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从渔夫把鹬鸟和蚌抓回来之后,就把它们牢牢地兜在鱼网里,不仅鹬鸟有翅难飞,蚌也因为离开水太久而渴得眼冒金星。为此,它们俩互相埋怨个不休。鹬鸟说:"都怪你,要不是你夹住我的嘴不放,我会被渔夫抓到这儿来吗?"蚌听了,好不气恼,怒气冲冲地讥讽道:"凭什  相似文献   

2.
一、旧话新提:如此解读浮在哪个层面上 旧题一——教材质疑:寓言《鹬蚌相争》,课文中写到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有人认为“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内容岂不是出现了“不合生活常理”的错误?显然,解读忽视了文体特点,混淆了寓言与客观现实的区别,脱离了寓言文体本身。  相似文献   

3.
<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有"明月别枝惊鹊"句,对于它的意思,向来是众说纷纭。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鸟鹊被惊动,飞到另一枝树上去了",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鸟鹊被惊动,飞离了树枝",更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渐渐远离树枝,鸟鹊被惊动"。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其实,会对这句诗的意思产生错解,主要是因为对"别枝"一词不够熟悉。"别枝"一词的出现总是和鸟及昆虫的飞动有  相似文献   

4.
鹬蚌相争     
一只河蚌(bàn$)张蚌壳,躺在河滩晒太阳,这时飞来一鹬(yù)鸟,伸嘴速去啄蚌肉。河蚌急忙合起壳,鹬嘴紧紧被夹住,使劲挣扎跳乱脚,河蚌还是不放松。此时渔民来这里,一起捉住蚌和鹬。鹬蚌相争:比喻双方争执不下,第三方从中得利。鹬蚌相争$江苏省无锡市厚桥镇嵩山小学@赵耀昌~~  相似文献   

5.
开心语文     
<正>讲话松嘴爸爸讲成语"鹬蚌相争"时,说:"蚌把鹬的嘴夹上以后,蚌说我今天不松嘴,明天不松嘴。太阳就会把你晒死的!"6岁的孩子听到这里,问爸爸:"蚌说话是不用嘴的吗?""不用嘴能讲话吗?""那它讲话时,嘴不就松开了吗?"今天的事今天完成爸爸:"凡是今天能完成的事情,一定不要拖到明天。"儿子:"这太容易了。把饼干盒拿来!"  相似文献   

6.
鹬和蚌在河滩上互不相让,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渔夫看见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俩一齐捉住了。渔夫边走边得意洋洋地哼着小调。鹬和蚌想到自己就要变成渔夫的美餐了,心里十分懊悔。鹬后悔自己因为侵犯蚌,弄得现在性命难保。蚌埋怨自己太固执,死夹住鹬的嘴不放,才弄得如今两败俱伤。鹬勉强撑开嘴,悄悄地对蚌说:“老弟,你还是先松开壳儿吧,要不然,咱俩都得死。”蚌想了想说:“好吧!我滚到地上,夹住渔夫的脚,你就趁机飞走吧!”“那你怎么办?”“别管我!你先走吧!”说完,蚌就松开壳儿,往地上一滚,猛地夹住了  相似文献   

7.
先看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教学寓言《鹬蚌相争》,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鹬的嘴被蚌夹住了怎么还能讲话”的问题,老师马上捕捉住这一生成点,组织学生讨论:“课文应该怎样修改才合理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把“说”改成“想”。  相似文献   

8.
释“为人”     
最近,在讲授《〈史记〉选读》时,发现学生常被"为人"一词难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的"做人处世的态度"和《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第一个义项"处世待人"去解释《史记》中所有的"为人",似乎并不完全正确。细细分析,《史记》中的"为人",有四方面的意思:1.指"长相"  相似文献   

9.
<正>"网开一面",通常用来比喻对人采取宽大处理的态度,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其实,"网开一面"这个成语是由"网开三面"演变而来的。"网开三面"典出《史记.殷本纪》,商汤外出巡视,看见有人四面设网捕鸟,并祷告说:"四面八方的鸟儿,都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说:"真这样的话,鸟就被捕绝了。除了桀那样的暴君,谁还会做这种事呢?"汤让他收起三面的网,  相似文献   

