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古斯传》(oguz-nam )是流传在古代维吾尔人民中间的一部散文体英雄史诗。它于13-14世纪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用回鹘文(古代维吾尔文)写成。对其方言属性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乌古斯传》文献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回鹘文献《乌古斯传》语言的方言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羊年伊始,新版的《射雕英雄传》刚一登场,新旧短长之争就闹腾开了。有人奉83版的《射雕》为经典.有人却视之为垃圾,而且是“破烂垃圾”,差别之大,言辞之激烈,令人疑心又是一段江湖恩怨。倒是有个叫长乐的说得较平和公允:新旧《射雕》其实是经典和现代的大碰撞,就像经典老歌的翻唱一样,有人喜欢有人骂娘,因为“江湖梦”也会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3.
《乌古斯传》(oguz-nam )是流传在古代维吾尔人民中间的一部散文体英雄史诗。它于13-14世纪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用回鹘文(古代维吾尔文)写成。对其语言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乌古斯传》文献语言动词双重功能形式-动名词、形动词和副动词。  相似文献   

4.
《乌古斯传》(oguz-namau)是流传在古代维吾尔人民中间的一部散文体英雄史诗。它于13-14世纪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用回鹘文(古代维吾尔文)写成。对其语言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乌古斯传》文献语言动词双重功能形式一动名词、形动词和副动词。  相似文献   

5.
《蛙》是莫言成熟的民间书写的重要体现。莫言通过对高密民间传统手工艺——泥塑娃娃的演绎,使《蛙》这部小说具备了厚重的人性内涵与广泛的世界意义。"泥娃娃"是《蛙》的主旨升华的点睛之笔,是莫言借助传统民俗讲述民间生活并以此关怀人生的利器。莫言立足高密,积极地从高密民间文化中吸取营养,从而创造了"高密东北乡"这一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学王国;与此同时,他对民间文化的重塑和再造,使传统的民俗具有新的审美境界和精神蕴含。  相似文献   

6.
田甜 《出版广角》2021,(13):91-93
中华书局出版的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一书由陕西师范大学何悦玲博士所撰写,该书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进路,条分缕析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谈及其动态发展演变,体悟其所蕴藏的中华文化精神,解析中国古代小说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密码.  相似文献   

7.
针对云南民俗旅游发展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内涵的需求,通过探析《滇海虞衡志》在云南民俗旅游方面的文献学价值、分析书中蕴含的丰富而珍贵的民俗资料对现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考证依据作用,认为《滇海虞衡志》是历史的遗存、是人文精神的缩影,能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而彰显古代文献之于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文献学价值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荣娟 《兰台世界》2012,(33):79-80
抛球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球类游戏的发展密切相关。抛球始于先秦,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唐宋时期,蜕变于元明清时期,综合考察了古代抛球运动的发展情况,这将对今天球类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代学者兼民间文艺家冯梦龙是一位"穿行"于大、小传统之间的人物。其《古今谭概》是一部具有"美刺"内容的著作,并未脱离"大传统"固有的"美刺"风尚,有与"大传统"相一致之处。同时,对于具有不良因素的"大传统"的一些衍生物,又有着自身的观察角度,其思想意识不背离民间立场,也不背离读书人的良知。此乃《古今谭概》最是耐人寻味之处。就书中文体类型来看,虽有摘录体、笑话体、实录体之别,但其共通之处是各有不同程度的"笑点",各有一定的故事性,各有渠道不一的资料来源,这些因素"复合"在一起,构成了颇合"街谈巷议"传统的话语体系,书里的文字因而颇具"小说意味"。冯梦龙作为一位十分熟悉小说文体的民间文艺家,运用其对通俗文学的丰富学养,将"古今"的故事"碎片"做了有"意味"的整合,成此别具一格的《古今谈概》,体现了大、小传统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乡里 《兰台世界》2016,(3):130-132
《博物志》的作者张华是一位有儒者气质的博物君子,其知识的渊博在那个时代是无与伦比的。他对方术知识很了解,但本人并非方士,故《博物志》中有"辨方士"的内容,揭露很多方士之说的虚假。张华以博物君子的身份,在《博物志》中建构了涵盖山川地理、远国异民、各种动植物、人类的发明创造物、风俗、信仰、史事等方面内容的博物学框架,相对于西方和当今的博物学体系,其范畴更为博大。《博物志》中的很多博物知识,或来源于古书,或来源于民间传说,但多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体现出中国古代博物学轻实践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陈佳宁 《文化遗产》2023,(1):91-98+2-3
四川省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二号墓出土有两件石刻,一为奏乐图,一为舞蹈图,二者虽分刻不同砖石,但实为一组,它们共同构成了宋代《采莲》队舞的表演场景。这件《采莲》石刻的披露对舞蹈史研究颇具价值,作为反映宋代《采莲》队舞的首件文物,它改善了当前队舞研究史料数量稀少、来源单一等问题;并且反映了《采莲》队舞的演出实况,借此可知演员装扮、舞台布置、砌末使用、乐队组成等诸多内容;再者,这组石刻说明,《采莲》队舞至晚在南宋就走出宫廷,流行于民间社会,它是两宋时期宫廷和民间表演艺术传播互动的一个真实写照;而队舞的民间化势必会导致它的演出规模和体量缩小,表演规制不再像宫廷时那般严格,队舞进入杂剧的最大障碍不复存在,它由此具备了与杂剧融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是一部以东亚为研究视域,以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为主题的创新之作。就东亚民俗现象,作者引证大量东亚地区的民俗史料,运用历史发生学的方法,以生成变动发展的视角,探秘东亚民俗之后的幽深之道,复原中华先民时间文化的生成过程,直探中国上古时间文化的本源,解答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力量之源、本质特征,为东亚文化的健康发展指出了建设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谷利平 《出版广角》2018,(15):79-81
《文心雕龙》是我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是中国古代伟大的一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作为一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在史学上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对文学的影响.在古代文学理论中,它对我国古代文学传统建构的影响微乎其微,尤其是明代之前地位一般,并不为人所看重.为了给《文心雕龙》一个客观的历史定位,文章基于古代影响史,对它的性质进行反思,旨在还原《文心雕龙》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1928年3月21日,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正式刊行的《民俗》周刊意义非凡。《民俗》周刊继承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传统,在其前身《民间文艺》的基础上,扩大资料的搜集和研究范围。《民俗》周刊的刊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民俗学科逐渐成熟,开始具有自觉的学科意识。"(1)顾颉刚、容肇祖、钟敬文等人均承担过《民俗》周刊的编辑工作。直到今天,《民俗》周刊创刊号《发刊词》所号召的——"我们要站在  相似文献   

