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琥珀》板书设计环县教研室刘钊[说明]此板书根据课文假想松脂球的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和琥珀的发现过程的教学重点设计,分别以三个圆表示,但相互之间又有密切联系,缺一不可。教学时先给学生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然后从假想松脂球的形成(故事发展顺序)进行。最后...  相似文献   

2.
《琥珀》(第十二册)这篇课文通过介绍科学家是怎样假想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懂得记叙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情或事物的几个要点进行客观的分析,把与要点有关的情况考虑周到,有条理地叙述出来。琥珀是什么东西,它是怎样形成的?这对一般人来说是陌生的。因此,作者抓住这几个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即琥珀形成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十二册第七组讲读课文《琥珀》,根据一块琥珀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现象,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想象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详细介绍了琥珀形成的有关知识以及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课文是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的。课文较长,叙述的情况较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如果抓住琥珀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六巧”进行教学,激  相似文献   

4.
《琥珀》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也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说明文。它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表达方式方法上都不失为一篇好课文。但是,笔者以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假想松脂球的形成过程时,脱离了实际,给人以牵强之感。作者在课文中这样描写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一只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蜘蛛刚扑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小语第十二册17课是《琥珀》。学习这篇课文时会激起学生的种种好奇心,如果配合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更会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多方位进行发散思维。本文作者是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的,是一篇内容奇特的文章。教学《琥珀》,要求...  相似文献   

6.
课文《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在写作手法上,很有特色。一、故事讲述,描写具体为了向读者介绍琥珀的知识,课文一开头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具体描述了琥珀形成的过程。一万年前,在一个炎热的夏  相似文献   

7.
小语第十册的《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写的是一个小苍蝇和一个蜘蛛被裹在一个松脂球里的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地写出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这块琥珀,让人们知道,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样的课文学生是很喜欢读的,但是一般地说,他们感兴趣的是小故事,而寓于故事中的琥珀的形成,形成的条件,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等,就不注意去领会了。这就是我们在教这类课文时要研究并引导学生加以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琥珀》一文不仅说明了一般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而且从“那块”“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的特殊琥珀,假想了发生在“大约一万年前的故事”。本文板书企望图文并举地把“一般”和“特殊”结合起来,较为“简明而确切”地说明问题。①板书中列出的一般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对照课文内容是一目了然的。从形成“那些松脂球”到形成那些“松脂球化石”,就是箭头所指的课题包括的所有的琥珀。  相似文献   

9.
《琥珀》这篇课文,想象合理,推理严密,描写细致。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爱科学”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尤其是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在教学时,我着重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尝试。一、逆顺序,找根据,训练推理能力。《琥珀》以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过程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了重点叙述。从文章组材来看,作者在介绍琥珀形成和被发现的经过以后,为什么要描写琥珀的特征呢?这是因为这块琥珀是作者推测、想象的根据。教学时,我就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在学生理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课文末尾的几句话,帮助学生逆着课文的  相似文献   

10.
《黄河象》和《琥珀》(第10册)难点提示:黄河象化石与琥珀的形成都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作者根据化石想像出来的。作者是怎样想像的?他假想的根据有哪些?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问:《琥珀》是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答:有人认为《琥珀》这篇课文是说明文,因为课文以琥珀这种矿物的名称为题,并介绍了琥珀形成的自然常识。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琥珀》这篇课文是根据法国18世纪杰出的博物学家布封的著作改写的。它不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而是根据这块特殊琥珀的发现,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而且这个故事情节奇巧,语言优美生动,具有很强的文艺色彩。因此,这篇课文不能说是说明文,而应该是一篇优秀的科学故事,  相似文献   

12.
《黄河象》是九册第二组的讲读课文。它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小品,选自“少年科学丛书”《大象的故事》。作者刘后一。文章先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介绍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的假想以及这头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最后写象的化石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假想”,这一假想是科学  相似文献   

13.
《黄河象》是六年制十一册第三组的讲读课文,选自少年科学丛书《大象的故事》。课文主要向人们叙述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和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为了讲清楚这两个问题,作者把叙述化石骨骼的完整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作为主要内容,作了重点叙述。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发  相似文献   

14.
<正>《琥珀》一课是根据德国著名科普作家柏吉尔所著《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故事改写而成的。作者围绕琥珀写了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及展开的推测这三方面内容。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再现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琥珀》是根据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博物学家布封的著作改写的一篇课文.它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介绍了琥珀形成的科学知识,是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 教材编者将它编入小语第十册第四组,作为这一组重点训练项目的重点课文,正是因为它具有“抓住要点,考虑周到”这一鲜明的写作特点. 为了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课文的这一写作特点,完成本组课文“抓住要点,考虑周到”这一读写重点训练项目,可以采用突出重点,联系整体,归类比较的教学形式.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组织讨论,突出重点.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解题入手,抓住  相似文献   

16.
《琥珀》是根据一块裹有苍蝇蜘蛛的琥珀,假想它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由于它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故事,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读起来乏味。为此,我认为应该扣住“淹没”一词导读,以突破松脂球的形成和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这两个难点。“淹没”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含义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7.
《琥珀》这篇课文语言精确,说明清楚,条理分明。教学这篇课文时要根据重点训练项目——《抓住要点考虑周到》和科学小品的特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从整体入手自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边读边议,弄清文章的思路和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重点内容是什么?2.作者是以什么形式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17课《琥珀》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我们认为它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的好教材;其二,它不是一般常识性课文,而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教学时,应抓住这两大特点,教出本课特色。一、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本组教材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抓住要点,考虑周到》。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这不仅是表达的需要,而且是培养未来人才具有良好的认识事物的基本素质的需要。教学中,我们抓住课文的重点——琥珀的形成过程,提出三个问题:①琥珀的形成分哪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六年制)第12册《琥珀》一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描述了琥珀形成的过程,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并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20.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用了“高僧坐化”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的出处,课文注释里有简要的介绍,然而,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故事呢?课文里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