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春秋笔法”与古代史官的话语权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春秋笔法"是春秋史官发展出的一种价值评判方式,并在《春秋》中得以丰富。其中,"常事不书"始指对四时常祀中的礼崩乐坏进行关注,后也指对所有违犯了礼仪精神或常规的社会现象进行关注,所载录者即为"异辞"。"隐而不书"是对整个事件或事件中部分因素的失载,是建立在职业史官的原始叙述之上的二次叙述。除了亲疏避讳的目的外,它实际上是将事件留在历史的阴影处,借此表达史官的臧否态度。"爵号名氏褒贬说"和"一字褒贬说"这两类笔法都是一种"异记",其功能如同载录灾异的"记异"。史官在天命的支持下,利用职业传统,构建起自己的话语权,并为后世儒家取法。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观点认为春秋笔法是孔子设立褒贬的标准,是一种历史书写主观意识的体现。然而《春秋》的书写中本就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反映客观历史的,即曾经发生过的史事;二是反映主观意识的,即书写者的主观判断。历史文本是主体(书写者)与所记录客观对象(史事)结合的产物,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春秋》对史事的记录是经过判断的结果。而史官(孔子)的判断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史实的认定,即客观史事首先要经过史官主观的分析与决断,是书写者所认定的客观真实,但其认定的事实受礼法传统的影响,要理解他们对客观真实的认识不应超越那个时代的意义体系;二是史官的书写规则,即把经过分析认定的事实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也在长期的历史传统中客体化为春秋笔法,是那个时代历史观念的一种客观体现,在史官传统及主体间的相互认同中不断得以固化和加强,是历史真实赖以存在的条件。在《春秋》的书写中,史官并非不注重历史记录的客观真实性,但他们试图通过凸显自身主体性的方式更好地展示心中的历史之真。这种主观意识来源并受限于客观存在的历史传统,其背后体现了时代的客观合理性。所以,春秋笔法是一种书写客观历史之真的特殊总结。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史官文化传承的国度,由史而文的转变之路中国人走了几千年,中国叙事文学的产生来自于史官文化的土壤,与史传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可以说史传孕育并滋养了中国古典小说。在这些史传文学作品中,对我国古典小说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莫过于《春秋》,其"春秋笔法"也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学传统,而《红楼梦》集我国一切优秀文学作品之大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其在创作上使用"春秋笔法"也是必然的,主要表现在:直书其事、婉而成章,叙述视角的转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的史官学识广博,具有多方面的修养。首先,春秋史官精于天文历法,擅长各种形式的占卜,熟悉交通神人的规程。其次,春秋史官广泛活跃于政治舞台,他们熟悉各种行政规范,又能洞察政治兴衰。其三,春秋史官精通文字学,熟悉历史典籍,掌握各种历史知识,能够利用特殊“书法”进行历史记载,以捍卫周礼。最后,春秋史官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先秦史官是我国秘书工作的鼻祖.在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先秦史官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史记》一书的研究,我们认为先秦史官的优良传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书法不隐,实事求是;二、忠于职守,一丝不苟;三、积极进谏,参谋咨询:四、知识广博,素质优秀.现代秘书人员学习继承这些优良传统,对做好新时期的秘书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学科设置的精细化导致书法教学中思政场域的缺失严重.而"课程思政"新理念为高校书法教育发挥思政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书法教育应结合时代精神,续承其传统思想教育的优势,在美育之外,突出其传统文化的核心、隐学科的属性与自律兼自省的修为方式等内容,发挥其在时代精神与价值的构建、完善人格的塑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独特思政功能,建立起汉字的慧与美、共性与个性的人格追求、生命与自然美的思考等内涵架构.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集十八年之力撰写《新五代史》,其目的是维护儒家道统.《伶官传序》作为该书的优秀篇章,作者娴熟运用"春秋笔法",通过"不没其实""简而有法""曲笔要义"等"书法",强调"人事"的重要作用,阐明"得之难而失之易"之理,告诫后人"忧劳兴国",谨防"逸豫亡身",避免重蹈后唐覆亡之后辙.  相似文献   

