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教材第六册第9、10两课是指导学生认识水域的污染和保护,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其中,第9课《考察自然水域》是考察当地的自然水域是否受到污染及污染程度如何。第10课《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是继第9课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水域污染的危害和原因,保护水域的意义和方法。教学这两课必须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水域污染的情况。在考察前可与学生讨论水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教学设计张孝端,汤莉萍小学《自然》第二册“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是通过指导学习认识水域污染的原因及危害,使学生从小就懂得要自觉保护“水”这个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使它不受污染。可是实际情况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对这一课题的认识比...  相似文献   

3.
一、熟悉内容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前提《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是第六册自然“水”单元的总结性课目, 属于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为中心内容的课型.本课要求指导学生认识水域污染的危害和原因,保护水域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他们进行爱家乡的教育.本课内容是:汇报考察水域的情况,认识水域(井水、河水)污染的危害及原因,了解国家保护水域的法律主要内容,教育学生自觉守法保护家乡水域.教法上采用谈话讨论法,让学生对已获取的关于水域污染的知识进  相似文献   

4.
自然课中有许多考察型的课,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和热爱家乡的美好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如何带领学生进行自然考察呢?下面以《考察自然水域》一课为例谈谈自然考察课型的教学环节。1 提出目标,明确任务考察前,我向学生明确提出:本次考察主要是了解当地自然水域是否受到了污染,污染的程度以及为什么会被污染。这样,使学生明白了考察的动机,让他们在考察过程中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进行,而不是放任自流…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是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学生的认识对象不仅仅是自然课本,还有广阔的自然界,包括环境教育。《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是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六册第十课的教学内容,是“保护水资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课题。保护自然环境不受破坏,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必须让学生认识水域污染的原因及危害,从小就懂得要自觉保护“环境”,使它不受污染。因此,利用自然课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非常必需的。  相似文献   

6.
科学考察课是小学自然课型之一,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通过考察获取科学资料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怎样认识物体(三)——土壤》、《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等,都有自己独特的、区别于其他课型的教学结构:即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获得知识与学会方法相结合。并作为一整体来完成。  相似文献   

7.
自然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集生物、天文、物理、化学、地理等为一体,涵盖了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有极为丰富的环保内容,使自然课成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渠道,自然教师应利用好这块阵地,肩负起环保教育的重任。一、利用教材,进行环保教育在自然教材中,有些课可以对学生直接进行环保教育,这是环保教育的重点内容。如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内容有:《动物和环境》、《植物和环境》、《食物链》、《我国的珍稀动植物》、《保护水土》等。防止环境污染的有:《空气的污染及保护》、《水域的污染及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这些课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润物细无声     
上《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我领着学生考察我市的竹碧河,从居住在两岸的人们那里了解到,以前的竹碧河清澈见底、碧波粼粼。考察时却发现,现在的竹碧河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感到美好的河流被污染了,十分  相似文献   

9.
一、目的要来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水域污染的危害和原因,以及保护水域不受污染的意义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已有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3.增强环保意识,教育学生从小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人二、教学准备至.知识准备上课前一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讨论,研究两项内容。第一项,围绕"水域的污染和保护"这个问题,了解学生想知道哪些知识?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四个方面内容:水域是怎样被污染的、水域污染的危害、现在大连市对水域是如何保护的及学生在水域保护方面能做哪些…  相似文献   

10.
一、掌握教学目的。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课文内容是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编排的。先上《水能溶解别的物体》一课,让学生知道水的溶解性,懂得什么叫做溶解,会用实验方法区分水能溶解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接着上《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通过学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课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真正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同时,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一、聚小为大,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教学《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分组实地考察市郊的一些自然水域中是否有鱼虾等生物?是否有气味,味道?是否透明?  相似文献   

12.
《水的净化》一课是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六册第八课,属“水”单元。本课是在学习《水》、《溶解》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关于水的净化的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主。课文分三部分,即知道什么是自然水域;学习水的净化方法及作用;了解家庭、自来水厂水的净化,进行饮水卫生、环保教育。为此,我以明白“自然水域”的含义,知道家乡有哪些自然水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净化水的方法及这三种方法的作用,会做沉淀、过滤的实验;了解自来水厂水的净化过程,进行饮水卫生、环保教育作为教学目的。其中以水的净化方法和作用,会做沉淀、过滤…  相似文献   

13.
学生对周围的自然界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鲜明的记忆力,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为此,我注意将教材尽量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 在学习《自然水域里的水是不纯净的》、《水的净化》、《水域的污染和保护》这一单  相似文献   

14.
《自然》五册第八课《声音是怎么传播的》的教学,其目的有二:(1)使学生了解声音是靠空气、水和其他物质传播的,并以此形成媒质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研究声音传播的实验方法。要教好这一课,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  相似文献   

15.
考察是人们为着一定的目的,到自然界中去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考察课就是以这种方法为主进行教学的课。在现行统编自然课本中,涉及科学考察的内容很多,如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水域的污染和保护,土壤,水土流失情况,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形状变化,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土壤的保护和改良,自  相似文献   

16.
一、高职《公共关系》实训课公关礼仪教学目的公关礼仪部分教学的目的:一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公共关系人员形态、服饰、交往等个人礼仪。二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公共关系工作中的接待、落座、宴请、赠送等基本礼仪内容。三是培养学生成为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二、高职《公共关系》实训课公关礼仪教学内容公共关系礼仪指从事公关活动的社会组织及成员与公众交  相似文献   

17.
周金凤 《科学课》2009,(1):42-43
教材分析;《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一课从“清新的空气使我们感到舒适”切入,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空气污染现象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的认识,了解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首先借用一组清新的大自然风景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新的空气使我们感到舒适”,引出课题;接着呈现一组空气受污染的场景,引导学生比较,并找出这些地方污染空气的主要因素是“燃烧”。  相似文献   

18.
《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是人教版《自然》第十册第九课。此课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学习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又分三层:①空气污染的含义;②空气污染的原因;③空气污染的危害。第二部分:实地调查当地空气的污染程度。第三部分:学习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怎样落实课标精神,使学生达到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的综合发展,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活动一信息交流活动目标:1.通过搜集、整理、交流信息,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2.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是…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们学校周围的实际情况,采用“考察、探究”的教学实施办法,教第二册《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这一课,对各种不同的水域考察、取样、检验,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认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前,我踏勘了离校不远、水不深的河流、小溪、池塘、水井,还借助阴雨天收集雨水的水样。通过踏勘,取得了水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了指导学生考察时应注意的问题。指导学生考察时,提出了明确的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20.
显微镜这种仪器,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只作过两次观察实验。它们分别在第二册第五课《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中,观察水中的微生物;第四册十五课《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观察叶的气孔。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第四册十七课《植物怎样繁殖(一)》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粉效果不明显,于是,我用显微镜观察花粉,把花粉打落在玻璃片上,在1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