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还曾遭遇过退学。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  相似文献   

2.
教育故事     
《辽宁教育》2012,(10):46
我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家庭教育一个孩子问父亲什么是幸福,父亲说:"幸福就是考100分。"等这个孩子数学考了100分,他仍然问爸爸,幸福是什么?爸爸说:"幸福不只是数学考l00分,而是语文、英语、自然、音乐……所有的课都要考100分。"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教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有一个孩子考了三次艺术院校都未能通过,父亲抱怨他是“白痴”,叔叔说他是“孺子不可教也”。还有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呵斥,教师和长辈们都认为他资质平庸,愚笨无为。可就是这样的三个孩子,最后都成长为举世闻名的伟人,他们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相似文献   

5.
代保民 《上海教育》2006,(6B):54-54
有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教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有一个孩子考了三次艺术院校都未能通过,父亲抱怨他是“白痴”,叔叔说他是“孺子不可教也”。还有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呵斥,教师和长辈们都认为他资质平庸,愚笨无为。可就是这样的三个孩子,最后都成长为举世闻名的伟人,他们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  相似文献   

6.
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一个孩子考艺术院校,考了3次还没考上,被父亲抱怨为白痴,其叔日“孺子不可教也。”还有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老师也认为他资质平庸,很难有大的作为,可是谁能料到上述三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罗丹、达尔文。  相似文献   

7.
站起来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汉的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的身边,三个月后,我一定可以把他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不过,这三个月里,你不可以来看望他。”父亲同意了。  相似文献   

8.
上帝创造父亲时,他先做了一个很高的骨架,旁边一个女天使说:"这算什么父亲啊?如果你把孩子们做得那么矮,为什么还要把父亲做得那么高呢?他不跪下的话就没法射弹珠,不弯腰就不能把孩子放到床上,不俯身就不能亲吻孩子."上帝笑着说:"不错,他需要屈膝,保持谦逊的态度;而且如果我把他的身材做得像孩子一样,谁还能让孩子仰视呢?"  相似文献   

9.
假如我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绝不会要求我的孩子门门功课都考一百分,只要他尽了全力就行了。我也不会因为他犯错误去惩罚他,只要他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就行了。如果他取得了好成绩,我  相似文献   

10.
晓雨 《家教博览》2000,(7):35-35
一位10岁的小男孩由父亲带着来作心理咨询。父亲说他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常常嚷着让父母给他摘星星。父母好言劝慰他一番之后,病就奇迹般地好了,可过一段时间又会再犯。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回答跟正常儿童没什么两样。父亲讲,孩子从小得到了很多的爱,五六岁时出门,还常常趴在父亲背上,母亲则是经常不离左右:父母都是中专教师,都不坐班,  相似文献   

11.
正吴敏兰:从小随外交官父亲游走10多个国家,学习7种语言。毕业于哈佛教育学专业,致力于阅读推广和开办双语幼儿园,希望通过阅读建立起孩子的英语力与世界观。在她短暂停留北京的时间里,我们特意约访她,听她讲起自己对语言学习的体会以及通过阅读陪伴孩子点滴成长的故事。开口说话,是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听妈妈讲,我在新西兰出生,一岁多正要开始讲话时随父母回到台湾。所以一直到两岁多的时候,我都还不怎么开口讲话。"吴敏兰深有感触地说,提及自己语言的掌握过程,她再次强调:孩子  相似文献   

12.
真正的勇气     
一位男士很为自己的儿子担心,他16岁了,却一点儿勇气都没有。于是父亲决定去拜坊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儿子。禅师对孩子的父亲说道“:你应该让他单独留下。三个月内我将把他训练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但是在这段时间你不可以探望他。”三个月后,父亲来看孩子,禅师安排孩子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碰撞师进行一场比赛。拳师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下,但他立刻站了起不定期;每当再次被击倒,他紧接着又站起来。几个回合后,禅师问道“:你认为你儿子怎样?”“真丢人!”孩子的父亲说“,我没想到他竟如此不堪一击。看来他没有必要继续留在这儿了。”“你只看到这…  相似文献   