8.
桃园结义故事在演变过程中,聚合了史官文化、民间文化和文人之笔三重文化心理积淀。以《三国志》为代表的史籍秉承了我国史书春秋笔法、重教化的传统;宋元民间文学是结义故事的首创者,反映了民间文化中义字为上、尊刘贬曹、重实用的思想倾向;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以七实三虚的文人之笔,完成了对史官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包容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良史"是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话语与思想资源,其最初内涵是"书法不隐"。在古代史学发展进程中,"良史"的"书法"由早期以"礼法"为核心的道德性认识逐步拓展到以"史才三长"为代表的学理性认识;"不隐"由早期对"礼法"原则的坚持逐步扩充到对"素心"、"义理"、"公心"与"史德"的倡导,实现了从品性论到认识论的发展。"书法"与"不隐"存在价值性认识与事实性认识的内在矛盾,古代史家以"名教"进行协调,求其和谐,但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良史"话语重视对历史的价值性认识,呈现出史学主体自觉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它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的话语体系,塑造了古代史学的学术品格和史家的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古籍,浩如烟海,丰富异常,历经数千年,源远流长.可是,极尽曲折,累遭厄难.或历史变迁,或朝廷更迭,或兵燹战祸,或水火灾害.聚而又散,散而又聚,聚者费尽艰辛,散则毁于一旦.现择其要者,简辑录之. (一)先秦的图籍,皆由史官掌管.史官负责记录君主的言行,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行,不虚美,不隐恶,君举必录,惩劝斯在.这些纪录,保存下来,就成为国家的典籍,供统治者处事参考.春秋战  相似文献   

11.
曾祥辉 《文教资料》2010,(10):111-113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史官的主要职掌在于宗教和政治两方面。史官制度的发展有着其重要的时代特点,本文主要对“三礼”中记载史官职掌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对先秦史官的这一特点理清一条脉络.从而了解先秦史官职掌双重性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春秋笔法谈     
请看《辞海》“春秋笔法”条目: 古代学者以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左传序》),含有“微言大义”(《汉书·艺文志》),后因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史记·孔子世家》所谓““笔则笔,削则削”,意思是“该记载的一定记载,不该记载的一定删除”,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刚正不阿、严肃认真的态度.这里既未属意“春秋笔法”的特点,也未谈及“春秋笔法”的使用。《辞海》条目中所界定的“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云云,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大范畴,其外延过分宽泛,令人无所适从。因为这样的文字可以说俯拾皆是,但俯拾皆是的并非都是“春秋笔法”,它淹没了这种笔法固有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悠久而宏厚,璀璨多姿。史官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而史官文化的传承性与客观真实性又为人们认识历史提供了必需的依据。但事物多是有其相对性的一面的,在史官文化中,也"人为"地滋生了些许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人们在了解史官文化、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学会辨证地分析、认识,进而懂得学史的目的何在。  相似文献   

14.
杨群 《华章》2007,(5):93
史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中国人之重视史的记载和撰述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是罕有其匹的.探讨史官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是大有益处的.时下国人对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的指责伴随着期许,知识分子精神的高昂或者低迷甚至堕落都关乎国运,然而看看知识分子的历史承载就能多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有很多关于鬼神灾异卜筮预言的记载,前人多认为是"左氏好奇"、好鬼神之说,或者从文学角度认为左氏为了追求故事性情节性.文章从春秋时史官的主要职能、春秋时期重神信鬼的时代现实、左氏人事决定天道的历史写作观念三个方面,尝试对其多记载鬼神灾异卜筮预言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狄马 《大中专文苑》2011,(12):63-63
历史博物馆陈列的是谁的历史?这实际上是一句废话。历史从来就是有权势者的历史,那些帝王将相在杀伐之余,命令他们的史官修史,以炫耀于后人。甚至连吃喝拉撒、调情做爱也要秉笔太监“实录”。还美其名日:“起居注”。  相似文献   

17.
"春秋笔法"是《春秋》记录历史所运用的书写方式,它以客观实录为核心原则,在史实叙写中寓以褒贬。吴伟业的《圆圆曲》承袭春秋笔法的叙事模式,既强调"秉笔直书"的实录原则,又在客观叙述中通过"一字见义",含蓄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态度。春秋笔法的运用,使《圆圆曲》彰显出独特的历史功用。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承继先秦史官及士人评判历史"以道自任"的传统,著史以明道,著史以治世.这一"道德理性的批判精神"与汉代士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使其所产生的矛盾心态的冲突,乃是司马迁<史记>批判精神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巨著,它对中国的文学是总结是归纳。总结的是前世的文学创作,其中对于孔子修《春秋》所使用的"春秋笔法"有其独到的评论,并且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春秋笔法在当时的发展;归纳的是文学创作方法,在其中显现了"春秋笔法"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狄马 《语文新圃》2007,(2):29-30
历史博物馆陈列的是谁的历史?这实际上是一句废话.历史从来就是有权势者的历史,那些帝王将相在杀伐之余,命令他们的史官修史,以炫耀于后人,甚至连吃喝拉撒、调情做爱也要秉笔太监"实录",还美其名曰:"起居注."而他们唯一和常人平等的地方,就是他们也会死.他们死后--甚至是生前--就驱赶大量的百姓给他们堆土山,烧陶俑,打造金银古玩,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奇珍异宝都带进坟墓里去.若干年后,考占学家煞费苦心地把它们挖出来,摆在了博物馆,说:看,这就是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