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墅森 《考试周刊》2011,(87):19-20
应试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育往往把应付高考的实用主义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南,忽视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文化语文应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制高点,让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受益者、传承者和建设者;应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传承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人辈出,群星璀璨,光选入 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文就达上百篇。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 的精神和品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志存高远、富有哲 理的经典诗文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化素养;有利于培养 好学精神;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锻铸学生的坚强意 志;更有利于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幼小的心田 里,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心智、思维、情感和世界观、人生观等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进行文学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课程,掌握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  相似文献   

4.
文学既是语文承载的主要内容,也是语文的表现形式,是蕴含在语文当中的富有审美意识的形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主要是通过文学来体现的。文学的内涵直指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自然的感悟和真切情意。文学是人学,学生通过文学获得认识人生和领略自然天地的智慧与灵气,从文学的世界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文学为学生创设了陶冶品行、塑造丰富人性的艺术领域。语文教育只有贯穿文学教育,关注人的文化构建和人格养成,才能实现人的精神价值的全面升华。  相似文献   

5.
审美教育实质是情感教育,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语文中的文学教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本文将主要探讨高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心智、思维、情感和世界观、人生观等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进行文学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课程,掌握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不仅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升灵魂、锻铸人格为已任。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一、渗透思想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包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现代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永恒的社会价值,彰显作者或主人公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优秀的现代文化标志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散发着时代的气息,涌动着新鲜的生命之泉。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志趣教育,扩大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主要涉及语言、文字和文学三个方面,我们从文化学角度分别加以审视可以看到:语言是文化的存在;文字是文化的凝结;文学是文化的阐释。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中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使语文教育更具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目的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语文教学的指导和规范。当下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变味的语文,与目的困惑有关。语文教育的理想是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为了学生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和精神;终极的语文教育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现实的语文教育目的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语文还要通过言语的交流和生活的交往培养发展主体性的人。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忽视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已成为阻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一大忧患。为此,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应有别于本科,着眼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高职语文教育应通过语文教育丰富学生的思想,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方面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古诗文阅读是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文化修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将结合中学语文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自主的古诗文阅读、朗诵和鉴赏活动,丰富学生语文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是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及总体生长的过程。语文教育不只重视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语文更能促进生命健康、顺利地成长。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除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之外,更应注重人的发展,具体来说,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注重完美人格的建构,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3.
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语文教育博士点带头人。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学解读学导论》《语文教育文化学》《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教学解释学》《语文教学本体论》《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等学术著作20多部,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同时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九五立项基金课题《文学解读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课题《语文教育文化学研究》、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研究》等近10项,曾获全国第一届教育理论图书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10多项。兼任中国语文学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多种学术团体职务。  相似文献   

14.
李莉 《现代语文》2011,(10):89-9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益于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主要构成部分在于美育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开展美育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陶冶学生语文情操,体会小学语文的文化意蕴。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美育教育融合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6.
冯柏昌 《成才之路》2023,(18):129-132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符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学习园地教学、写作教学,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高职语文教学应把人文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融优秀文化于语文教学之中,融社会生活于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塑造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中的博爱、宽容、责任等优秀传统人文思想融入其中,对于中职学生发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承也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其中,是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实质是情感教育,汉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汉语文中的文学教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汉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本文将主要探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生汉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它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强烈的艺术魅力,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与民族智慧,并流传千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领悟新课标的精神,正确地把握古诗文的内含,认真组织教学,对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笔者从事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