15.
尽管《笑傲江湖》未能赢得满堂喝彩,央视在初次尝试武侠剧的道路上走的并不顺利,可是,央视版的《射雕英雄传》(以下简称《射雕》)还是热热闹闹的开拍并在一些电视台热播。虽然,该剧没有像《笑傲江湖》那样遭到激烈的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批评的声音在耳边环绕,这种声音,在网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这部片子的制片人张纪中竟然一怒之下说出“网上的东西是厕所”。其实,公允的评价央视的射雕,整体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为什么观众仍然不满足?  相似文献   

16.
何绵山先生撰写的四十万字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台湾民俗》,作为"中国民俗大系"之—种,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书发布会,受到读者欢迎,《福建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书评。该书从台湾历史沿革及人文地理出发,论述了台湾的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  相似文献   

17.
李壮鹰先生不久前出版的新著《逸园续录》是《逸园丛录》(齐鲁书社2005年9月版)的续编,收录了李先生近年来所写的七十四则札记.与《逸园丛录》一样,《逸园续录》的研讨范围亦极为广泛,小到关于古人形容小便的"旋"字当为"施"字之形讹,大到古人所谓"得道"并非认识活动而是实践活动等等,均有切实、深刻和详尽的考辨.书中对古代文论、古代美学、古代文化中的一系列核心范畴、命题的论述,更是新见迭出,且令人首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以学术创新为导向,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研究专著。书中的学术创新既包括言说对象的创新,也包括言说内容的创新。前者体现在积极发现未被学界当作问题进行有意识研究的内容,如对古代书目分类线性次序的分析、对同一类目中典型文献和非典型文献的区隔;后者体现在对固有问题的重新解读,如对刘向叙录"上行文书"性质的定位、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本义的重新界定等。而无论何种创新,都以古代目录和传统文化的互相映照和彼此对读为前提,因而应该说,《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是一部基于传统文化的对古代目录学学理体系进行解构和重建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民俗是文化传承和展示民间技艺的艺术语言,经漫长时间的淬炼,与地域环境、民生相融,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建筑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能直接反映传统文化风貌.2016年5月,科学出版社推出李琰君教授所著的《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研究》一书,以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门、窗为研究重点,对其分类、演进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介绍了传统民居门窗制作工艺、材料应用、图案色彩、民俗审美等信息,为读者揭示关中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宁 《文化遗产》2017,(2):129-136
中川忠英编著的《清俗纪闻》成书于1799年,是对当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民间风俗、传统习惯、社会情况等的一本调查记录,是了解我国清代民俗的珍贵文献。该书记录的主要是哪些地方的民俗?书中的汉语词句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方言?编者在书末所列的"清国"八人是接受调查的清朝商人还是绘制插图的画工?在这些问题上学界的认识并不清楚。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对《清俗纪闻》进行研究,通过梳理该书汉语词句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主要是语音)上的特点,指出该书所记录的清代汉语是一种具有浓厚吴语色彩的南方官话,而绝少闽语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该书关于民俗的地域性特征的记录,认为该书记载的主要是江浙一带的民俗,而不是福建的民俗。本文还指出书末"清国"八人即是实际接受调查的清朝商人,而非画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