是"比得上尉迟恭"。  相似文献   

13.
宋代官民的称谓有些是沿用历史旧称,有些赋予旧称以新的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许多新的称谓。宋代的称谓按其性质可分为尊称、卑称、通称、美称、恶称、谬称等六种。本文对各行业的通用称谓,亲属间的称谓,士大夫和妇女的行第、名讳等作了系统的叙述,对研究宋代的社会与民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称呼的妙用     
称呼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符号。为了便于和学生沟通,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我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条件适当,我常采用免姓称名的做法,并且在某些非正规的场合,如:课余时间与学生闲谈时、家访时,甚至称他们的小名,或无恶意的绰号。我和学生交流时常说:  相似文献   

15.
绰号又称诨号、诨名、混号等,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周围的人给起的补充名,常常是根据人物的某种特点或生活环境而起的……绰号现象,自古有之。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对绰号论述道:世俗轻薄子,互相品目,辄有混号、至贩夫牙侩,亦莫不各有一号……盗贼亦有别号,更何论其他矣。在中学校园里,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绰号文化现象。笔者试在对汕头某中学调查的基础上,就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作粗浅  相似文献   

16.
文言作品的注释中,除提到作者的姓名之外,还常常提到字及号,有的还有谥。这些名、字、号、谥有何作用?许多人往往不解。因为现在的人一般只用一名,取字、号的现象绝少。而从前的人,取名之后,还有字、号、谥等。这是因为它们各有用途,不得混淆。否则即失礼,或为人讪笑。从前的人,在名之外,还要有字,是因为名是自称的,字是人称的。也就是自称用名,称别人用字。如苏轼,自称为轼,别人称他为子瞻。号又近于笔名,大多是写文赋诗,或作画题字时所用。有的是自鸣风雅。如苏轼号东坡居士,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后人则称苏东坡、黄山谷之类。也有是为避祸避嫌,如“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他字豫  相似文献   

17.
正"代""带"和"戴""代""带""戴"三字音同义不同。"代"的本义指更替、代理,如"代替""代课""代办""代市长"等。"带"的本义指衣带,引申指佩或挂,如"携带""带剑""带枪""带彩"等;随身拿着,如"捎带""带信""带行李"等;率领或带动,如"带兵""带徒弟""带路""以点带面"等;呈现,如"面带微笑""颜色带绿"等。"戴"的本义指把东西放在头、面、颈、手、臂、胸等处,如"戴帽子""戴项链""戴黑纱""戴红花""披星戴月"等;引申  相似文献   

18.
"增长、增加""发展、扩大""超越、胜过""越来越""日益""更加"等概念的说法,常习惯用比较级或比较级加比较级的形式来表达.如"更加繁荣-more prosperous","更强大-stronger";又如"越来越多-more and more","越来越快-faster and faster".其实英语中,有"比较"含义的表达法远不止以上句式,请看下面另外的一些常见表达:  相似文献   

19.
《热河密札》十二通,向为研究辛酉政变之重要史料之一。但因札中多用隐语,扑朔迷离,虽经高劳、章士钊、邓之诚、刘厚生等人多方疏证,其中仍复有难解之处,笔者不揣冒昧,对札中二个悬案的意见贡献于次,敬请史界教正。关于“弦子”。密札对当时朝中人物多以隐语绰号称之,“弦子”亦为一人之绰号无疑。但其究指何人,各家皆称不详。笔者认为似指赞襄政务八大臣中之穆荫。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杨海亮 《教育》2012,(15):58
绰号,又叫外号、诨号,既非父母所赐,又非个人所愿,而是外人所取。绰号的形成,或用事功,或用事件,或用秉性,或用爱称,五花八门,取法不一。虽然绰号多有调侃意味,寥寥几字却能道出人物一个公认的形象特征。章太炎、胡适、蔡元培、傅斯年、鲁迅、梁实秋、林语堂等均属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