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望纳西     
回望纳西文/何国梅17岁那年,我从云南省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远离家乡200多公里的丽江工作。丽江是纳西族的聚居地,90%以上的人口均为少数民族。面对纳西“瑞尼”(纳西语:娃娃),那被高原日光晒得红黑红黑的小脸蛋和像黑葡萄一样乌黑发亮的眼睛,我忘记...  相似文献   

2.
纳西族饮食民俗既是历史传统中约定俗成的,也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得以重构而不断扬弃下沉淀生成的。纳西族饮食民俗按其内容可分为日常饮食、节庆宴席、娱乐休闲饮食等等三个类型,其风味食品以丽江粑粑、丽江黑凉粉、米灌肠为代表。纳西族饮食民俗特征主要有实用性、协调规范性、伦理审美性、发展变迁性。纳西族传统文化中强调 “和合”思想,其传统宗教———东巴教主旨在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表现在饮食文化及思想上,也主张调和五味,兼容并包,这与中华文化的“中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3.
在祖国云南西北部,有一个美丽神奇如同仙境的地方,那就是27万纳西族同胞的聚居地──丽江。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至今完好如初,这主要得益于崇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真谛的纳西文化。丽江东靠四川,北依迪庆,南连大理,汉、纳西、藏、白诸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汇到融合,纳西族提倡“天雨流芳”(纳西语意为“快快读书去”),学人之长,在四境强邻的夹缝中自强求存,保存了民族,保存了古城。造就了勤劳智慧的纳西人民,孕育了灿烂深邃的纳西东巴文化。 丽江古城是滇西北有名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对丽江纳西族的典型饮食文化“三叠水”宴席进行阐释.以对“三叠水”宴席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分析为基础,提出将纳西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提升纳西族的文化,促进纳西旅游业和纳西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也为传播纳西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纳西族的“养花” 云南丽江纳西族人喜爱 栽花,家家庭院里栽满 了各种花卉,素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美誉。白族的“插柳枝”云南大理白  相似文献   

6.
纳西古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明朝中期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在小镇随处都可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无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纳西古乐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纳西族故乡的云南省丽江县,聚居着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68.1%的十六万七千多纳西人民。他们不仅具有自已源远流长,丰富独特的古老文化,而且也是历史上学校教育兴办得早,文化比较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据文献史料记载,仅清雍正元年至清末一百八十年间,科举制度盛行之时,丽江登科及第的翰林,进士、举人、副榜,贡生等近两百人(见《光绪丽江府志稿》),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学士。又据有关资料表明,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三二前,丽江纳西族在北大、燕京、清华、中山等大学就读,以及赴日、法,美、苏等国留学的,就有几百人,不少的已成为知名的教授、学者、专家、艺术家、工程师诸方面  相似文献   

8.
戈阿干,1936年生,原名和崇仁,丽江县五台乡人。在丽江读完小学、中学,一九五七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后回故乡从事中学教学及新闻报道工作。一九七九年调省文联任《山茶》诗歌编辑。一九八一年进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学习,现为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副研究员、中国作协会员。已出版根据民间神话传说创作的长诗《格拉茨姆》、《查热丽恩》、翻译整理的民歌集《玉龙山情歌》、《纳西族祭天古歌》(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学集成卷,承担纳西象形文翻译注释工作,并被聘为主编)。同时创作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一个源远流长而又至今保留了自己古老传统文化的民族。今天的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为23.6万,集中居住地是云南省丽江县。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的考证,纳西族源于我国西北河湟地带,属古羌一系。羌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羌”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诗·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说明在殷商时代,羌与商王朝之间就有密切关系。近世考古发现,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了这一问题。先周时代,姬部落与姜部落(姜即羌,依顾颉刚说)已互通婚姻,文化因素相互融合更为密切。邹衡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丽江纳西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各种访谈、调查及文献查阅,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仍将是丽江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在把丽江旅游做大做强的同时仍然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旅游资源。丽江纳西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资源丰富,合理的开发利用纳西族传统体育资源并使其能形成产业化运作,是丽江旅游业稳步健康增长的需要。本文通过对丽江纳西族传统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模式等相关问题的探讨,给出一种丽江纳西族传统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人文知识     
最近,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杜若甫和助理研究员袁义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千分之零点五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再经过计算机处理,获得结论: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其次为王姓和张姓,分別约占百分之七点四和百分之七点一。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一以上的大姓共有19个。除李、王、张三大姓外,还有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姓这19个大姓的加起来约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58):194-196
云南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同时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江是当今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纳西族文化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以深厚的精神底蕴和丰富多彩的相貌,描绘了整个纳西族的人文历史和纳西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本文从云南纳西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对丽江纳西族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的应用与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思索与探究。  相似文献   

13.
丽江县文化教育简史杨启昌一、元明时期文化教育状况丽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现为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人口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二以上。根据史书记载,丽江县教育始于元代。元朝在云南设省后,即倡儒学,《元史·选举志》载:“至元十九年(1281年)夏四月,命云南诸路...  相似文献   

14.
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在历史上几经沉浮,在近年重新获得了大众及学界的关注.作为一种洞经音乐自传入丽江就具有道教音乐本身虚静玄和的美感,但其并非是只具有单一美感的音乐,在内涵上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又注入了儒家礼乐思想,有雅正的音乐追求.在纳西族传承的过程中更加入了纳西民族自身的审美趣味,多用慢波音旋律,用...  相似文献   

15.
以语言普遍论和语言相对论争论的三大问题为线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颜色认知进行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否会导致颜色认知的不同。结果显示,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对11 个基本颜色词的分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蓝”、“绿”词汇混用的纳西族对蓝、绿的辨识显著地比汉族困难; 彝族、白族、纳西和汉族大学生对黑、白颜色的认知结果与其黑、白文化相一致。研究表明,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具有重要影 响,支持语言相对论。  相似文献   

16.
丽江,因地处万里长江第一湾河套地区而得名,纳西语称其为“依古堆”,意为金沙江转弯的地方,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7.
<正>纳西族居住在祖国西南金沙江上游两岸的地区,人口约三十万。纳西族的名称,旧籍作“麽些”,是他称,名从其主,以自称“纳西”为正。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纳西族。  相似文献   

18.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好时机。我国各民族对植树造林都非常重视,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植树风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好时机。我国各民族对植树造林都非常重视,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植树风俗。纳西族的“花卉”纳西族的“花卉”云南丽江纳西族喜爱栽花,家家的庭院里栽满了各种花卉,云南丽江纳西族喜爱栽花,家家的庭院里栽满了各种花卉,素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美誉,只要进入纳西人的庭院,一阵柔和的香风便会扑面而来。白族的插柳枝我国云南大理白族,立春前要举行“插柳枝”活动,成群结队的人…  相似文献   

19.
采用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问卷对汉族、纳西族和彝族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 :( 1 )3种民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 2 )汉族与纳西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水平整体上具有一致性 ,彝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水平呈现出优于汉族和纳西族的趋势。基于此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木公年谱     
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个时期的纳西族诗人、丽江第八世土司木公,在治理地方、推动汉文化传播及民族文化融合、汉语诗歌创作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他与当时著名文士多有交往唱和,张志淳、杨慎、张含、李元阳等曾为其诗集作序或作评点,杨慎还为之编辑了《雪山诗选》,《列朝诗集》《明诗综》《御选明诗》《滇南诗略》《滇诗丛录》等总集亦有其传、其诗。由此可见木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