10.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夹住了鹬的嘴。鹬用尽力气拔不出嘴来,便对蚌说:“你不松开壳儿,没有了水,你会干死在河滩上的!”蚌听了,也对鹬说:“我就夹你的嘴。你吃不到东西,也会饿死在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仅剩一点力气时,一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想把鹬和蚌一齐捉住,可渔夫的走路声引起了鹬的注意。鹬向后一看,见到渔夫正一步一步地向它们走来。它感到不对劲,转身想逃,可是它的嘴还在蚌的壳儿里呢!它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飞了…  相似文献   

11.
有人爱在"背后"说人坏话,我们就说这个人"嘴坏";有人说话专拣人不爱听的说,我们就说这个人"嘴欠";有人说话总是不饶人,我们就说他"嘴刁";有人终日思谋着吃香喝辣,一听有人请吃,眼就瞪得老大,我们就说他"嘴馋".上述诸类,我们见得多了,甚至我们身边现在就有.有时,我们为表述心中气闷,常常把他们的"脸"也捎上,让"脸"和"嘴"并排立着,组成"嘴脸",结果,近墨者黑,再好端端的一张脸,也不再有美丽可言.  相似文献   

12.
一只普普通通的乌鸫(音dōng)鸟竟能唱“民歌”,6月16日上午,成都市杂技团板胡演奏家田云带着他心爱的鸟儿来到《华西都市报》,向该报记者展示了这只奇鸟的"歌唱绝技"。这只乌鸫一身黑色羽毛、黄嘴、黄眼圈,灰黑的眼睛看上去与其他鸟没什么两样。  相似文献   

13.
"新婚燕尔"亦作"新婚宴尔",出自《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宴"何以后来写作"燕",主要是源于燕本身及象征之义。本文以此为线索,探讨了鸟的引申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这个夏天之前,世界上只有一个"鸟叔",他在皇马;这个夏天之后,人们又知道了一个"鸟叔",他在韩国。韩国歌星"鸟叔"(朴载相)的《江南Style》风靡全球,仅用86天,便两破吉尼斯纪录,获得超4亿点击量以及35个国家音乐电视榜单排行榜冠军,被誉为"神曲"。《江南Style》为何如此火爆?其火爆原因对我们教师成长又有何启示呢?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黄州快哉亭记》时,有学生提问:为何苏辙在快哉亭就是"西望武昌诸山",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却是"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都在黄州赤壁一带,同看武昌,为何会出现东西两望呢?这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有同学猜测是不是因为苏轼和苏辙所站的方位不同,所以出现"东望武昌"与"西望武昌"的不同;也有人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看来教师的教学语言确实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一、说什么有人认为语言,就是说话,对于具备说话能力的人来讲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把话说好,达到说话的目的,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对教师而言就更难了。经常能听到很多教师埋怨说,往往一个问题、一道题反反复复讲了很多次,口水都说干了,但是学生们还是不理解,有的甚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明  相似文献   

17.
"谭"字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作姓氏,二是用作谈话、谈论",谭"同"谈"。但《天方夜谭》的"谭"字为什么不写作"谈"呢?《天方夜谭》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本书。"夜谭"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  相似文献   

18.
对于《豳风·鸱鸮》一诗中"鸱鸮"之所指历来有不同看法。《毛传》以"鸱鸮"为"鸋鴂",视作起兴;《郑笺》将其解释为形似黄雀的"巧妇",喻指周公属臣之先臣。魏晋之后,认为鸱鸮是"恶声之鸟"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或以其喻流言者,或以其喻武庚。然而,根据现代考古学成果,鸱鸮从原始时代起即作为一种宗教图腾受到先民的崇拜,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因此鸱鸮实为具有一种宗教性质和神秘色彩的"神鸟",而非"巧鸟"或"恶鸟"。从这一点出发,诗中"鸱鸮"极有可能指"天",而非一个具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基石。1934年,陶行知在《普及教育》第一篇中解释了"什么是生活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不是"教育生活化"。他认为"教育生活化",是将鸟关在笼子里,还要告诉鸟"鸟笼是鸟世界,而对于真正的鸟世界的树林反而一概抹煞,不加承认"。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很少关注教学文本的体裁,使得所有的教学文本趋向于泛化的价值取向,丢掉了文本固有的个性化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学中因为文体意识的模糊而产生的教学谬误随处可见,如,“童话教学,很多教师就按一般记叙文的方式来教,以至于孩子无所适从”(《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再如,教学《鹬蚌相争》时,让学生研究“鹬蚌为什么能够在各自的嘴‘夹住’和‘被夹住’的状况下说个不停”,将寓言故事上成了科普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