13.
后进生需要什么?有人会说,后进生需要鼓励,后进生需要温暖,后进生需要自信……如果一个学习上后进的学生这些他都具有,他又需要什么呢?他需要学习方法。 我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曾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到了初一,新开设了英语课,孩子最初还能考及格,后来成绩渐渐下降,竟降到了30分。我的孩子不学习吗?他每天晚上都认真地做作业,英语作业更是抄了一遍又一遍。看到孩子在家里的学习状况,谁也不会料到他的英语只考30分。一次,他的父亲问他要英语卷子看。他由于害怕,就拿了别人的一张卷子和自己的一张卷子合起来,说他英语考了68…  相似文献   

14.
花布教科书     
他从小就不聪明,缺少其他孩子身上的那种灵气,这在他才几个月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看出来了。那时,与他差不多大的孩子,有的已经牙牙学语,有的已能在地上爬,但他什么也不会。吃够了,睡,要么,被母亲抱着,不哭也不闹,是个相当安静的孩子。四岁那年,他进了幼儿园。一个月后,老师告诉他的父亲,说这孩子智商太低,就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首儿歌,挺简单的,可几周下来,他什么也没掌握。最后,老师建议他的父亲,是不是带这个孩子去医院看看,趁他小,说不定还来得及。在家里,当父亲问儿子为什么就记不住一个字母、一个数字时,四岁的儿子语出惊人:他不觉得黑…  相似文献   

15.
天气已不像昨天那么冷,可是太阳依旧没有出来,散起步来并不怎么愉快。可是有一件事很不错。有一家子人就在我面前走着,你看得出他们刚从哪一个教堂里出来。他们一共三人———父亲、母亲,带着一个约莫六岁的小孩子———看去好像很穷。那父亲戴着一顶银灰色帽子,一般穷人想要打扮得漂亮,通常都戴这种帽子。他和他妻子一边讲话一边走,一点也不注意他们的孩子。那孩子却很有意思。他不是在人行道上走,而是紧靠着界沿石在马路上走。他像一般孩子那样在走着直线玩,一边走一边还哼着歌儿。我走近去听他唱些什么。他正在唱那支歌:“你要…  相似文献   

16.
站起来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边,三个月以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三个月里面,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相似文献   

17.
撒谎     
期中考试的成绩公布了,他的名字排在第30名之后。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跨进了家门。吃饭了。"孩子,"父亲边向他碗里夹菜,边殷切地询问,"你这次考试考了第几名?"他感觉脑袋"嗡"地一声要炸开。看着父亲苍老的面容,他心里一阵酸楚,欲言又止。突然,他心中涌起一个连自己都感到惊奇的念头:"撒谎!就这一次吧!"于是他平静地说:"我……我考了第五名。"话一出口,他顿时觉得脸上像挨了一  相似文献   

18.
在今天的美国,家庭中父母都在孩子身旁的情况正日益减少。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使父亲不住在家中,而孩子们与父亲交往的增加,也会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并且较少发生行为方面的问题。据该研究小组的布莱克博士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亲的影响可以使孩子们较少发生各种问题。”布莱克和她的同事对175名三岁的黑人美国儿童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这些孩子的母亲大多数都靠领取社会救济为生,其中有73%的这些孩子的母亲说,孩子的亲生父亲至少一个月来看一次孩子。研究人员还观察了孩子与他们的亲生父亲一起玩闹嬉笑…  相似文献   

19.
章四娥 《辽宁教育》2013,(2X):88-88
<正>很多做父亲的常常认为抚育孩子是母亲的事,从而忽视了自己的责任,他们把辅导孩子、参加家长会以及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等都推给母亲,自己则忙于工作,对孩子的许多情况都不了解。曾有一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女孩子缺乏父爱则数学不好,而男孩子缺乏父爱会产生情感障碍。当然,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偏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些做父亲的心想:我整天忙于工作,挣钱供他吃喝玩,还要怎么爱他呢?其实,父爱并不只是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和行动上。"撑起一个家"、"赚钱养家"这些固然是一个男人对自己家庭的重要责任,但还不  相似文献   

20.
以自己为镜     
有一个孩子,成天贪玩。他的父亲很忧虑地对他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现在不努力学一些东西,长大了如何能出人头地呢?”“这孩子不以为然地说:“你瞧瞧我的伙伴扪,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直到他16岁的某一天,他父亲做工回来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